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相比4G對網絡連接、帶寬、速率的提升達到空前的高度,滿足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增強現實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了把握5G發展的先機,從核心網側到無線側對5G網絡架構、設備形態進行深入研究,總結適用于運營商現網情況的5G網絡部署建議及部署前期需求準備。
前言
5G無線技術將促進網絡速度、容量、效率的提升,增加網絡的靈活性、智能化及開放程度。在ITU的報告中,5G明確支持增強移動寬帶(eMBB)、海量低功耗連接(mMTC)和低時延高可靠連接(uMTC)三大場景,三大場景中包含了多樣化、差異化的應用。5G第1階段全功能標準化工作已經完成,5G的商用已箭在弦上。
5G的快速發展給運營商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挑戰。5G頻譜、網絡架構與4G網絡相比差異較大。傳統的部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5G的需求。本文從核心網側到無線側對5G的網絡架構進行分析研究,同時調研設備廠家最新設備形態,結合4G現網站址情況給出5G網絡部署建議。
5G網絡架構
5G組網功能元素可以分為4個層次(見圖1)。
圖1 5G網絡架構
中心級:以控制、管理和調度職能為核心,例如虛擬化功能編排、廣域數據中心互連和BOSS系統等,可按需部署于全國節點,實現網絡總體的監控和維護。
匯聚級:主要包括控制面網絡功能,移動性管理、會話管理、用戶數據和策略等。按需部署于省分一級網絡。
區域級:主要功能包括數據面網關功能,重點承載業務數據流,可部署于地(市)一級。移動邊緣計算功能、業務鏈功能和部分控制面網絡功能也可以下沉到這一級。
接入級:包括無線接入網的CU和DU功能,CU可部署在回傳網絡的接入層或者匯聚層;DU部署在用戶近端。CU和DU間通過增強的低時延傳輸網絡實現多點協作化功能,支持分離或一體化站點的靈活組網。
借助于模塊化的功能設計和高效的NFV/SDN平臺。在5G組網實現中,上述組網功能元素部署位置無需與實際地理位置嚴格綁定,可以根據每個運營商的網絡規劃、業務需求、流量優化、用戶體驗和傳輸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對不同層級的功能加以靈活整合,實現多數據中心和跨地理區域的功能部署。
5G核心網側部署分析
5G網絡系統架構設計原則:實現“融合化”“輕量化”“開放化”的全新網絡架構(見圖2)。
圖2 5G核心網網絡架構變化
5G主要分為NSA與SA 2種組網模式。NSA組網架構為4G+5G協同,可以利舊原有EPC,而SA組網架構為新建5G機構,需新建5G核心網。NSA具有一步規劃,分布實施,聚焦重點,投資可控的特點,使得NSA組網方成為首選。
目前3GPP規定的NSA的組網方式有Option 3、Option 4、Option 7共3種(見圖3)。核心網側首選Option 3對原有EPC進行改造實現5G。
圖3 5GNSA網絡架構
EPC升級有3種路徑。
路徑1:加速虛擬化,3年實現全網EPC虛擬化。升級融合4G的HSS與5G的UDM實現用戶簽約信息的存儲,4G的PCDF與5G的PCF實現QoS控制、額度管理、計費功能。新增SMF網元實現會話管理、UP選擇和控制,新增UPF網元實現數據報文路由、轉發、檢測及QoS處理功能(見圖4)。
圖4 EPC升級路徑一
路徑2:融合網元去耦合,EPC升級支持私有接口,5G NGC維持現有各省廠商格局按需部署。升級融合4G的HSS與5G的UDM、4G的PCDF與5G的PCF。原EPC中PGW網元引入私有接口連接5G核心網的SMF與UPF網元。從而規避異廠家4G、5G互操作(見圖5)。
圖5 5G核心網網絡架構
路徑3:對于ATCA MME升級支持DECOR,具備識別5G NR接入用戶自動將用戶轉接到vEPC/NGC融合網元的能力,各省的NGC可僅與vEPC部分融合部署。
表1給出了EPC升級路徑的對比。結合5G的業務發展及節省投資搶占市場先機的策略,核心網側采用EPC升級5G的策略,同時選擇路徑2作為EPC演進路徑。
表1 EPC升級路徑對比
5G傳送側部署分析
如圖6所示,5G傳送側架構與4G有明顯區別,分為前傳、中傳、回傳3部分。
圖6 5G傳送網網絡架構
前傳采用eCPRI接口,IQ信號經有效采樣,分組化,距離1~2 km以內,時延要求高,傳輸時延小于 100 μs;中傳的帶寬與回傳相當,時延要求不高,小于 3 ms;回傳距離在200 km之內,時延與業務要求相關聯。
