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WatchKit近期上線,我們可以更徹底地了解Apple Watch。不過今天要談的,不是可穿戴設備,而是另一項技術——無線充電技術。對蘋果公司采用無線充電技術,我們期盼已久,只不過沒想到首先在 Apple Watch上采用。不過這一次我們照例對蘋果首次嘗試的新技術報以遺憾,這項采用緊耦合感應充電技術的手表在設計時貌似是背離無線充電的初衷——讓你在任何場合下都能使用到無線充電的同時讓你能夠和其他設備共享充電設備。而Apple Watch必須一天一充,每次充電的時候必須完成——解下手表、裝上充電裝置、插上插座等系列操作。
蘋果的智能手表充電底座并未暴露出充電接點,它采用了與Mac筆記本電腦類似的 Magsafe 磁吸式技術,透過磁吸的方式連接內建于智能手表中的感應線圈與充電線,相較于其他智能手表,蘋果通過去除充電接口或者金屬觸點來保持了產品的完整性……看似這對無線充電整個行業的發展沒啥促進作用呀?其實并非如此。
蘋果是催熟劑
可穿戴設備是一個利基市場,關于這方面的想象都已經展開,運動員都已經基本進場,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可穿戴設備由于續航的限制始終缺乏一款殺手級的應用。可穿戴設備對于龐大的智能終端設備規模來說無疑只是九牛一毛,其在規格上的限制使得電池不能夠做大,他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必定伴隨著交互頻率和能耗的增加,這是個無法避免的矛盾,尖銳程度甚于智能手機。智能手機隨著屏幕的增加,機身也擁有著能放下更大電池的空余,而可穿戴設備現如今作為分擔智能手機任務、強調便攜性的角色時,對于解決續航要求的迫切性遠甚于智能手機。而且前面已經提到可穿戴設備的體量遠不及智能手機,蘋果的入場給這類設備打了一注強心劑。也讓“怎么樣讓我們消費者手上的智能設備長期工作且不用每天一充”的問題推到了所有人的面前。無線充電巨大的通用性無疑是目前為止最好的解決方案。當然不算蘋果面前來看只是為設計妥協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了。
Moto360采用了Qi標準,充電體驗無疑更出色,能夠和Nexus系列手機共用同個充電器,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在我們的辦公環境下、餐飲過程中、行車環境中、在家庭生活中,即生活的大部分場景之下,我們的設備都能在我們的不刻意間得到充電(對可穿戴設備的意義就是不用摘下充電),讓充電習慣更加友好。由于現在主流的無線充電標準Qi需要對準線圈位置(三線圈技術的運用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充電距離也有所限制,顯然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充電要求還是無法滿足,而運用磁共振原理的A4WP在功能上能夠滿足要求,但是今年才剛剛步入正軌,缺乏足夠的使用嘗試。這就形成了一片極富價值的技術空白,蘋果的Apple Watch就如同是催熟劑,將極大的催生出各大標準技術的成熟壯大來滿足新的需求。
新技術蓬勃發展
近些年來,智能手機不斷發展不斷普及,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機也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在智能手機上能干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手機的性能越越來越強,不管手機變得多大,電池總會是限制其不斷智能化的瓶頸。在電池革命距離我們遙遙無期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需要無線充電來滿足我們不斷延長設備一次性使用的時長。無線充電技術給了我們一種可能,讓我們拋棄掉線材,完全不用去考慮充電的問題。而無線充電領域目前無線充電領域尚無統一的標準,現有的三大標準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Qi,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都在試圖成為全球通用的最終標準。相信所有深諳無線充電行業的人都不會陌生,就不一一贅述了。近些年來也涌現出不少令人興奮的新技術。
美國Witricity公司為了完全解決實施無線充電時需要對手機擺放距離和擺放位置有要求的問題推出過采用磁共振的無線充電技術,它可以讓手機離開充電器一段距離仍然保持充電狀態,同時對位置要求沒那么嚴格,同時還可以同時為多款設備充電。在CES2013上,已試制了使用該公司磁場共振技術的多款無線供電產品。
無線充電技術研發公司 Energous前不久介紹了一項叫做WattUp的無線充電技術,用戶只需要將自己的智能設備加上特別的外部接收器或放在專用的保護套里,之后專門管理的應用程序可以檢測在充電站發射裝置 15英尺范圍內是否存在無線充電設備,隨后只要啟動程序上的充電開關,該設備即可進行充電。更令人愉悅的是,該公司在上個月底已經宣布,該技術很快應用于海爾家用電器。
由兩個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的兩個妹子Meredith Perry和Nora Dweck成立了uBeam公司,uBeam的思路則是利用超聲波作為媒介。其過程是首先將充電器的電能轉化為超聲波,然后在另一頭用設備捕捉這些超聲波轉換回電能,接收者再連接該設備實現充電,這如同WiFi一般簡單,為了支撐其商業化,這家初創公司在上個月底剛完成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
如何輕松跨越4G產品設計的質量難題?LTE測試幫你忙!
