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WWDC 剛剛落幕,蘋果不負眾望,再次帶來了一場科技圈的狂歡,軟件硬件兩手抓兩手硬,iOS 13、iPad OS 和新款 Mac Pro 更是直接打給果粉的一針腎上腺素。
但和以上高光產品形成明顯反差的,則是另一個曾經的 WWDC “寵兒”——語音助手 Siri。
兩個小時的發布會里,留給 Siri 的篇幅相當有限:Siri 會讀通知了;Siri 能自動推薦快捷方式了;以及,Siri 聽起來更像個“人”了。Siri 的名字貫穿了整場發布會,但出場身份都是“友情客串”。
作為曾經蘋果創造力與顛覆性的代表,Siri 現在的處境確實有些尷尬,不只是在發布會中,在蘋果內部,在與 Alexa、Google Assistant 的“同行”競爭中,Siri 都開始掉隊了。
從起了個大早,到趕了個晚集,在 8 年的發展史中,Siri 到底經歷了什么?
01
Siri:喬布斯眼中的蘋果未來
2011 年 10 月 4 日,伴隨著 iPhone 4s 的發布,Siri 的初始版本正式面世。但嚴格來說,Siri 自身的歷史卻遠不止 8 年。
Siri 公司成立于 2007 年,鮮為人知的是,它最初的幕后金主是美國國防部,作為 DARPA 孵化的“未來項目”之一,Siri 的定位是國家級虛擬語音助理。
按照官方“預設”劇本,Siri 將被廣泛應用于未來的安卓機中,而之所以后來的故事中 Siri 會與蘋果深度綁定,全部得益于喬布斯個人的主導與堅持。
2010 年,蘋果花 2 億美元將 Siri 公司收入囊中,做出這項收購決定,喬布斯只用了 3 個小時,他與 Siri 創始人 Dag Kittlaus 聊得十分投機,而 Siri 的初創團隊也相信,喬布斯會讓 Siri 在科技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在 Siri 團隊加入蘋果一年后,蘋果就把 Siri 用到了劃時代的 iPhone 4s 上。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蘋果將以 Siri 為起點,掀起一場自然語言處理的革命,甚至一些資深科技從業者認為 Siri 才配得上“智能”二字。
銷量也能說明情況,iPhone 4s 發售三天內就賣出了 400 多萬部。在硬件升級并不明顯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是沖著體驗 Siri 去的,雖然功能有限,準確率也有待提升,但單是首先出現在消費級電子產品中語音助手,就足夠提供買單的動力。
不過,植入到手機里的 Siri 只是喬布斯龐大計劃中的一小步,就像手機系統需要應用生態的支持,Siri 也需要吸引更多開發者,打通更多的 APP ,從能實現更多的功能上的可能性。
事實上,Siri 團隊也確實曾有相應的規劃。根據知名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就在 iPhone 4s 發布的前夕,Siri 團隊還在打造一個面向第三方開發者的項目,希望為 Siri 打造一個類似 App store 的應用商店。
但遺憾的是,直到喬布斯離世前,這個面向第三方開發者的項目還未成型。而隨著喬布斯的離世,Siri 團隊陷入了一場人事變動,這場矛盾,最終導致了 Siri 創始團隊在 2012 年的集體離職。
原有計劃被打破,Siri 的開發者工具一擱置就是 4 年。
02
Siri 是蘋果文化的犧牲品?
