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芯片供應上有兩大關鍵命脈,一是臺積電的持續供貨,二是存儲芯片來源的確保。然而,全球第三大 DRAM 內存、第四大 NAND Flash 存儲供應商美光 5 月 29 日對 DeepTech 表示,已經暫停向華為供貨。根據美光 2019 財年上半年財報,華為占其營收份額達 13% ,美光正在評估可行方案以降低對公司業務的影響。這是美光首次針對華為事件做出回應。
同一時間傳出,華為高層頻頻拜訪三星、SK海力士、 LG Display 等存儲芯片和顯示屏關鍵零部件供應大廠,確保能繼續供貨這些關鍵零部件,不要加入美國發起的制裁行動。
美國掌握 20% ~ 30 % 存儲芯片市場
根據市調機構 TrendForce 統計,全球前三大內存供應商和市場份額分別為三星 42.7 %、SK海力士 29.9 %、美光 23 %。再者,全球前五大 NAND Flash 供應商分別為三星、東芝、西部數據、美光、 SK 海力士,其中三星市占率約 30 % 、美光約 15 %。
從上述數字可看出,美光在內存約掌握五分之一市場,閃存市場如果以美光加上西部數據的全球份額,可能高達 30% ,華為在存儲芯片上能依存的命脈,就只剩下三星、 SK 海力士,因為東芝加入禁運的可能性也是不小。
華為每年采購韓系零部件金額約 100 億美元,其中在存儲芯片的供應是依賴三星和 SK 海力士提供 DRAM 和 NAND Flash 芯片。
行業內人士分析,三星等韓系大廠目前仍在維持對華為的供應,處境應與臺積電類似,雖然三星的 DRAM 和 NAND Flash 技術多數掌握在自己手上,但在制造方面,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出口管制”規定,只要銷售給華為的產品當中涵蓋硬件、軟件等的美國技術含量超過 25 % ,就會被要求禁止,但三星和臺積電都未把機臺設備計算進去,因此可以繼續供貨。
機臺設備成了美國禁止令下的最后一項“致命武器”
不過,臺積電對于技術含量低于 25% 的計算方式,是與美國律師討論過后的結果,傳出并未正式獲得美國商務部的全然認可,因此,對于后續是否會有來自美方的壓力,各界十分關注。
業界一直傳言臺積電持續供貨華為一事,頻頻遭受美國的“關切”,可以猜測臺積電確實扛下不少壓力,尤其在整個芯片供應鏈上都紛紛斷開華為,從 Arm 、EDA、高通、英特爾、美光、Google 等軟件和硬件,而國際標準組織如 SD 協會、 WiFi 聯盟、 JEDEC 協會則是態度搖擺不定。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 Arm 暫停與華為轉移技術后,原本寄望開源架構 RISC-V 可以成為自主可控中國芯的一線希望,至少在物聯網芯片上,可以取代缺少 Arm 技術架構的沖擊,但現在看來狀況沒有這么樂觀。
因為,美國 RISC-V 業者也被納入管制名單中,不能向華為進行技術轉移,至于在大陸的 RISC-V 生態體系方面,國內采用 RISC-V 架構的廠商是否能繼續提供服務給華為?目前還不明朗。
再者, 5 月 29 日也傳出美系光刻膠和研磨液大廠陶氏化學( Dow Chemical )因為美國商務部的規范,旗下所有產品均受美國出口法規約束,不得再銷售任何產品給華為。
這個消息一傳出,立即引發相當大的震撼,因為半導體生產流程主要是依賴機臺設備和原材料,目前看來原材料也被列為管制項目,至于美國要不要把機臺設備也列入范圍,現在處于“模糊空間”,一旦美國朝最關鍵的機臺設備下重手,恐是致命一擊。
這次傳出不再供應華為的是光刻膠和研磨液大廠陶氏,其制造的產品是半導體制程中無可避免的材料,如果陶氏表示不能賣給華為,那臺積電采用陶氏的原材料生產的芯片,繼續銷售給華為旗下的海思是否也在限制之列?