產業端逐漸打通,生態逐漸成型
相比于智能終端對采取無線充電技術的謹慎,產業鏈上游表現無疑表現出積極的信號。
今年年初,PMA聯盟與A4WP簽訂了初步合作協議,將彼此接受對方的無線充電技術,這意味著基于兩大標準的無線充電設備,均可兼容對方標準的手機,近期 PMA聯盟也正式宣布未來PMA將不再發展下一代的磁感應標準,而在磁共振方案亦將采行A4WP的標準。這意義足夠巨大,PMA目前支持者包括金霸王、星巴克、麥當勞和AT&T等,Powermat截止去年年中在美國大型機場、咖啡店、購物中心和體育場等地已經部署超過了1500個充電點。在歐洲,已與Powermat合并的PowerKiss 已經在機場、酒店和咖啡店監督安裝了1000多個充電點,并且在麥當勞部分歐洲餐廳已安裝了無線充電點。而星巴克更是近日在舊金山灣區的 200 個店面設了無線充電站,如果這次試點反響不錯,將會有十萬個設備投放至全美,年內將進軍歐洲和亞洲市場,時間上來看推廣到的時間不會超過明年二月。
而A4WP呢,去年12月推出面向消費市場的品牌 “Rezence”,由于可以實現松耦合、一對多充電、可以做更薄的線圈、可以通過藍牙來通信等很多優勢自誕生之初一直被看好,可由于技術、成本、安全認證的限制(主要還是磁共振方案充電效率不及磁感應方案,大眾對高頻率電磁波對健康的影響也存疑)一直鮮有具體解決方案上市。不過A4WP在跨設備上步子邁得很大,其Rezence基本系統標準1.2版為了給可穿戴設備用戶提供最友好的使用方式,支持設備可水平或垂直放在無線充電器上充電,在未來也會支持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上。這兩種技術標準的兼容無疑將降低無線充電普及的難度。
作為占據市場主流地位的WPC自然也積極應對,于今年年中推出Qi 1.2版本,正式納入磁共振技術了,充電距離達到了45毫米,功率最大能支持2000瓦,Qi充電器也開始能支持多個設備充電。
無線充電中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是高通,他已經在今年9月舉辦的2014年首屆電動方程式錦標賽賽場上秀了一把Halo無線充電技術,該技術成功運用到了領航車(寶馬i8)和醫療車(寶馬i3)上。在智能終端的無線充電領域,高通是A4WP的創始人,在2013年9月加入了WPC,支持Qi標準,緊接著,10月份,高通又宣布支持PMA標準。三種標準在技術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鑒成熟,高通身在其中還是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有個成語叫殊途同歸,三個標準最后要實現的愿景都趨于一致,就是實現越來越遠的距離、支持越來越大的功率,技術各有優劣,這極大滿足了現今智能設備的多樣性。無線充電標準不統一一向是業界唱衰無線充電技術的重要理由,但目前看來似乎越來越站不住跟腳。
除了在標準上有所突破外,芯片端也是欣喜連連。今年2月,聯發科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多模(Qi/A4WWP/PMA)兼容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MT3188。之后各大晶片商陸續跟進,博通還提供全套的解決方案,包括行動無線連結技術和WICED平臺開發的智慧型充電板,致力于建立一個健全、可交互操作的無線充電生態系統。高通也和其他無線充電芯片商合作積極開發整合磁感應和磁共振技術的多模無線充電的接收器和傳送器芯片。另一家半導體巨頭恩智浦(就是給蘋果提供過NFC方案)在今年第四季度也會推出多模Qi/A4WWP/PMA的無線充電接收芯片。
2014年被業界稱為無線充電迅猛發展的一年,各大廠商逐漸打通了整條產業端。多模產品出現,既保留了不同標準應對不同設備不同生活場景的可能,又降低了普及的難度。業界有聲音說這只是過渡方案,未來充電會統一標準,這或許不該成為我們抱遲疑態度的原因,按照此類說法,所有智能終端的接口都會統一,全球的插頭都會統一規格,那真的等到猴年馬月。這將會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常態,并且后期蘋果的加入會讓這個市場變得異常的有趣,每一種方案都能找到適合的存在方式,PMA適合老舊設備、超薄設備、特殊材質設備、全新門類設備的無線充電改造,并擁有著出色的中央控制系統,A4WP和Qi在技術的衍生方向(磁共振)上將趨于一致,將越來越多的設備囊括進來,距離會越來越遠,而其余新技術也會逐漸在實用和商用中不斷磨合,應用于新天地,展露出后來居上之姿。所以在多模技術的不斷成熟,標準的不統一更是為多樣性奠定了基礎,無線充電已經呈現出“星星之火”之勢了。
