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有多家企業實現了國產化,甚至在一些關鍵性能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但在替代進口方面依然緩慢,這就是鋁塑膜。
國產鋁塑膜替代進口或許只是缺少一個機會,但這似乎比技術突破本身更難。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鋰電池產業鏈基本上在四大材料、設備、鋰電池等領域都實現了國產化替代進口。上述業務領域里也產生了一批比肩甚至超過國際品牌的優秀中國本土企業,為中國鋰電池產業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時至今日國內鋰電產業仍有一種關鍵原材料被外國企業扼住了咽喉。盡管已有多家企業實現了國產化,甚至在一些關鍵性能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但在替代進口方面依然緩慢,這就是鋁塑膜。
目前僅有少數一兩家軟包電池企業有小批量采用國產鋁塑膜,為小批次試裝測試應用,主要還是使用進口產品。其余軟包電池企業雖然對鋁塑膜國產化表示支持,但在批量導入使用依然缺乏信心。
“公司目前與兩家國產鋁塑膜企業在合作,有小批量的進行測試應用,隨著對于國產鋁塑膜的測試及安全驗證成熟,公司或將進一步擴大國產鋁塑膜的采購量。”一位軟包電池企業高層對高工鋰電表示,根據測試反饋,國產鋁塑膜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經與進口產品相當,但在大批量導入應用方面還缺乏足夠的安全驗證和數據分析,所以不敢貿然使用。
多家軟包電池企業對高工鋰電表示,在補貼退坡和市場競爭加劇等壓力下,降成本是電池企業未來持續面臨的重要任務,但必須以保障產品安全為前提。盡管國產鋁塑膜的產品性能已經取得了突破,但在產品一致性和耐腐蝕性方面與進口仍有一定的差距。
“鋁塑膜不能只看某一性能指標是否能夠滿足,而是要進行綜合考量,當前國產鋁塑膜能否滿足軟包動力電池8年或50萬公里的質保要求,說實話(我們)還缺乏足夠的信心。”
由此可見,國內軟包電池企業并非對國產鋁塑膜完全否定,只是對國產鋁塑膜缺乏足夠的信心。盡管國內鋰電池產業的市場容錯率比較高,但在關鍵的鋁塑膜材料方面,軟包電池企業還是比較謹慎。
而對于國產鋁塑膜而言,除了缺少足夠的機會之外,在產品性能上也還沒有完全達到甚至超過日韓企業的水平,至少無法滿足電池企業8年或50萬公里的質保要求。
國內軟包動力電池企業此前的鋁塑膜供應商主要以DNP和昭和電工為主,兩家企業占據了國內7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新綸科技在收購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的鋁塑膜業務之后,順利導入了孚能科技、捷威動力、多氟多新能源、微宏動力、卡耐新能源等多家軟包電池企業客戶。
不過,新綸科技當前供應國內軟包電池企業的鋁塑膜產品主要來自凸版印刷在日本的三重工廠,其在常州建設的國產鋁塑膜項目尚未大規模供貨,距離真正的國產化還有一定的距離。
與新綸科技通過收購日資企業直接導入相比,本土鋁塑膜生產企業在實現鋁塑膜替代進口方面面臨更多的挑戰。
當前,包括紫江企業、道明光學、明冠新材、蘇達匯誠、東莞卓越等企業通過自主創新研發,使鋁塑膜在外觀、沖深成型、耐電解液、阻水性等綜合性能上都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在數碼電池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但在導入動力電池客戶方面依然緩慢。
例如紫江企業、道明光學、明冠新材等多家鋁塑膜企業都宣稱已經獲得了多家鋰電池企業的采購訂單,產品性能得到了國內電池企業的認可,甚至已經有部分動力電池企業采購其動力類鋁塑膜產品應用在新能源物流車領域。
但高工鋰電了解到,上述企業的國產鋁塑膜當前主要應用于3C數碼電池企業,動力電池客戶基本上都處于認證測試階段,只在一些低端車型上有測試應用,但距離批量導入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
業內人士認為,從3C到動力,鋁塑膜的國產化替代趨勢將與隔膜相似。隨著軟包動力電池市場進一步增長以及國產鋁塑膜技術不斷成熟,國產鋁塑膜需求或逐漸起量,但還需耐心等待黎明的到來。
-
鋰電池
+關注
關注
260文章
8101瀏覽量
169954 -
鋁塑膜
+關注
關注
4文章
35瀏覽量
4451
原文標題:【鐳煜科技?聚焦】“扶不起”的國產鋁塑膜?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