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剛入行或者準備入行的網友經常會問到關于入行模擬IC設計行業,職業發展前景的問題,有一些人認為在中國模擬IC的發展前景不是很好,所以想轉行到模數混合或者純數字,甚至有人打算放棄IC設計轉去做軟件編程的。
那么現實到底是什么樣的?學習模擬IC前景確實不太好么?
如果選擇模擬IC這條路,又何做能更快速入門、更快的精通呢?
我們搜索EETOP論壇以及知乎相關文章整理了一些網友的相關解答,大家可以參考,也可以回復留言發表看法。
先看一下關于中國學習模擬IC職業發展前景好不好的相關討論:
以下整理自知乎:
知乎作者:山西海南人
第一,數字和模擬都不容易。一個人在職場的價值體現在你的可替代性,你可替代性越高,你越沒有價值,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工作沒有含金量,誰都可以干,誰都能干。所以,不論干模擬還是數字,發展前景(錢景)體現在技術水平上,而不是干哪一行。
第二,數字確實前景“看起來”不錯。國內這些年IC行業發展比較快,大小公司打著各類旗號一窩蜂的上,AI,IoT,5G啥的,是個唬人的買點都敢往半導體方向堆,導致所有的企業都在加速跑,導致:一塊芯片能用IP就用IP,能靠外協的就靠外協,到最后,自己做的東西大多就剩點邏輯控制和核心算法,這些東西需要的不是普通數字電路工程師(寫代碼的),而是需要算法工程師和系統架構工程師,有時候系統架構工程師都不需要,因為可用的架構就那么些,對于相對保守的工業界來說,成熟可用的架構就是最好的架構。所以,只要架構確定,算法設計好,模塊劃分的越細,對寫代碼的要求越低。從目前的情況看,模塊劃分越細,寫代碼變成了數字庫單元模塊的整合,與其說是設計工程師,倒不如說是驗證工程師,你需要的是保證自己負責的模塊足夠“強壯”。所以,數字看起來挺容易,可你要是只停留在寫代碼和做驗證角度來說,你的可替代性較高。
第三,模擬(射頻)“看起來”很難。模擬設計或射頻設計在IC設計中挺多時候被歸結為“玄學”范疇,沒有數字電路那種“0”和“1”世界那么直觀,而且需要折中的地方太多。目前,常見模擬電路主要還是電源,時鐘,接口,ADDA,射頻上的LNA,PA,混頻器等,雖然這些年,可配置技術,自適應技術等不斷應用,可這些電路核心還是模擬電路。但是,與龐大的數字電路工程師相比:模擬電路工程師需求量較小,而且模擬模塊大多會以IP的形式出現,所以,模擬工程師看起來前景不佳,在多數公司眼里也屬于可替代性高的部分,因為他們不需要,只需要會驗證和微調模擬電路IP就可以。
第四,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入大平臺。不管是模擬還是數字,首先得提高自己能力,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加入大平臺也很重要,用先進工藝一次流片就是上千萬,而多次必要的迭代需要大筆的流片,驗證和測試成本,小公司給你迭代的次數太少,這種類似燒錢的行為只有大公司才扛得住。所以,前景是自己拼出來和選出來的。
最后,不要問數字IC有前景還是模擬IC有前景,都有前景,靜下心來做好一個方向,就有前景。
知乎作者:惜陽惜上
發展前景:模擬工程師會一直有需求,從整個行業來看,數字的需求會比模擬要大,但是模擬工程師在每個公司都是有需求的,工資和數字工程師差別不大。
職業規劃:兩條路線,第一種是一直做工程師,做技術。第二種是轉管理類崗位。主要是看個人愛好,是做技術還是管理。
知乎作者:IC驗證工程師
有人說模擬IC前景不好,是因為行業內對做模擬IC的相關人才需求不大(相比于數字IC),這一行對人才的需求一直在,但是需要的是真正的技術大牛,至少都是在業內做了六七年的那種,對學校出來的應屆生需求并不大。每年都有公司會招收應屆生,但是職位的數量是比較有限,和高校相比屬于供大于求,而且成長周期非常緩慢,對于應屆生而已,不太好就業。但是真正經驗豐富的人,薪水又相當高。
知乎作者:游西松
好不好是比較出來的。
常見比較方式是比較找工作的性價比,顯然模擬是不如數字更不如軟件的。
題外話,數模混合一般算模擬,畢竟做模擬的可以搞搞不復雜的數字,做數字往往的連簡單的模擬都搞不了。
知乎作者:ICDFTER
首先,國內模擬IC設計是有需求的。其次,模擬設計較數字設計來說門檻較高,當然隨著經驗的增長含金量也會越來越高。最后,題主應該在學校期間多接觸一些東西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才是關鍵。
知乎作者:Evan172
類似的話大家不陌生吧?我并不不否認這句話的合理性,但要是過頭了的話,可能也不好。你在該企業和崗位的不可替代性越高,可能對其它企業和崗位的兼容性就更差,可能你就失去了部分其它機會。打個比方,蘋果喜歡用五角的螺絲,用就得用專用的五角螺絲刀來擰。作為五角螺絲刀可能很自豪:你看你們這些通用螺絲刀,沒我的不可替代性強吧?但要是蘋果產品不在這里做了,或者機會減少了,那你何去何從?