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
在消費市場上,生活小家電、3C數碼和將要步入物聯網的設備、電動車是使用無線充電的主力軍。很多人最早接觸無線充電恐怕是電動牙刷。但在當今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最重要的智能終端是智能手機。無線充電發展繞不開的,借以騰飛的,也是智能手機。谷歌一直都是無線充電的擁躉,NEXUS系列鐘愛無線充電,最新的NEXUS 6,摩托羅拉出品,已經確認依舊會采用無線充電。美國最大的運營商Verizon公司也在積極推動,旗下的合約產品,除了iPhone和小部分機型以外,大都配備了無線充電功能。很多新款的汽車都新增車載無線充電技術,凱迪拉克、豐田、雷克薩斯、JEEP各有新款配備。還有在美國大行其道的 Powermat,星巴克、機場、麥當勞等諸多公共領域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從智能廠商品牌看,LG在新旗艦G3上采用了Qi標準的無線充電技術(目前智能手機上普遍采用Qi標準,也不乏個例采用PMA的,例如ATT版本的 Lumia 1520);諾基亞的機型自Lumia 920開始始終堅持無線充電;三星手機一直以成本控制見長,但是卻仍然在雙旗艦系列上保留著為無線充電預留的金屬觸點;預計2015年CES上發布的 SONY Z4早早傳出要在正式版本(索尼已經有機型在Verizon版本中使用無線充電)中擁抱這項技術了,看來要跟有礙觀瞻的座充觸點說聲再見了;
APPLE和HTC則是由于金屬機身的限制尚未采用無線充電的技術,但是前者對于無線充電的神往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了,早在2011年,蘋果就申請過將 iOS設備放置在計算機附近即可充電的專利,在2013年,又申請了一項類似專利——需要將設備放置在一個特定設備上,同期,又申請了利用Smart Cover保護套進行無線充電的技術專利,APPLE WATCH已經搭載上了無線充電技術。按照以蘋果的創新力度和周期,見面不遠。不過,就技術發展而言,蘋果的作用相比起市場號召力還是遜色不少;但是安卓廠商能不能在蘋果強大市場號召力的陰影里擺脫出來,在接下來爆發的無線充電普及浪潮中學會引導用戶,教育用戶,就看這些廠商如何“合縱”了。
相比于國際市場的暗流涌動,國內廠商的動作無疑更加保守。以小米為代表的一眾主打性價比,在續航上的應對是采用電源管理更出色,制造工藝精度更高的處理器和增加電池電量,對無線充電的使用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以OPPO為代表的一眾在將手機越做越薄上越走越遠,對無線充電的不過OPPO營造了閃充的生活圈,倒是不失為另一種前瞻的選擇;還有一眾就是比較奉行“Copy2China”,始終向行業領頭羊看齊。
高通為了解決智能終端的續航問題開發了快速充電技術,但這和無線充電是不沖突的。快速充電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充電時長,二是應急性的電量使用;而無線充電的本質,一是實現無尾化,二是通用性。這兩個特質,加上龐大的設備基數,這會是一個足以讓所有公司都眼饞的大蛋糕(這恐怕也是各大身處上游的廠商對標準爭執不休的原因)。
同時,無線充電又是分為發射器和接收器兩部分,接收器內建于智能終端中,價格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晶片商在這方面花的心思遠遠超過發射器,現階段已方法的多模接收芯片遠多于多模發射芯片的。同時,發射器獨立于智能終端之外,擁有著高附加價值的潛力,這也給消費市場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長尾市場。
根據isuppli的預計,到2015年全球無線充電行業產值將達到240億美元。在國內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發射器市場,也就是無線充電器市場,將會形成藍海,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開始使用無線充電,使用起來更加優雅的的無線充電將會像“雙擊點亮屏幕”那樣讓你一愛上就回不到從前。
商業推廣必須要邁過的坎
無線充電的便利是建立在你連貫持續的使用習慣和設備的通用上,辦公、出行、居家,無縫地使用,多種設備之間通用(這衍生出一個優勢,那就是設備大部分時間維持在“自覺”的充電情境下),這就造成采購成本的高昂。如何轉嫁消費者的使用成本,這需要交給市場先行者(多是有活力的創業公司)來發揮鯰魚效應了。公共場合下布點是個突破口,這個是國外證明行之有效的突破口,但也只是突破口而已。怎么布,怎么維護,怎么運作,這都考驗著無線充電廠商的操作能力。