供應鏈認為,陶氏化學所生產的產品并非是獨家供應,其他替代廠商有德國的巴斯夫、日商信越、日商 JSR 等,因此,臺積電若是不能用陶氏的原材料,用替代供應商來幫海思生產,仍是可行的。
由于陶氏并非是海思的直接供應商,海思只是 IC 設計公司,不需要采購這方面的原材料,但是幫海思代工生產的臺積電需要,因此,陶氏這個“劃清界線”的說法公開后,外界揣測隱含有一種將責任推給臺積電,或是間接給臺積電壓力的意味。
不過,業界也分析,陶氏的原材料主要用于半導體制程上,但其實在部分組裝產材料上也需要陶氏的產品,因此,陶氏應該是有直接供貨給華為,這份宣言主要是澄清供貨華為的業務部分,并非如外界所揣測的,有逼臺積電加速表態要“選邊站”的意味。
業界甚至開玩笑表示,每一家美系設備大廠為了表達“忠誠”,都可以如法炮制發表一份禁運華為、海思的宣言,但其實華為和海思根本不可能是設備廠的客戶,最后全部會被“導引”至逼臺積電“表態”。
這些說法雖然都是玩笑話,但也呈現出美國一路對華為窮追猛打的過程中,臺積電所處地位的重要性,隨著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業者都陸續斷開華為,臺積電未來面臨的壓力會持續增加,但只要臺積電繼續出貨,至少華為在短期內不會有運營陷入停擺的問題。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全球不少大型電信運營商都宣布停售華為產品,包括華為首款 5G 手機的預購活動也都喊停,由于華為海外市場的業務收入至少占 50%,傳出華為內部也緊急做出反應。
供應鏈指出,華為開始對芯片供應鏈進行“去美化”,能由海思供應的產品盡量由海思負責,因此第一時間擴大對臺積電、日月光等代工廠、封測廠的下單,能拉多少庫存就拉多少,把年底前所需的芯片盡量囤積起來,全力防止斷鏈危機。
由于高通、博通、英特爾等美系供應商都不能再出貨給華為,很多 IC 設計訂單都轉到***芯片供應商如聯發科、瑞昱、聯詠、矽創等,取代美系芯片供應商。
不過,長期來看,華為很難完全把美系的芯片供應商都替代掉,因為不少關鍵芯片仍是由美系供應商獨占。
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恐被三星瓜分
華為在 2019 年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搶下 19% 份額,創下史上最高紀錄,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廠,僅次于三星,且當時業界認為一直到 2019 年底,華為都能維持全球第二的寶座。
然美國禁令下來后,華為海外的銷售量勢必會受到影響,加上未來智能手機若無法使用 Google 應用軟件和服務,海外消費者的接受度絕不樂觀,公司內部目標是盡快提升國內市場的份額,補上海外減少的損失。
業界認為,華為損失的海外手機市場份額最有可能被三星搶走,其次是小米、 OPPO 、 Vivo 等國內手機品牌廠等。
再者,蘋果也有可能分得部分市占率,但若是國內禁售蘋果 iPhone ,或是提高蘋果的關稅,也會是中美摩擦之下的另一場風暴,屆時三星將是不折不扣的大贏家。
華為在 2018 年智能手機銷售量為 2.05 億臺,由于 2019 年第一季的強勁成長表現,當時市場調研機構將 2019 年全年手機出貨量上調至 2.4 億~ 2.6 億臺,但眼前隨著情勢惡化,華為 2019 年的手機出貨量已經被市場下調至 1.65 億臺,其中以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影響最大。
由此可知,這一次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令下來,重創華為后,最大受益者是三星,而且三星是在上游芯片端,以及下游系統端兩頭得利。
三星不但會接手華為在海外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讓系統端的競爭實力越來越強,在上游芯片端,華為沒有了美光、西部數據在 DRAM 、 NAND Flash 芯片的供貨,也只能大幅依賴三星,這是非常危險的事。
因為與三星合作過的廠商都知道,三星的業務模式是從上游到下游全鏈掌握,一旦遇到與自家業務利益有沖突時,會毫無顧忌地斷開合作對象,不會有情義相挺的戲碼,也有很少有公司可以與三星長期合作。
美國商務部的制裁令下來,美系供應商無一敢繼續與華為往來,就像美光所言,公司有 13% 營收來自于華為的貢獻,業界認為,美光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高達 50 %,但在這一波狂風巨浪后,“去美化”的趨勢恐怕難以抵擋,只是看國內芯片技術的進度快慢,何時能補上而已。
中美摩擦持續發展,是全球兩大經濟體的對峙,民眾消費力道、全球經濟景氣都被影響,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也表示,美國對華為采取的限制措施,是會阻礙中國、美國,甚至是全世界的科技創新進展。
對于美系供應商而言,基于法規限制,美商不能不從,但情勢持續朝惡化的方向發展下去,即使是外商也非常擔心將逐漸流失中國龐大的市場業務,對公司長期發展而言何嘗不是損失。
在這場難以預期發展的戰爭下,沒有人是絕對贏家。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69瀏覽量
181180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26瀏覽量
252552 -
存儲芯片
+關注
關注
11文章
901瀏覽量
43226
原文標題:美光證實停止供貨華為,存儲芯片“斷糧”危機逼近,小心三星成“致命盟友”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