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芯片者得天下 鄧中翰將帶領中國芯決勝人工智能

2018年02月09日 15:22 來源: 作者: 我要評論(0)

標簽:中國芯(32313)人工智能(237850)鄧中翰(2015)

鄧中翰被稱之為“中國芯之父”,但是他本人更喜歡別人稱他為“中國科學家”。據悉他占據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份額,更是名列世界第一。它的回歸就是為中國芯填補大空白,得芯片者得天下,“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大腦’,他將帶領中國芯決勝人工智能。

他曾在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工作,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設計研究,并提交了多件美國發明專利申請。

他是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他被稱為“中國芯之父”。他的企業,如今成功占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對于這些頭銜,作為當事人的鄧中翰更喜歡被人稱為“中國科學家”。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一直將錢學森視為偶像的鄧中翰于1999年10月1日應邀回國參加建國50周年國慶觀禮,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殷切召喚。為了祖國集成電路事業的起步,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成功事業。在國家工信部的直接領導下,承擔并啟動了國家“星光中國芯工程”,并在北京中關村創建了中星微電子公司,開啟了回國創新創業的新歷程。

“當初出去就是為了有一天回來,愛國是我們共同的情感。”

中國芯填補大空白

2001年3月11日,年僅33歲的鄧中翰和團隊奮斗了一年多,這一天委托加工的第一款芯片將從首都機場接回。所有參加實驗的人早早來到公司等著,晚上11時多,當這款芯片成功地從實驗設備中清晰地展現出數據圖像時,整個實驗室沸騰了:“我們成功了!”

“星光中國芯”打破了國外芯片生產的壟斷格局,徹底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沒有自己的CPU芯片,我們的信息產業大廈就如同建立在沙灘上。”

“‘星光中國芯’工程的定位不是純粹的科學研究,而是要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以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為目標。”從創立伊始,中星微電子的決策層就清醒地意識到,產品研發并不是單純地填補技術空白,而是要填補市場空白。

鄧中翰坦言:“瞄準市場空白而不是填補技術空白,把數字多媒體芯片核心技術推向整個行業,讓‘中國創造’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國芯’的一大特色。”在這一理念的支持下,中星微電子果斷地避開了CPU和存儲芯片等主流市場的激烈競爭,選擇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數字多媒體芯片作為突破口展開技術攻關。

“高價值核心專利是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創業開始時,鄧中翰不僅要心系研發工作,還要從事企業的管理和事務性工作。往往夜深人靜之時,才有時間走進實驗室專注于思考和研發。憑著迎難而上的精神,鄧中翰帶領研發團隊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研發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光一號”。憑借核心技術專利,在2001年,鄧中翰第一次將“中國芯”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被蘋果、三星、索尼、惠普、聯想、華為等中外企業采用,如今已占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6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鄧中翰領銜的“星光中國芯工程”中,“星光”系列芯片接連問世,讓世界了解了“中國芯”的實力。截至目前,中星微已經擁有3000余件高質量的國內外專利。高價值核心專利,也使中星微的芯片分別于2004年和2013年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雖然中國有了中星微,但是在鄧中翰看來,國內半導體產業底子薄、企業還很少,在人才、資金方面也很缺乏,雖然過去進行了很多研究,但實踐卻很少,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突破點。“國內半導體產業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半導體芯片一年的采購額就達到上千億美元,不僅造成貿易赤字,對信息產業發展、國家信息安全都很有影響。”

得芯片者得天下

近年來,為滿足國家戰略需求,鄧中翰帶領團隊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與相關單位一起制定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天網”安防監控基礎信源SVAC國家標準,搭建起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算法、終端設備、系統平臺到整體解決方案的安防監控產業鏈,為更好地保障產業發展和信息安全構筑了基礎,也為全面建成全域覆蓋、全程可控、全網共享的城市管理“天網”工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將來以該標準實現聯網的攝像頭,有可能實現以下功能:在某個飛機場,一個黑衣人凌晨時分留下某個疑似爆炸物,超過一分鐘或兩分鐘,就會自動報警。

鄧中翰表示,高清視頻安防監控關系到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國防建設等諸多重要領域,而且產業規模巨大,2012年全球產業規模已超過3000億美元。公安部、工信部以及國家標準委要求制定這項國家標準非常及時,“星光中國芯工程”團隊責無旁貸。

SVAC國家標準正式發布于2010年12月23日,已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實施,SVAC 2.0標準也已于2017年6月正式實施。鄧中翰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安防監控系統一直采用國外標準,核心技術和產品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外,信息安全存在隱患以及各廠家數據格式也不兼容,存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的監控信息不能互聯互通等問題。近7年的實施已表明,SVAC國家標準滿足了我國公共安全管理需求。在標準研制過程中,“星光中國芯工程”團隊還解決了國外標準針對視頻媒體節目傳播需求而制定,不能完全滿足安防監控應用的特殊性等關鍵技術問題,如視頻圖像的實時傳輸性、全天候監控環境的適應性、場景視音頻信息的忠實還原性、視頻的安全可信等。

數年之前,鄧中翰就注意到處于萌芽狀態的人工智能技術,經過不懈努力、持續研發,2016年6月,鄧中翰帶領團隊攻克了“基于數據驅動并行計算架構的卷積神經網絡處理器技術”、“嵌入式深度學習機器視覺SoC技術”等五大核心技術,推出中國首款具備深度學習功能的人工智能神經網絡處理器芯片“星光智能一號”。這款芯片率先應用在基于SVAC國家標準的安防監控行業,使中國安防監控產業由模擬時代、數字時代跨入智能時代。

“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大腦’,而芯片技術對專利的依賴性更強。”鄧中翰認為,未來10年將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開發的企業有限,且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核心專利構筑競爭實力,這對于在群雄逐鹿的人工智能時代搶占先機至關重要。

“不僅標準與技術研發同步,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項標準與產業發展也是同步的。”鄧中翰介紹說,標準發布后,國內數十家產學研單位迅速成立“SVAC產業聯盟”,“星光中國芯工程”團隊率先研發推出相應系列安防監控產品并實現產業化,提供包括處理芯片、視頻終端、監控平臺等在內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已經在公共安全、平安城市、數字城市、智能交通、國家邊海防系統、安全生產、物聯網等領域成功示范應用。

在鄧中翰看來,芯片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源頭,“得芯片者得天下”,能否開發出具有超高運算能力、符合市場需求的芯片,成為人工智能領域豪強爭霸的關鍵。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積累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若能在戰略層面制訂系統的推進計劃,會給我國帶來實現彎道超車、提升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