首都機場目前在3號航站樓C座及D座(T3C、T3D)所有登機口附近均配備了無線充電樁,也將逐步普及到其他航站樓。這種充電樁包括8個傳統充電格(內設帶USB接口的國際通用插座和常見手機充電線)、4個無線充電格、2個平板電腦專用充電格。旅客在使用時,自助設置密碼后將手機鎖閉在充電格內,取出時只需再次輸入密碼即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案使用的是我國自研的iNPOFi技術,有潛力成為第四種主流技術)。如何和商家合作培養用戶使用無線充電的習慣,才是整個行業面臨解決的問題。
目前的商業推廣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手機上的接收器問題。要跑在市場的前頭,不可必要的要在產品上有所妥協,比如第一款安卓手機G1,在當時云計算尚未成為主流的時候,安卓將信息從電腦導到G1上的操作就已經是用戶用手機與谷歌的云端同步,然后再把電腦也和谷歌云端同步的形式。到了現如今,這種無線傳輸的方式比用數據線方便太多了。
無線充電也是如此,多數的手機在使用無線充電需要加裝接收器。接收器就多種多樣了,三星比較取巧,拆開后殼,將無線貼片上的觸點對準預留的接口,蓋上后殼就能使用了。而其他接收器(以背貼、保護套、插環等形式為主)不可避免的要占用手機的充電接口。那么問題來了,公共場所(咖啡館、餐廳、圖書室等)我能很愉快地充電,那么回到家呢,我又得換下接收器,改用線充,無線充電本是一種讓人用起來不費力的優雅行為,這樣反復折騰極容易破壞大眾對這項新技術的好感。星巴克采用插環的形式,不用考慮適配不同機型,也解決了消費者充電難的問題,但由于PMA的小眾,支持其他標準的手機仍需插上插環,同時,依舊需要拔進拔出,沒有模擬出無線充電的使用場景,不能達到“忘記充電”的遠景,只是為解決接收器問題的權宜之計。
真正的商業推廣,需要強有力的理由去說服用戶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去購置幾套無線充電器,來充分享受好處。這是無線充電推廣過程中必須首先要邁過的坎。
其次,消費者心理問題。大部分人對無線充電概念的理解頗為遙遠,充電過程類似WiFi。當得知手機仍然要放在一個無線充電器上,同時這個無線充電器仍需通過USB線連接電源時,普遍流露出一種失望的情緒。過高的心理預期對新技術的推廣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時,消費者對無線充電所帶來的輻射也有疑慮。以Qi標準為例,無線充電工作在對人體無害的低頻非電離頻率(110-205KHz),不需過多擔心。正確的市場宣傳必不可少。
最后,大眾消費觀的進步。簡單的滿足功能的實現已經不能適應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而無線充電產品,基本都以功能實現為主,少有用心設計的。移動電源的色彩,智能手機的工藝材質已經證明了設計上的大膽追求,讓人們更有欲望掏錢買單,設計在大眾消費中的權重越來越突出,設計溢價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無線充電器作為大眾消費品,自然也需要出色的設計。
小結
2014年,不是無線充電年;但是,對于無線充電而言,2014年確是很重要的一年,技術方面不斷掃清著推廣的障礙,在產業端也積極跟進,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逐漸生成。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無線充電欠缺的,只是消費市場的一把火。
2015年,倒不是說無線充電會井噴,會席卷大江南北,那是不現實的。不過,我們應該能看到令人欣喜的一面,隨著產業端的生態逐漸成型,前景的逐漸明朗,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創業公司,會加入其中,用自己獨特的經營模式普及無線充電,就如同當下的尚未定論但是蓬勃發展的免費WiFi市場一樣,但我們相信,無線充電,立足于龐大的設備技術,將會有著更有廣度更有深度的市場,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創業者能夠積極參與其中,篳路藍縷,總需要隊友和對手一起開拓!
----------------------
如何輕松跨越4G產品設計的質量難題?LTE測試幫你忙!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