從華為最新公布的2018年財報數據來看,華為業績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5%,凈利潤8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達25.1%。在這個增長中,華為云業務也有貢獻。而且,華為表現出對云業務的高度重視。
有人統計,在華為年度財報中,“云”和“Cloud”出現了206次。“AI”+“人工智能”出現了142次;而在2017年的報告中,“AI”+“人工智能”只出現了72次。而且,華為任正非等高層領導,在多個場合提到對云業務的重視,內部更是不斷投入。
華為正式大力投入公有云是2017年。2017年3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宣布華為正式大規模進軍公有云市場。經過兩年的發展,華為云實現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華為云已上線超過160個云服務和140個解決方案,與伙伴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運營40個可用區,全球發展合作伙伴超過6000家,AI服務在10大行業超過200個項目進行探索。
對于華為云的產品和方案表現,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在財報發布后的專訪中表示,這些數據表明華為云現在已經能滿足絕大多數客戶的絕大多數需求。而據筆者了解,華為云是云市場發展最快的“一朵云”,過去一年幾乎每周發布一項新服務和解決方案,超過100萬企業用戶和開發者選擇華為云。
但是,我們也看到,華為云面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而且華為云的整體市場規模,在業界人士眼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華為云是如何在發力相對晚的情況下,在高手云集“云江湖”打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面向未來,華為云業務又將以怎么樣的打法,繼續征戰云市場?
面對數據:放眼大格局不計小得失
華為2018年財報數據令人驚嘆。驚的是華為業務的增速,嘆的是華為對市場的準確布局。從華為公司成長來看,每次的業務架構調整都為公司注入新的前進動力:
1987年,華為成立,進軍運營商市場;
2003年,華為發力手機業務;
2011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成立;
2017年,華為Cloud BU成立。
2018年的財報數據顯示,華為公司的這幾次調整,奠定了華為公司四大業務布局。此外,消費者業務收入首次超越運營商業務,也從側面印證了華為獨到的發展眼光。
但是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華為云業務并沒有像其他三大業務那樣公布相關市場數據。對此,鄭葉來解釋到:“華為公司一直是按照客戶群來披露數據,因此運營商、企業、消費者業務按照客戶群體劃分更為準確。”
據悉,華為云業務早已像血液一樣貫穿于其他業務之中,統計方式與咨詢公司的口徑或有偏差,也可能重復計算——這是華為云業務無法用數據形式公布的一個原因。
與此同時,華為并不像其他上市公司那樣在乎數據一時的得失。因為一方面,華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不需要找亮點沖股價;另一方面,華為公司體量很大,不缺華為云這點收入。
但這并不意味著華為云在公司內部會被輕視。如上所述,華為云在華為高層公開講話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在福州舉行的2019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上,華為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閻力大喊出了“Cloud only”。這些變化都可以看出華為云在公司內部所占比重越來越高。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氛圍,鄭葉來在專訪中表示,華為內部已經達成這樣的共識:“華為能力要用云服務來開發,否則對我們公司來說就是低效率,因為云服務是有規模匯聚效應的,如果云服務發展不起來,我們面向未來是沒有一個數字化的底座。”
面對當下:
關注新增消費用戶和用戶新增消費
面對激烈的云市場競爭,華為云在義無反顧的投入,升級產品服務、客戶體驗、商業模式。我們看到,華為對云業務有兩點主要要求:一是產業格局,二是持續提升競爭力。
鄭葉來表示,華為云除了在國內保持高速增長之外,在海外也早已積極布局。比如,華為在歐洲與德國電信、法國電信合作開展云業務;在亞太地區,華為在新加坡、香港、泰國都擁有云服務節點;在拉美地區,華為將在智利、巴西建立節點。
