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920:初露鋒芒,爆款產品是如何誕生的?
捷總是一家創業公司的 CEO。他是從華為手機部門離職出去的,和原先華為的兄弟們仍然保持聯系。2014 年 9 月,華為推出一款名為Mate 7 的手機。之后,他的親朋好友不斷地給他打電話,請他幫忙買 Mate 7。他很奇怪,打電話求助華為的兄弟,沒想到對方說:“哎呀,不好意思,現在沒貨。我們自己都搶不到 Mate 7?!彪娫掃@頭捷總一臉驚愕。 這就是華為爆款手機 Mate 7 剛發布后的情景。它搭載的就是脫胎換骨了的麒麟 920。那么麒麟 920 是如何誕生的?在它之前,經歷了什么?在它之后,又發生了什么?
2007 年,如上文講到的,梅里項目結束后,公司決定兵分三路。經過幾年艱難探索和嘗試,三個方面軍陸續都取得了一些突破:3G Modem 巴龍芯片經過幾代的更迭,陸續突破了歐洲、日本等重要的運營商;AP 處理器經歷 K3V1 的小規模出貨,到 K3V2,支撐華為 D1、P6、G710、Mate、D2,P1、D1 XL 等手機產品以及平板、電視盒子和電子相框等大規模出貨,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摸索和積累了一系列產品研發和量產的方法學,在市場上初步打開局面;4G LTE 團隊是革命火種,在 3G 向 4G 變遷的大潮來臨之前儲備力量,艱苦研發與攻關,終于在 4G 來臨時打出了一場又一場漂亮的通信勝仗。 2012-2013 年,國內 4G 即將開始大建設;2G/3G Modem、4G Modem、AP 齊頭并進,但分立的 K3V2 和巴龍 710 難以擔負起業務發展的使命,要支撐華為手機發展,多模 SoC 推出至關重要。
歷經昏天黑地的艱難攻關,華為推出了首款手機 SoC 麒麟910,支撐 Mate 2、P6 S、P7、H30 等手機規模發貨,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麒麟為上古時期靈獸,聰慧、祥瑞,擁有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賦予芯片非凡的智慧和強大的力量。麒麟 910 開始了華為手機 SoC 時代,而最大突破卻是來自麒麟 920。
麒麟 920 的一波三折
麒麟 920 和麒麟 910 幾乎是并行開發和交付的,這被稱為“擰毛巾模式”。但它的誕生卻是一波三折。 早在 2012 年 12 月 28 日,大家就在討論開發一個 K3V2 pro版本,作為 K3V2 的升級版,重點解決一些問題。但后來大家覺得它的競爭力不太強。2013 年 1 月,公司決定:不要再猶豫了,果斷停掉 K3V2 pro。 2013 年公司新立項一個產品,名稱為K3V3。
當時的想法是做一顆規格領先的獨立 AP 芯片(為什么業界總有 K3V3 的傳說,原來不是空穴來風),外掛一顆全球首發支持 LTE Cat. 6 的巴龍720 芯片,采用 AP+Modem 的模式,交付終端客戶。就在項目按計劃進行的時候,芯片研發主管 William 敏銳地發現,這種模式的交付,對客戶來說,成本競爭力很不夠。有沒有辦法,在保證規格競爭力的同時,大幅降低整體成本,從而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版本? 辦法總比困難多,通過整體的系統架構設計、規格分析、成本分析,最終項目團隊確定,采用整合AP和Modem的SoC方式,可以在保證規格競爭力的同時,大幅降低芯片成本。
確定方案可行之后,William 立即就投入了溝通說服工作,得益于海思專家主管一體的高效機制,方案很快就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并拍板執行。確定投片時間為 2013 年 4月。 無限風光在險峰,雖然優化方案得到了認可和實施,但是留給項目組的開發時間卻極其有限。
整體架構需要重構,媒體部分需要重構,手機驗證平臺需要重構……一個關鍵模塊的顯示子系統,本來是一位新加入的海外高端專家負責,兩個月前就覺得快搞定了,可是過了兩個月一看,發現還是處于“快搞定”的狀態。怎么辦?推倒重做。這時候,芯片專家 James Wang 帶頭投入,負責關鍵模塊的代碼重構和編寫開發,兩周搞定;驗證專家Tom 又帶人撲上去,三周搞定;手機驗證平臺對交付影響巨大,沒有熟悉的人,怎么辦?原本做 Modem 驗證但從沒做過手機芯片驗證的專家 Martin 牽頭,成功地完成了手機驗證平臺的重構,這個平臺在后來歷代麒麟芯片驗證交付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麒麟 920 采用了 ARM big.LITTLE(大核 CPU 與小核 CPU 相結合的 CPU 架構設計)架構,四個大核 A15,確保強勁的性能;四個小核 A7,確保優秀的能效。這是當時業界最先進的八核架構,性能和功耗完美均衡。實際上此前大家曾經對這個架構還很猶豫,糾結于大小核的升級,最后海思總裁何庭波堅決拍板:用大小八核架構,并在專家James Fang 帶領下實現業界第一個真八核 HMP(異構多處理器架構)方案,Benchmark(跑分)和操作體驗全面領先,一舉超越多家競爭對手。
