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輛行李車穿梭往返,不計其數的行李怎樣實現有跡可循、分揀無誤?在即將通航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里,這樣的難題被北斗導航系統技術解決。
如今,北斗等衛星導航技術正在加速落地,北斗應用產業化形成完整產業鏈,大眾消費領域規模化應用正在催生“北斗+”融合應用新模式,惠及百姓生活。在近日開幕的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北京市經信局披露,在城市精細管理、便捷民生服務、高效產能提升等領域,本市正大力推進北斗技術應用,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示范效應的北斗應用樣板工程。
北斗+智能網聯汽車
裝有北斗的自動駕駛拖拉機
重點工程:新機場、京張高鐵精準定位
對龐大的交通樞紐來說,北斗導航室內外定位系統的需求極為迫切,尤其是針對行李托運。在傳統機場中雖然有行李托運監管,但很難查詢行李具體的位置和信息。這種盲區的存在,容易導致行李錯運、丟失并且難以尋回。
在大興機場里,從行李托運開始就將實現行李的實時共享和精準定位。新機場每輛行李車上都將配備一套北斗導航定位設備。準確掌握行李車的定位。“幾萬平方米的分揀大廳中有400多輛行李車,北斗技術可以幫助這些車輛更有序、效率更高?!毙聶C場項目經理說。
如何做到高精度定位?他介紹,該系統能讓大興機場的室內定位達到30厘米左右的定位精度,完全滿足精準監測需求。同時,該系統還會配合編碼,實現對每件行李位置實時掌握、有跡可循。這樣一來分揀會更高效,“配備了北斗導航技術,會讓未來旅客更快拿到自己的行李,也大幅減少行李丟失的情況?!彼f。
此外,中國首條智能高鐵線路——京張高鐵的智能動車組也首次采用北斗導航系統,其高精度定位技術還被用于京張鐵路基礎設施健康監測,對沿線橋梁、隧道、鋼軌、路基等實行高精度、24小時全天候的自動化檢測,大幅降低傳統人工巡檢的成本與難度。
大眾“剛需”:一副眼鏡就能透視地下管線
戴上AR眼鏡,手指在空中點擊,眼前立刻出現了密布的藍色管線。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就是展區所在位置的地下管線分布。
在北京燃氣管線的管網巡檢過程中,這款AR眼鏡已經大顯身手。“AR眼鏡將地下管線真實場景與虛擬建設融為一體,讓管線‘透視’,工人搶修、巡檢找得準、說得清。”應用這款設備的相關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AR眼鏡里的這些管線之所以如此精準,正是應用了北斗技術。
在展會的順義專區,一項基于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的“智慧畜牧”格外醒目?!耙郧?,牧民放牧頂風踏雪走個幾十公里都極為尋常?!毕嚓P企業負責人說,如今給牛綁上定位項圈后,北斗系統通過無線網絡就能將定位傳送到放牧人員的終端上。通信終端不僅能實時定位牛群位置,還能提出警示,并推薦最佳追回路線。
北斗+智慧農業,只是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在順義區的應用項目之一。“順義的新能源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這三大千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群都與北斗導航息息相關?!表樍x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蘭雄景介紹,順義新能源智能汽車項目正在打造200平方公里的智能網聯汽車生態示范區,這些汽車產業新業態,智能網聯汽車等都離不開高精度的電子地圖和北斗導航的位置服務。
展會期間,順義區與百度、美團點評等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兵器工業導航、控制技術研究所導航、控制產業基地等10個項目將落戶順義,總投資額約100億元。同時,順義區將發布《順義北斗產業創新發展規劃》,打造北斗創新產業園。
教育課程:青少年也能“玩轉”北斗
遠在太空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離大眾的距離并不遙遠。除了基于北斗開發的各種產品走進百姓生活,北斗衛星的航天教育產品還走進了大專院校、中小學校園,來到青少年的身邊。
智能溫室機器人、天空牧羊人、百變魔鞋……這些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行的小發明、小創造都是出自國內青少年之手。在本次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的展覽上,特別設立了“‘北斗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展區”,展示青少年在大賽中的獲獎作品。
記者在展區內看到,青少年參賽基于北斗設計出助力智慧農業、冷鏈物流、水質監測、安全防控等多種多樣的產品。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生設計的“無人機防丟失系統”,基于北斗衛星系統的定位和短報文功能,開發了具有IP獲取、位置信息獲取、接收信號、路徑規劃、受損評估、天氣預報等功能的系統,實現丟失無人機準確定位和快速找回。長春工程學院學生設計的“百變魔鞋”,將北斗智能芯片安裝于鞋中,實現個人位置服務、氣象應用服務、藍牙服務和計步功能等。
坐在教室就能與衛星實現直接聯通、自己動手制作聯通衛星的科技產品、了解中國航天發展歷程……除了舉辦大賽,基于北斗開發的教育產品也正走進全國的大專院校、中小學校園。作為九天微星的子公司“九天未來”首創了“教育共享衛星”概念。截至去年年底,共發射8顆“教育衛星”,可為全球學校提供直接聯通在軌衛星的教育服務。
-
北斗
+關注
關注
3文章
593瀏覽量
36123 -
智能網聯汽車
+關注
關注
9文章
1060瀏覽量
31078
原文標題:北斗+”點亮百姓生活
文章出處:【微信號:tyutcsplab,微信公眾號:智能感知與物聯網技術研究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