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起光威復材,大家都知道我們是做碳纖維的,而且做得挺好,是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所用碳纖維的主力供應商。但是光威集團在創業的初期其實是從做釣魚竿起家的。
后來,在做釣魚竿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碳纖維預浸料,而通過做碳纖維預浸料才發現了碳纖維這塊市場,才知道生產這種材料需要的關鍵技術和設備都被國外企業壟斷,中國當時還沒能攻克與此相關的技術難關。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光威集團創始人陳光威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帶領企業走上了一條攻關碳纖維的道路。
一切還得從1987年說起。這一年,威海一家集體所有制的鎮辦石化器材廠經營困難,這個有著30多名員工的小廠,虧損額達到幾十萬元,瀕臨破產。生于1942年的陳光威當時是威海市田村鎮的一名工辦副主任。當時,全國的經濟環境是,工業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普遍開始嘗試“廠長負責制”,在這股改革的大潮中,陳光威接手了這家鎮辦工廠,并出任廠長。
面對企業的困境,在進行了一番調查后,陳光威大膽決定把石化器材廠轉到漁具原材料的生產上,專門為漁具廠家提供原材料——玻璃纖維及其預浸料,此后研發并建設了一條釣魚竿生產線,使企業很快扭虧為盈,步入正軌。到1995年,原來的小漁具廠已經發展成為集團公司,年利潤達到千萬元級水平。
1998年,光威集團已成為全球重要的漁具生產基地,但就在這一年,陳光威提出了“跳出院墻、圍著院墻轉”的戰略,他不再滿足于釣魚竿的生產,決定向產業鏈上游延伸。
碳纖維預浸料就在這時候進入了陳光威的視野。因為在生產釣魚竿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國外企業開始使用碳纖維預浸料作原材料。經過深思熟慮后,陳光威提出,可以考慮引進一條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原因在于,這能解決碳纖維預浸料冷凍運輸不方便的問題,而且,光威生產漁竿對碳纖維預浸料的用量本身就比較大,其他企業也會有需求,銷售應該不成問題。關鍵問題還在于,光威集團如果能自己生產碳纖維預浸料,將不再受國外供應商牽制。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998年,光威引進了國內首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條生產線的引進過程并不順利。那個年代,國外出口到中國的碳纖維預浸料生產設備受到嚴格限制,但并不是完全禁運,而是有條件地限制出口。當時,作為產品賣方的日本企業了解到,光威是中國的一家民營企業,采購設備的用途是做魚竿,而且,上海已有一家企業從美國引進了一條類似的小型生產線。
基于這樣的條件,日本企業給其政府方面打報告,說明其出口的生產線中國市場上已經有了,只是幅寬不同。之后,日本相關出口管制部門還委托第三方機構——鄧白氏國際咨詢公司對光威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調查,評估報告中也證明了光威確實是一家符合碳纖維管制條件的最終用戶。經過這樣的層層把關后,光威才從日本引進了這條當時比較先進的碳纖維寬幅預浸料生產線,也由此開啟了中國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和應用的先河。
那么后來,光威為何又向碳纖維材料發起挑戰?因為當我們把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建起來后很快又發現,要用的材料碳纖維依然要進口,而且被“封鎖”得更嚴。
從商業層面看,當時,碳纖維市場完全是“賣方市場”。中國企業要想從日本進口碳纖維,價格完全由日本供應商掌控,且實行“限量供給”,我們把這個戲稱為“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給”。
什么意思?那時,日本企業在全球碳纖維市場上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比如他們通知大家:“貨要漲價啦,就從這個月底開始!”大家就得適應這個節奏。而且,采購企業能買多少碳纖維,根本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要看日本企業肯給發多少貨。
碳纖維在各國都屬于戰略物資,日本等國家對于向中國出口碳纖維一直實行嚴格的許可證管理制度。當時,我國每筆進口碳纖維的業務都要先辦理最終用戶承諾書(證明)。
這種證明由企業發起,需要說明買了碳纖維之后的用途,還要前往北京,到商務部有關部門蓋章、背書,從國家層面進行擔保,以此確保使用符合要求,而不能超出申請使用的范圍。
日本企業的銷售部門拿到這個證明后,才能去相關部門申請出口許可證,只有拿到了許可證,出口時才能正常報關。到了日本海關,工作人員要看出口許可證,核對上面所寫明的出口碳纖維數量,最終才會放行。光威那時每進口一批碳纖維都要經歷這樣一個程序,過程非常繁瑣。
這種被人“卡著脖子”的感覺非常難受。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光威對我們說,先拿出100萬美元進行碳纖維研發,如果行,就繼續往下做,如果不行,就當交學費了。就這樣,光威謹慎地走上了一條國產碳纖維持續攻堅克難的道路,一直發展到今天。
當然,光威在攻關碳纖維的過程中經歷了資金、技術、人才、裝備等方面的重重考驗,尤其是當光威響應國家需求,懷著強烈的“報國情懷”把碳纖維的發展方向由民用轉向軍用的過程歷經磨難,但最終“熬”過來了。
我自1994年進入光威工作至今已有24年了,如今回想起公司發展中的種種故事,感慨良多。“中興芯片事件”此前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主創新是何等關鍵。
我國碳纖維經過十幾年快速發展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在某種程度上或許還要感謝那些“卡我們脖子”的對手們。是他們讓中國企業領悟到:就算再苦再難,也必須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
-
碳纖維
+關注
關注
0文章
86瀏覽量
11905 -
航空航天
+關注
關注
1文章
387瀏覽量
24273
原文標題:上映倒計時 | 李書鄉:被“卡脖子”逼出來的碳纖維
文章出處:【微信號:xincailiaozaixian,微信公眾號:新材料在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