在這四年中,亞馬遜發布了搭載 Alexa 語音助手的 Echo 音箱,Google Assistant 則在 2016 年后姍姍來遲。
與此同時,Siri 還保持著每年一更新的節奏,但增加的功能不是全一點的信息檢索,就是多一些系統內的功能調用,將 Siri 整合進了 HomeKit 智能家居平臺已經算是最大的革新了。Siri 則逐漸從一個被追捧的革命性技術,淪落成了一個除了“調戲”一無是處的“雞肋”。
導致這個變化的第一個原因是蘋果對于隱私保護的考慮。
2016 年 WWDC 現場,蘋果強調“我們不用收集用戶手機里的照片,才知道山峰長什么樣子”。這樣略帶諷刺意味的聲明,蘋果不止在一個場合說過。
的確,不像 Google 這樣的廣告公司,或者電商平臺亞馬遜,賣硬件的蘋果確實不需要過多觸碰用戶隱私,這也讓蘋果形成了更強的隱私觀念。
這樣策略在硬件開發中沒什么問題,但在訓練語音助手時,卻觸發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數據,就沒法訓練出靠譜的 AI 模型。相比之下,向開發者提供全部的對話文本的 Google Assistant 則進化神速。
2017 年,權威電子產品咨詢公司 Stone Temple 的評測顯示,在交互的準確率上,Siri 已經被甩在了最后,誕生最晚的 Google Assistant 則在所有語音助手的比較中拔得頭籌。
(淺藍色區域代表回答問題的準確率)
除了隱私觀念,Siri 發展中更大的限制則來自于蘋果基因中的“封閉文化”。
自從 Siri 創始團隊離開蘋果后,關于是否要將第三方開發者引入 Siri 的生態建設中,蘋果內部一直爭論不休,直到看到亞馬遜 Alexa 的成功,蘋果才意識到必須做出改變。
2016 年的蘋果 WWDC 上,蘋果終于面向第三方開發者推出了 SiriKit,允許開發者將自己的服務提供給用戶,蘋果做出了一些開放的姿態,但卻將開發者的權限限制在極窄的范圍內。
根據蘋果的規定,開發者只能用 SiriKit 做六件事情:語音和視頻通話、發送消息、發送或者接收付款、照片搜索、打車、管理健身。
這就意味著,大量不在此限定內的應用仍無法調用語音助手,Siri 也依舊無法逃開蘋果封閉的生態圈。
在 Siri 創始團隊的最初暢想中,他們設想了這樣一個場景:未來某一天,Siri 能在于用戶用戶反復確認細節后(如日期,時間和就餐人數),然后自主幫用戶定好餐位;而不是仍給你一個餐廳的電話號碼,讓用戶自己去完成預定步驟。
聽起來有點耳熟?是的,這個愿望已經在被 Google 達成。
去年 Google 開發者大會的現場,劈柴秀出了逆天的 Duplex,它是 Google Assistant 中的新功能。除了能幫忙預定餐位,它還能自然地使用停頓、模仿人類說話中的卡殼,來營造一種“人”的效果。
另一個競爭對手亞馬遜則為語音助手找到了一個更好的載體——智能音箱。
為了快速建立起完整的 Alexa 應用生態,亞馬遜選擇了一條簡單粗暴的策略,直接用錢“砸”。亞馬遜準備了數百萬美元的獎金,每個為 Alexa 貢獻應用的開發者,都能獲得亞馬遜的高額現金支票。
在“金錢引誘”下,到 2018 年初,Alexa 已經擁有 2.5 萬個技能,能夠操控 4000 多種設備,一度吞下了超過 70% 的市場份額。
反觀蘋果 2017 年推出的 HomePod 將主要賣點放在了音效上,一方面,這是最符合蘋果未來服務付費的策略;另一方面,現在的 Siri 確實已經很難與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正面廝殺。
無論是辦公室政治的犧牲品,還是蘋果文化下誕生的“早產兒”,不可否認,Siri 已在對手的沖擊下,迅速從神壇滑落。
iTunes 代表蘋果的過去,它的消失是因為大勢所趨,新技術的出現,導致它已無法滿足現有用戶的需要,完成歷史使命后“壽終正寢”。
而 Siri,它承接的不僅“喬布斯時代”與“庫克時代”,更承載著蘋果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從這個層面來講,蘋果一定不會像砍掉 iTunes 一樣丟棄 Siri,但今年的 WWDC 上,我們依舊沒有等到它質的變革,希望已無后路的可退的 Siri 是在憋一個“大招”吧。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395瀏覽量
198562 -
Siri
+關注
關注
4文章
206瀏覽量
37024
原文標題:「焦點」痛下殺手!iTunes之后,蘋果連Siri都要砍?
文章出處:【微信號:zealertech,微信公眾號:ZEALE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