在 2013 年初的那個階段,麒麟910 還在攻關中,甚至巴龍720 也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但這不影響麒麟 920 緊鑼密鼓的研發。2014 年春天,麒麟 910 經歷了艱苦的攻關,搭載麒麟 910 的幾款手機(尤其是 P7)基本上贏得了消費者不錯的口碑,但大家都有點心有余悸。在這種情況下,麒麟 920 的表現尤其值得期待。這時候麒麟 920 的各項測試指標基本出爐,大家有點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實在太強悍了。 2014 年 6 月 6 日,麒麟 920 在華為北研所發布。
沒人會想到,這樣一款強悍的產品是在華為院士艾偉的自黑中開始的。只有很少的專業媒體受邀參加了本次發布,他們已經被這款產品所震撼。隨后,2014 年 6 月底發布的榮耀 6,以及 9 月份發布的華為 Mate 7,成為爆款手機,進一步提升了麒麟 920 的聲譽和影響力,它被譽為“國產最強芯”。文章開頭所說的 Mate 7 一機難求的故事,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 此后,大家對 SoC 手機芯片的開發更加有把握,更加自信,也更加出神入化。
2014 年 12 月,麒麟 620 發布,這是華為首款 64 位的手機SoC,其支撐的榮耀 6X 手機成為公司首款出貨量超一千萬臺的手機??赡軟]人知道,此前公司規劃的是麒麟 610,是 32 位的。后來大家果斷終止了 610,改為了 64 位的 620。這一做法后來被稱為“壯士斷腕,絕地重生”。 2015 年 3 月,麒麟 930 發布,它也完成了從 32 位到64 位的轉化,采用了性能和功耗更為均衡的 A53 核,巧妙跳過了手機上的“火爐”A57。這一做法后來被稱為“四兩撥千斤”。
2015 年 11月,麒麟 950 發布,業界率先導入 16nm 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頂尖工藝,這是中國半導體廠商第一次站上了半導體工藝的最前沿。其研發歷程異常艱險,后文詳述。 2016 年 4 月,麒麟 650 發布。這是業界首款在中檔位手機SoC 上導入 16nm FinFET 頂尖工藝的芯片,并且實現了全模,即補齊了自研 CDMA2000(碼分多址,3G 移動通訊標準之一,下文簡稱 CDMA)通信制式。16nm 頂尖工藝支撐麒麟 650 更長的生命周期,成為海思首款出貨超億套的手機 SoC 芯片。這一做法后來被稱為“神來一筆”。
組織架構的調整
Paul 是無線終端芯片部門主管。在麒麟 910 和 920“擰毛巾”開發的過程中,作為事業部主管,他面臨一系列難題——不僅是技術的難題,還有團隊融合的難題。他既要融合 4G Modem和 2G/3G Modem 團隊,還要融合 K3 團隊。他們原本都各自擁有端到端交付能力,都有芯片、物理層、架構、解決方案、測試等各模塊。
這在以前各自獨立交付的環境下是有效的,但現在要做SoC 的開發,這樣的組織架構就有很多問題。為此,在海思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Paul 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把這種各自端到端的交付組織,改為按模塊分別交付的組織——芯片、物理層、架構屬于公共部門,服務于麒麟和巴龍解決方案部,最終由麒麟和巴龍解決方案部交付給終端公司。 多年后,回顧此次組織架構的調整,大家開玩笑地做了個比喻:一家食品鋪子里有幾個組,分別負責制作包子、燒麥、餃子等,每個組都有做餡、做皮、捏在一起等完整的能力。
現在,重新分組,每個組分別負責生火、做餡、做皮等,最終交給另外的組捏在一起,再賣給消費者。每個組把自己所負責的那項能力做精,最終的產品質量大大提升,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這種組織架構一直沿用到現在。
補齊通信制式:TD-S CDMA 和 CDMA,每次都掉一層皮