5G傳送側前傳:AAU—DU,以光層傳輸技術為主;中傳DU—CU、回傳CU—核心網,可以采用同樣的傳輸技術:Pe-OTN技術、UTN技術、WDM技術,這3種技術在網絡可靠性、擴展性、業務適應性、業務資源管理以及成本實現難易程度幾個方面的對比如表2所示。結合G省聯通的實際情況,5G的傳送側選用100G Pe-OTN技術,省市聯動,重構OTN/MSTP網絡,適應高帶寬、低時延的底層承載需求。
表2 傳輸技術對比
5G無線側部署分析
基站形態隨著基站架構的演變經歷了機柜式宏基站、分布式基站、多模基站這幾個階段。
5G眾多低時延業務、高流量本地業務要求網關功能下移,網關數量會大大增加,而傳統網關CU耦合,配置管理復雜,轉發效率低,業務時延大。采用CU-DU分離部署使得復雜控制邏輯與轉發分離,復雜控制邏輯與控制面功能融合集中部署,分布式轉發功能形成轉發模型支持可編程控制。CU是中央單元,負責處理高層協議功能并集中管理多個DU;DU是分布式接入點,負責完成部分底層基帶協議及射頻處理功能。CU、DU是邏輯功能實體,在5G基站設備實現中存在CU、DU分布在2個不同的設備實體上,也可能集中在1個設備實體上,這與4G設備存在顯著差異。同時5G設備將天面集成到AAU中,與獨立部署天面的4G設備相比設備更加簡化、部署更為靈活(見圖7)。
圖7 4G與5G基站對比
對3個設備廠家進行5G設備的調研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受限于5G標準及運營商企標的凍結時間,5G設備普遍存在功耗大、重量重等特點。
表3 主設備廠家5G設備參數
5G的設備參數導致5G部署在空間、動力、承重方面都面臨挑戰。
空間方面主要是主設備放置的空間、備電蓄電池放置空間、天面架設物的空間。
動力方面,CU/DU、AAU的典型功耗與現網4G設備的差異巨大,現網機房的供電都無法滿足當前5G設備的需求;通過跟主設備廠家交流,預計AAU的功耗在后續的研發中能下降到1 000 W左右,CU/DU的典型功耗能下降到750 W左右,屆時機房的供電壓力將有所緩解。
承重方面主要考慮主設備的承重、備電蓄電池的承重和天面的承重(見表4和表5)。
表4 無線側空間承重需求
表5 無線側空間動力需求
通過對目前5G主設備形態的收集研究,結合G市現網的站址情況及其對5G設備的滿足度進行了分析(見表6),發現現網站址對5G設備滿足度低,5G部署建議提前搶占天面資源以及做相應的電源改造。
表6 現網站址5G滿足情況
5G室分研究
G省聯通對現網DAS系統各年度的各類器件、饋線進行抽查測試,評估在3.3~6 GHz頻段的網絡支持情況:現網1/2、7/8饋線基本可支持3.3~5 GHz頻段部署,但傳輸損耗大;現網功分器、耦合器、電橋、合路器、天線等無源器件無法支持3.3~5 GHz頻段部署。
存量室分站點業務量集中程度高,20%站點承載了約80%的流量,話務集中程度超過業內經驗數據,存量室分站點絕大部分為單通道,各類器件、天線不支持3.3 GHz+頻段部署。
對目前的存量室分的改造,目前提出了3種方案。
方案1:合路部署3.3~3.6 GHz,部分站點雙路改造;替換原有不符要求的無源器件、天線,將3 GHz信源合路至現有分布系統;對于重要場所/高話務場所進行雙路改造。
方案2:存量系統NSA部署,熱點區域疊加部署點狀NR;存量系統不變,通過NSA的架構將原有系統接入NGC,4G室分搭建底層網絡;在高人流量高業務量高價值場景部署點狀NR,進行熱點覆蓋。
方案3:存量系統SA部署,NR全覆蓋。
這3種方案各有優缺點,方案2物業協調、工程實施難度低,建設成本低,具有明顯優勢。
綜合考慮物業協調難易程度、工程實施可行性、建設成本、技術復雜性,建議R15版本凍結后采用方案2。
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對目前5G 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探討,對5G的網絡架構從核心網側、傳送網側、無線側與4G進行了對比分析。在核心網側、傳送網側及室內分布系統領域給出了網絡部署演進的思路與方案。根據當前調研的無線設備形態,給出了5G無線側部署的空間、動力、承重需求。
-
網絡架構
+關注
關注
1文章
93瀏覽量
12581 -
5G
+關注
關注
1354文章
48437瀏覽量
563985
原文標題:5G網絡部署分析
文章出處:【微信號:C114-weixin,微信公眾號:C114通信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