舉個業界例子,DV驗證崗。一家IC設計公司驗證崗所占的比例相當大了,UVM啥的大受歡迎,一家百來號人的公司,小幾十號驗證人員。盤子大,流動性高,開的工資也高,就不符合“不替代性”理論;但是市場需求量大啊,這市場要的不僅僅是最牛X的驗證大師,還要大量干活的熟練碼農。成為大師難度性很大,需求量也不多,你我很大可能成為熟練碼農的一分子,拿著比不上大師但也可觀的薪水,買房結婚生子等(我就是這么沒追求啊)。
一塊芯片能用IP就用IP,能靠外協的就靠外協,到最后,自己做的東西大多就剩點邏輯控制和核心算法,這些東西需要的不是普通數字電路工程師(寫代碼的),而是需要算法工程師和系統架構工程師,有時候系統架構工程師都不需要
類似的論調也見過不少,“你們IP都是外邊買的,頂多一點核心算法與代碼,沒啥競爭力啊”,“芯片不就是買堆ARMCPU和其它IP搭起來嘛”,從產品的競爭力來講,有幾分道理;從從業人員個人的角度來說,并不是沒前途啊。大眾的IP與協議意味著普適,可用的場合很多;大量的技術與資料積累,使得個人可借助他人的力量為己用。軟件這方面的優勢很明顯大家都看得到吧?想要啥從網上一搜就能得到,真的很方便;軟件從業人員的薪酬呢?因為不“核心”而沒競爭力嗎?
個人的前途可能和公司的競爭力并不正相關,也和技術的核心度并不正相關。人人希望成為那個團體里的“核心”與頂尖人物,但事實上中間與底層居多,你不一定能享受到成為核心帶來的好處。有句俗話: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雞頭未必好做,說不定只能到雞身;鳳尾再往前走走,也可觀了。
如果選擇模擬IC設計行業,該如何做的更好?如何更快速入門到精通?
請看EETOP網友在論壇里給出的解答:
1
學模擬要些天賦。即使學好了,模擬還有多少事情可以做,16nm后要做到東西越來越少了。
對分析能力很重要。應為16nm后,成本很高,很多SOC都不去16nm或者10nm了。事情就少了。試錯成本太高,對工程師的要求也變高了。
3
看書看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實戰。沒有師兄帶是比較難一些。但是好在現在網絡上的資料非常豐富,你可以下載一些博士/碩士的畢業論文,跟著對方的項目做一遍。第一次做,不要把spec訂的太高,太難。把環節走一遍,了解各個模塊之間的制約關系,積累感覺,學會這個項目的思考模式,最為重要。
4
如果導師沒有芯片設計的項目,一定要去找公司實習。理論需要和實踐結合起來,光看書能吸收的知識有限,需要看書/讀paper與做電路(仿真+測試)交替進行。analog/RF的電路基本結構就那么多種,大部分幾十年前就研究透了,隨著時間的更新和演進非常少。但是,能理解清楚每個電路的tradeoff,能根據應用要求選擇合適的電路結構,能通過cmos/SiGe/GaAs等不同工藝特性來挖掘電路的性能極限,這些是要求有很深的經驗積累的。
5
見過不少analog/rf的工程師都走入了一個誤區:花大量時間在仿真上,關掉仿真器就不知道干啥了。需要強調的是:電路是設計出來的,不是仿真出來的。
對于一個新的電路(新手可能是從教科書上看到的,有些經驗的通常都是從jssc/issccpaper上看到的),我更愿意花大部分時間來理解其工作原理,盡量去掉電路中的多余輔助電路部分,把核心電路拎出來,讓電路看起來盡量簡單并反應核心工作原理,analog電路有時還需要把管子替換成Gm/ro/Cgs/Cgd等最簡單的模型在稿子上推導。有了這些準備工作后,腦袋里面對這個電路是如何工作的/DC點需要怎么確定/每個節點上仿真波形大致是什么樣子的就大致有個數了,然后才會在cadence中搭一個電路出來進行仿真(搭電路時也要盡量用analog庫中的理想器件,因為影響電路性能的因素會很多,早期階段要盡量簡化以方便分析),觀察仿真結果是否符合之前的分析和推導,如果不符合就找出原因來。至此,才算是基本理解了一個新的電路。下一步,才是使用某個工藝中的實際器件帶入電路,添加輔助bias電路等等,仿真并理解哪些工藝特性或者寄生參數導致電路性能的變化。做analog的,PaulGray的analysisanddesignofanalogintegratedcircuits是本不錯的參考書。做rf的,推薦Gilmore&Besser的PracticalRfCircuitDesignForModernWirelessSystems。
