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顆粒藥物可以在血液中穿梭,直達病灶,實現精準靶向給藥,在治療腫瘤等疾病上潛力巨大。但受到血流阻力和血管壁阻礙,相關研究一直面臨著藥物輸送困難的問題,現有技術尚未完全發揮納米顆粒的最大價值。
因此,如何讓更多的藥物穿過血管,并且在正確的位置聚集,是很多團隊的研究重點。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出了一種微型機器人,由 3D 打印而成,其大小和細胞類似,整體呈螺旋結構,表面涂有鎳鈦雙涂層,可以通過外部磁場控制。
在磁力的幫助下,它們能夠克服血流阻力,穿越血管壁,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精準而深入的藥物輸送,效果是普通輸送方法的兩倍。研究團隊還嘗試了天然存在的趨磁細菌,也實現了類似的效果。
圖 | 微型機器人(左上)和趨磁細菌(右上)(來源:MIT)
未來,他們將嘗試輸送更大的納米顆粒,還計劃展開動物實驗,進一步探索提升藥物輸送效率的方法。
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 Sangeeta Bhatia 教授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Simone Schuerle。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進展》期刊上。
“人造鞭毛”
為了解決藥物輸送困難的問題,研究團隊將目光轉向了微型磁性機器人,探索磁場和磁力能否用來提高藥物的傳輸效率。
研究人員首先使用了高分辨率 3D 打印技術,制造出長度約為 36 微米,體積只有細胞大小的微型機器人(微米級別),從而保證它能夠穿過血管。
他們借鑒了細菌的移動機制,將機器人的形狀確定為螺旋狀,并稱其為“人造細菌鞭毛(ABF)”——一些細菌身上長有數量不等的鞭狀螺旋形細絲,被稱為“鞭毛”,可以幫助自身移動。這種螺旋形狀可以幫助機器人更好地在血液中移動。
最后他們在機器人的表面涂上了鎳鈦雙涂層,使其具有磁性,能夠通過外部磁場控制。
圖 | 3D 打印的螺旋體,可以在磁場的控制下移動(來源:MIT)
為了測試機器人能否“掌控”周圍的納米顆粒,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模擬腫瘤周圍血管的微流體系統(模型)。該系統中的血管通道寬度在 50 到 200 微米之間,內部覆蓋有凝膠,上面還有不規則分布的孔洞,用來模擬腫瘤附近的破裂血管。
他們使用磁鐵控制機器人的行動,使其在通道中旋轉和移動。機器人的移動方向經過特殊設計,正好與液體流動方向相反, 因此兩者形成了對流,機器人也可以保持在特定位置。隨后,對流會將大小約 200 納米的聚苯乙烯顆粒推向模型中的目標組織。
實驗結果顯示,在微型機器人的幫助下,納米顆粒滲入組織的深度是沒有幫助時的兩倍,輸送效率大幅提升。
圖 | 在體液流動中保持位置的微型機器人,其背后是納米級聚苯乙烯顆粒(來源:MIT)
這樣的藥物輸送模式有望與支架結合。靜止的支架可以成為很好的目標,適合作為磁場的瞄準對象,然后用微型機器人輸送藥物,緩解支架部位出現的發炎等癥狀。
趨磁細菌
除了微型機器人,研究團隊還嘗試了另一種辦法:利用磁場操控自然界中存在的趨磁細菌,用它們輸送藥物顆粒。他們使用的細菌名為Magnetospirillum magneticum,可以天然生成氧化鐵鏈,用來幫助自身定位和尋找合適的環境。
如果將這些細菌放入微流體模型中,再在特定方向上施加旋轉磁場,它們就會同步旋轉并沿相同方向移動,同時拉扯和帶動周圍的納米顆粒,使其滲入目標組織。
結果顯示,在趨磁細菌的幫助下,納米顆粒的滲入速度是普通狀態下的三倍。
圖 | 趨磁細菌可以帶動周圍的納米顆粒(來源:MIT)
研究人員表示,相比微型機器人,使用天然細菌輸送藥物更適用于治療腫瘤等疾病,因為病灶區域的視覺反饋信息難以獲取。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之中使用的納米顆粒足以攜帶大量有效藥物或成分,不僅可以針對腫瘤,還可以用于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具有很強的拓展性。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在動物模型上展開實驗,探索兩種方法的可行性,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用來幫助治療人類的疾病。
-
納米
+關注
關注
2文章
697瀏覽量
37029 -
MIT
+關注
關注
3文章
253瀏覽量
23413 -
微型機器人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1瀏覽量
19586
原文標題:MIT團隊發明受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