麒麟 910 是首款 SoC,其不僅要融合 AP 和 Modem,即 K3V2和巴龍 710(4G Modem)、巴龍2G/3G Modem,還必須支持中國移動的 TD-S CDMA 制式(時分 – 同步碼分多址,3G 移動通訊標準之一,下文簡稱 TD-S)。TD-S 標準沒有國際大廠商投入,只有國內廠商投入,產業鏈各個環節,儀表、設備、標準的細節、產業化等,都不完備,困難很大。 公司幾經討論,最終決定與中國一家早期研究 TD-S 制式的高校合作,從其獲得授權。但拿過來之后,發現存有大量問題,諸如代碼混亂,時序變化,測試力度不夠,商用困難,出問題很難定位,即使定位到,也很難修改。
公司花了很大代價開發和穩定這個版本。TD-S 制式的研發負責人 Andrew 說:2013-2014 年的冬天,TD-S 團隊幾乎所有的人都去做測試工作了。大家開著自己的私家車,一遍一遍地跑外場,做測試。外面下著大雪,大家一邊開車,一邊撥打測試電話。現在想想,還真挺危險的。 從 2013 年下半年,一直到2014 年第二季度,中間經歷了長達 9 個月的艱難歷程。2013年底,Paul 臨危受命帶領大家攻關,Jim 是攻關組長,Andrew 是解決方案軟件組長,幾乎每天晚上9點大家都會開例會,分析問題,分工解決問題,通常開完會都十點多了,會后還要繼續工作。 2013 年底,一個寒冷的冬夜,Paul出差北京開完攻關會議回到酒店,接到一個同事電話,請他參加他們部門的年會,Paul 婉拒了。因為他實在太忙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太多了。
這個身經百戰、戰果累累、年底這段時間本應拿獎拿到手軟的部門主管,此時此刻卻幾乎要哭出來了。他在想:“我為什么要來負責這塊業務?我能做好嗎?” 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壓力很大,兄弟們工作很艱苦。很可惜有的人離職了,包括一些骨干。但大部分人仍然在堅持,這些兄弟在這個領域默默堅持了近 10 年,這是他們大好青春的 10 年。Paul曾經問過這些兄弟,為什么能一直堅持。他們說,沒有為什么,既然定了目標,就一定要做出來。Paul 說,有這群兄弟在,心中就有目標,堅持下去,一定能取得突破。
到 2014 年四五月份,TD-S 的問題終于解決,搭載的手機陸續量產。麒麟 910 背水一戰、九死一生的攻關歷程,成為大家刻骨銘心的回憶。 麒麟手機 SoC 從 910 開始,到 620、920、930,在通信制式上一直穩定,但還缺一個制式——麒麟芯片一直不支持中國電信的CDMA制式。這個問題隨著全網通手機的普及顯得越來越嚴重。那時的華為全網通手機,要么采用其他廠商的 SoC,要么采用麒麟芯片加外掛其他廠商的 CDMA Modem。在要不要自研CDMA 制式芯片這個問題上,大家有所爭論。
有的專家認為,隨著 4G 的普及,CDMA 可能將逐漸被淘汰,沒有必要去開發一款產品來支持將被淘汰的制式。但也有很多專家認為,即使 CDMA本身不演進了,但其還會存在一段時間,全網通一定是大勢所趨。麒麟如果沒有全模芯片,華為手機的競爭力將受到很大影響。最終,大家達成一致:集成 CDMA 制式。 然而,在是采用其他廠商的授權的CDMA還是自研的問題上,大家又開始了爭論。Jim 是 CDMA 開發主管,鑒于先前TD-S 的痛苦經歷,他對領導 Paul 說:“你不要從外面買 CDMA。
我一定能做出來。” 考慮到時間進度,公司還是和其他 CDMA 廠商開展了談判,決定從其獲得授權。坊間傳說,雙方基本談成,但在最后一刻對方獅子大開口,海思決定不再購買其授權了。于是,開發 CDMA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到 Jim 身上,2014 年,他帶領團隊加緊攻關,終于完成 CDMA 制式。CDMA 的研發,華為公司堅實的通信功底起到巨大作用。
架構主管 Jary 說:由于華為基站早就實現了CDMA 制式,所以從網絡側抽調了若干專家,一起攻關 CDMA 終端芯片。但這中間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例如,Jim 曾經發現 RF 芯片鎖死,大約每200 臺手機就有一兩臺出現這種情況,很難定位問題。他和團隊以及 RF 的同事,一行一行地檢查代碼,做壓力測試,終于定位到問題并解決。最終 CDMA 制式在麒麟 650 上成功交付,也為后面所有的麒麟芯片的全網通制式掃清了障礙。此后,麒麟 950、960、970、980 等在通信規格和性能上一直高歌猛進,并延續到 5G 時代。
編輯:黃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