對于ADC/PLL/Filter等相對復雜一點的“系統”,還需要matlab/verloga等建立理想模型來分析工作原理/傳輸函數,系統搞清楚了,后面才是搭電路實現的問題。
概念清晰和正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把電路做的盡量簡單而不是復雜(對所做的電路要有“盡在掌握之中”的感覺),最后才是工藝的問題(工藝往往是公司根據產品性能定位和成本結構來選取的,不是電路designer需要考慮的)
現在工藝的模型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準確,這帶來的好處是design中的問題可以在仿真中準確復現出來,大大提高了流片一次成功的幾率。我們離不開這些準確的復雜的工藝模型,但更離不開簡化的方便分析的理想模型。
6
新手不會手算,老手基本不需要手算。手算是學習過程。
手算的過程是理解電路的過程,手算更多的意義在于指導設計的方向,讓設計者少幾次仿真迭代,不要沉溺于計算。
不是一定要學會所有手算,才去做電路。差不多知道基本的關系,就可以做design了。做的時候,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就會體會到那些公式的意義了。看書看得再好,絕大多數人,開始做電路的時候,都是稀里糊涂。因為這個一般沒有完全規范的流程。差不多就行。如果有很嚴格的流程,模擬設計早就自動化了。所以,大膽的做,大膽的猜測,大膽的實驗。一開始多run仿真,找規律,找感覺。再回頭品味公式。來來回回,慢慢就上手了。
7
前面總結的很好,大膽的做,大膽的猜測,大膽的實驗。一開始多run仿真,找規律,找感覺。再回頭品味公式。
來來回回,慢慢就上手了。
手算不是目的,目的是把一個電路提煉出最簡單的desin參數,去理解電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做一個兩級放大器定一個增益指標,你不能僅僅讓仿真器告訴你Gain是多大,而是要分解出來每一級gm是多大ro是多大,用了多大電流得到的gm1(這個電流只得到gm1是否合理?),最終Gain=gm1*ro1*gm2*ro2是不是仿真與參數分解是吻合的。即:需要做到仿真的數據你能夠解釋,對的要能解釋這個數為什么是對的,錯的也要解釋哪里錯了。。。長期下去,你才能做到,仿真一個結果,你能夠解釋結果是對的還是錯的,是否符合你的控制。有的analog/rf工程師,往往是把仿真結果直接貼到report中,但仿真結果對還是錯,是不是他想要的,不去想。
做電路就是,看書/paper,搭電路模型驗證工作原理和關鍵的參數分解,反復驗證理解仿真結果和推導的參數之間的關系。每一個參數都控制到位了,才能說你控制電路了。
有用的design公式不會超過2cm,1cm最好。paper上3cm長以上的公式我是不看的。
98
analog本來就是化繁為簡,化簡為繁的過程;
看到一篇paper,有個新的idea,核心邏輯鏈估計也不超過10句話,理解核心以后,然后再在coreidea上添磚加瓦,加上各種枝葉問題和解決方法;
可能一把就搞定了,也可能發現paper吹nb,某個枝葉問題實在無解或者解決開銷太大,需要重新繞路走。
9
1. 明確你的研究方向, 課本是基礎,不必依靠他們,必要的時候多翻翻,
2. 現在模擬的方向大約這幾類
( 時鐘類,包括 振蕩器,鎖相環,延遲鎖相環)
高速互連類, serdes, lvds, DDR,
數據轉換類, AD/DA,
這四大類你挑一個作為你的主攻方向,然后多看paper,關注ISSCC, IEEE等新出的文章,理解當前動態,無論你選擇哪一個方向,有一些基礎電路比如電流源,LDO,amplifier,bangdap,你都必須完全掌握。其次必須有好的半導體物理,器件,版圖設計的基礎。
好好給自己找一個方向,去做設計,不懂得問題,或者不知道會有什么問題,都可以來這里問大家,一起進步。
(另外,熟練使用hspice和spectre)。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55 -
模擬IC
+關注
關注
8文章
172瀏覽量
29405
原文標題:精華 | 在中國入行模擬IC設計,職業發展前景好不好?
文章出處:【微信號:wc_ysj,微信公眾號:旺材芯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