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致力于發展國產芯片和軟件的中科院院士倪光南24日向媒體回應當年方舟CPU失敗事件時否認方舟全面潰敗,他表示,企業失敗不等于技術失敗。
已經79歲的倪光南是中科院院士,上世紀八十年代首創了漢字輸入的聯想功能,也是聯想集團的首任總工程師。
“中興事件”引發“中國芯”的廣泛關注,曾經是倪光南助手的梁寧近日發出一篇萬字長文《一段關于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該文講述了倪光南堅持開發“方舟”國產芯片而遭遇“全面潰敗”的嘗試。
梁寧在文章中寫到,作為倪光南助手,她參與了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戶機和Linux操作系統的工作。李德磊(方舟科技的創辦者)找到了倪光南,一直為中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和芯片而耿耿于懷的倪光南看中了李德磊的技術隊伍,2001年4月,中國第一片自己設計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號”誕生。而芯片做出來后,沒有自主設計核心電路板的能力,沒有配套軟件可用,國產軟件遭遇格式不兼容及低用戶體驗,梁寧形容為“潰敗如山”。
2006年的一篇媒體報道這樣描述方舟的破滅:方舟承接科技部的“863”(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擱置,方舟大廈拔地而起引起科技部警惕,直呼看錯了李德磊的倪光南向科技部“負荊請罪”。
倪光南回應當年“方舟事件”表示,不能認為企業的失敗就等于團隊或技術的失敗,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方舟沒了,李德磊跑掉了,倪光南說,“這當然是失敗,但是對于所有參與方舟的人來說,是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梯,團隊和技術通過這個過程成長了。李這些人是堅決要批的,但是不能傷害到這些團隊。沒有方舟CPU,君正CPU可能就沒有了。”
資料顯示,1997年中科院計算機所博士畢業的劉強加入李德磊的公司,成為主管研發的副總裁,2005年他離開方舟成立了君正。方舟公司關門了,方舟的技術人員將國產CPU技術延續了下去。走自主研發路線的君正公司于2010年IPO上市,生產的芯片用于360攝像機、小米手表等多款產品上。
倪光南說,方舟沒有成功,但劉強成功了。
倪光南表示,國產芯片經歷了從“不可用”到“可用”,一個新產品出來,有些地方能用有些地方不可用,不可用的是失敗了,而有些方面能夠成功。
“我們能夠做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盡可能去爭取,軟件1.0往往不太好,那么1.0就不去做了嗎?1.0不一定是失敗,1.0只是一個過程。沒有1.0哪有2.0呢?沒有說一個版本能夠成功的。芯片也是剛出來會有一些bug,第一個版本成功不是很容易,但要盡量做扎實一些。”倪光南說。
另外,對于備受關注的“中興事件”,倪光南認為,一概而論地說中國造不出芯片是不準確的,不同領域情況不一樣。“超級計算機領域我們的芯片不比別人差;桌面產品的芯片確實還比發達國家差,差距不是那么大,有三五年;手機上的芯片也跟國外大致相當,但有些芯片確實跟國外差距很大。通訊領域中興用的很多芯片我們沒有,沒有是因為過去沒重視”。
倪光南指出,芯片產業分為設計制造兩部分,中國最大的短板是制造,設計的水平還是比較好的。“制造顯然大大落后,制造比較接近于傳統工業,需要大量設備、材料、工藝,這方面投入要很大,我們投入不夠。跟美國相比,差距還比較長,十年八年是要有。”
一生致力于發展國產芯片和軟件的中科院院士倪光南24日向媒體回應當年方舟CPU失敗事件時否認方舟全面潰敗,他表示,企業失敗不等于技術失敗。
已經79歲的倪光南是中科院院士,上世紀八十年代首創了漢字輸入的聯想功能,也是聯想集團的首任總工程師。
“中興事件”引發“中國芯”的廣泛關注,曾經是倪光南助手的梁寧近日發出一篇萬字長文《一段關于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該文講述了倪光南堅持開發“方舟”國產芯片而遭遇“全面潰敗”的嘗試。
梁寧在文章中寫到,作為倪光南助手,她參與了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戶機和Linux操作系統的工作。李德磊(方舟科技的創辦者)找到了倪光南,一直為中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和芯片而耿耿于懷的倪光南看中了李德磊的技術隊伍,2001年4月,中國第一片自己設計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號”誕生。而芯片做出來后,沒有自主設計核心電路板的能力,沒有配套軟件可用,國產軟件遭遇格式不兼容及低用戶體驗,梁寧形容為“潰敗如山”。
2006年的一篇媒體報道這樣描述方舟的破滅:方舟承接科技部的“863”(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擱置,方舟大廈拔地而起引起科技部警惕,直呼看錯了李德磊的倪光南向科技部“負荊請罪”。
倪光南回應當年“方舟事件”表示,不能認為企業的失敗就等于團隊或技術的失敗,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方舟沒了,李德磊跑掉了,倪光南說,“這當然是失敗,但是對于所有參與方舟的人來說,是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梯,團隊和技術通過這個過程成長了。李這些人是堅決要批的,但是不能傷害到這些團隊。沒有方舟CPU,君正CPU可能就沒有了。”
資料顯示,1997年中科院計算機所博士畢業的劉強加入李德磊的公司,成為主管研發的副總裁,2005年他離開方舟成立了君正。方舟公司關門了,方舟的技術人員將國產CPU技術延續了下去。走自主研發路線的君正公司于2010年IPO上市,生產的芯片用于360攝像機、小米手表等多款產品上。
倪光南說,方舟沒有成功,但劉強成功了。
倪光南表示,國產芯片經歷了從“不可用”到“可用”,一個新產品出來,有些地方能用有些地方不可用,不可用的是失敗了,而有些方面能夠成功。
“我們能夠做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盡可能去爭取,軟件1.0往往不太好,那么1.0就不去做了嗎?1.0不一定是失敗,1.0只是一個過程。沒有1.0哪有2.0呢?沒有說一個版本能夠成功的。芯片也是剛出來會有一些bug,第一個版本成功不是很容易,但要盡量做扎實一些。”倪光南說。
另外,對于備受關注的“中興事件”,倪光南認為,一概而論地說中國造不出芯片是不準確的,不同領域情況不一樣。“超級計算機領域我們的芯片不比別人差;桌面產品的芯片確實還比發達國家差,差距不是那么大,有三五年;手機上的芯片也跟國外大致相當,但有些芯片確實跟國外差距很大。通訊領域中興用的很多芯片我們沒有,沒有是因為過去沒重視”。
倪光南指出,芯片產業分為設計制造兩部分,中國最大的短板是制造,設計的水平還是比較好的。“制造顯然大大落后,制造比較接近于傳統工業,需要大量設備、材料、工藝,這方面投入要很大,我們投入不夠。跟美國相比,差距還比較長,十年八年是要有。”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