對于競爭力的提升,我們可以從是三個維度看華為云過往的表現。
首先,在斯坦福DAWNBench深度學習榜單,華為云ModelArts在推理和訓練方面雙雙拿了全球冠軍,這是華為云產品競爭力構建的一個縮影。
其次,華為云在去年提出普惠AI,提出讓客戶“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產業口號,并在全年發布了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以及兩款AI芯片(昇騰910和昇騰310)。
最后,華為在軟硬件一體化方面與其他競爭者相比有著獨到的優勢,華為云實現了從芯片到硬件,再到軟件和服務的軟硬件一體化的優化和協同。
為了更好的放大這種競爭力,華為云內部很少看具體的成績,只關注兩個數據——新增消費用戶和用戶新增消費。因為在華為云看來,新增消費用戶的趨勢體現了華為云在市場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吸引更多客戶過來;用戶新增消費體現了華為云現在服務的客戶是不是越來越滿意。
當然,在鄭葉來看來,企業也不能僅為了指標而忘了目標。華為云的目標始終是成為未來云服務全球最主要的供應商之一,并成為華為公司To B業務的入口。
正是這種明確的發展目標,讓華為云積極行動,取得眾多成功案例。比如,華為云與金域醫學合作,實現用AI來識別是否患癌癥的片子,其準確率媲美中美一流的病理學家。此外,華為云與三聯虹普合作,將合成纖維的幾個數據進行了大幅地提升。
面向未來:努力成為各行業數字化底座
對于華為云未來的發展,在鄭葉來看來,華為云將從以下幾方面努力。首先,對于互聯網等客戶,華為云提供以客戶為中心的適用解決方案。對于傳統的企業或者政府客戶,華為云會下很大的力氣,讓他們的應用順利遷移到云上,讓這些客戶有一個良好的數字化底座。
其實早在2017年Cloud BU成立時,華為就把公司所有IT基礎設施,包括機房、服務器等,以及相關人員轉到Cloud BU。在鄭葉來看來,華為自身正是從上云這個過程走過來,正好積累了大企業上云的相關能力與經驗。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也是其他公司愿意相信華為云的原因。
鄭葉來透露,最近尋找華為云進行合作的企業很多,其中有一家國際公司的副董事長這樣對他講到:“我們交流這么多云廠家發現一個現象,所有我們曾經向云遷移中遇到所有的痛苦,華為自身上云中早就碰到也解決了。我們講的問題,你們第一遍就能懂。”
其次,全球所有的企業在未來都將大量使用和消耗人工智能的算力,要進行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比如視頻圖像的處理需要人工智能來解決。為此,華為云將繼續構建普惠AI能力。
再次,華為云將努力構建從數據中心服務器到能源、再到云服務為一體的云服務基礎設施競爭力。
最后,華為云將把以前一些獨立銷售的軟件,逐步整合到公有云上。
目前看,公有云市場激烈,除了國內廠商,海外廠商也虎視眈眈。華為云有哪些舉措來提高市場呢?對市場競爭,鄭葉來還是強調了做好自己:一方面,通過研發,華為云BU研發團隊要把產品做得更好。另一方面,通過考核、激勵的牽引,華為云要從華為總部到神經末梢,實現CloudFirstCloudOnly戰略。
結語:
苦練內功的華為
云將走得更遠
鄭葉來在專訪中提到:“我經常對團隊講,我們一定要記住,沉下心來沉住氣,堅毅前行”。正是這種不過分看重成績,眼睛一直盯著客戶的方式,鑄就了華為云業務在2018年的高速增長。
而對未來的發展規劃,華為云業務依然計劃在挑戰中緊密關注用戶的需求,贏得用戶的信賴。也許,鄭葉來在專訪最后的一句話可以窺見一斑:“華為最大的不變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其他都在變。”
在筆者看來,正是華為云這種變與不變,才讓華為云在入局較晚的情況下,依然擁有爆發力的重要原因。中國云市場當前依然處于高速發展初期,市場空間還很大。幾大云服務提供商市場都在快速增長,但整體收入規模都不是很大。
相比海外云服務巨頭,中國云服務企業機會很多。可以預見,云市場未來的較量,將更加精彩。未來三到十年的云2.0時代,云服務廠商誰將是“長跑者”,笑到最后?在筆者看來,目標明確、持續投入、苦練內功、踏踏實實的華為云,擁有更大的機會。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25瀏覽量
238960 -
AI芯片
+關注
關注
17文章
1893瀏覽量
35099 -
華為云
+關注
關注
3文章
2607瀏覽量
17478
原文標題:從財報看華為云的發展:不計一時得失,成為各行業數字化底座
文章出處:【微信號:hhfine,微信公眾號:黃海峰的通信生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