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見科技是利用AR技術,還原BIM模型至現場環境中,通過高精度的定位把建筑信息模型(BIM)1:1的“投影”出來,可以實現施工人員快速感知,同時幫助技術人員實時的監管和驗收?!?/p>
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輔助設計代替手繪,CAD圖逐漸普及;21世紀初,三維設計萌芽,輔助施工從2D轉為3D;2007年,建筑信息模型(BIM)輔助施工出現,建筑行業涌現了數據信息化的浪潮;2015年AR技術逐漸成熟,大量場景出現了落地的可能?;谶@個大背景,以見科技應運而生。
以見科技成立于2018年1月,專注于AEC(建筑Architecture、工程Engineering、施工Construction)領域,在建筑設計、施工、運維等環節提供基于真實場景的數據可視化解決方案。
創始人羅鋒告訴創業邦,以見科技是利用AR技術,還原BIM模型至現場環境中,通過高精度的定位把建筑信息模型(BIM)1:1的“投影”出來,可以實現施工人員快速感知,同時幫助技術人員實時的監管和驗收。
(傳統的輔助施工方案)
至于如何“投影”,羅鋒提到,傳統的做法是用手工來處理BIM模型,處理過程中有信息丟失。以見科技只需要通過電腦上傳BIM模型到服務器上,在移動端下載一見AR建筑系列APP,就能通過攝像頭感知現場施工情況,實時在移動端屏幕上顯示相關數據信息,后續的數據加密、模型處理、現場定位顯示等流程皆可自動化完成。
(一見VR實景圖)
所以,以見科技尤其重視在AR定位算法和AR模型處理算法的研發和產品打磨上。針對室內室外大范圍場景已實現連續不斷的高精度(1-3cm)定位。開發的后臺系統可以進行完善的模型處理,分解,數據提取和重組,做到信息不丟失且一一對應,從而適用不同的施工環境。
除了BIM模型的1:1的“投影”,產品還能實現施工指導,設計反饋等功能。比如說錯誤匯報功能,可以實現及時反饋到設計和施工人員手中,避免返工與工期拖延。文字語音注釋功能,可以實現在設計端進行協同推送。
以見科技的產品已在移動端完成全覆蓋(Android/iOS),Web端與PC 端實現協同,為建筑、工程施工領域提供通用的AR+BIM+IoT軟件應用與服務,實現了模塊化的搭配用以適應項目的需求。
另外,以見科技在智慧城市領域也有所布局。
目前公司結合 AR、BIM 和 IoT 領域尖端技術,已經為城市市政工程、應急指揮、市容管理等場景提供移動端可視化方案, 如城市地下管道的可視化,可以實現在移動端實景呈現地下管線 BIM 信息,利于施工人員和維保人員在城市管廊規劃、 建筑施工中的鋪設與維護,也便于城市管理者對城市地下管線的設計、決策與管理。
在客戶這一塊,除了在上海、重慶落地了一些地產頭部客戶,以見科技最近也會在國外落地一些項目,比如建筑與施工行業相對比較領先的日本、歐洲區域。至于為何這么快去做國外項目,聯合創始人蔣童介紹,國際化的視野和格局是公司的基因、潛在投資方為國外資本,行業資源豐富;國外客戶為行業龍頭,付費意愿更強,對軟件價值認可度高,對市場有引領和示范效應。
目前產品走的是渠道銷售。比如與建筑設計院,BIM咨詢公司合作,據羅鋒透露,今年公司將會組建自有銷售團隊。
對于同類型的競品,羅鋒向創業邦介紹到,涉及AR賦能建筑與工程領域,國內外做的出色的公司并不多。原因是:一、做AR的公司,很少切入到建筑這個細分垂直領域;二、國內有一些上市公司專注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綜合開發和應用,如BIM5D、算量、BIM平臺開發等,但針對于如AI相關的細分技術領域,需要更深入的技術研發和產品打磨;三、對于創業公司,目前市場上更多的是建筑與VR(虛擬現實)結合的企業,VR眼鏡無法與真實的場景融合,所以無法深層次介入到真實的設計、施工、運維等建筑全生命周期中。
目前公司10人,研發人員占大多數,來自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同濟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有著自動化、建筑、 計算機科學等跨學科背景 。CEO羅鋒是復旦大學MBA,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建筑學專業,聯合創始人蔣童,畢業于浙江大學自動化專業。
接下來,以見科技會繼續優化技術,拓展更多服務領域,目前已啟動天使輪融資,大部分資金用于技術研發以及市場拓展。
-
Ar
+關注
關注
24文章
5098瀏覽量
169656 -
vr
+關注
關注
34文章
9640瀏覽量
150340
原文標題:將建筑信息模型1:1“還原”到施工現場?傳統建筑行業的AR探索
文章出處:【微信號:dushekeji,微信公眾號:毒舌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