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發展為人類社會描繪出智能化世界的美好藍圖。現今,物聯網實際應用已在制造業、農業、家居、交通和車聯網、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全球活躍的物聯網終端設備數量目前已超過500億個,萬億級垂直行業市場正在興起。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剛剛進入2020年,就飛來一只巨大的黑天鵝--新型冠狀病毒。日前,聯通物聯網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聯通物聯”)首席產品官李凱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我們推出了4大類共計35款物聯網產品,為全國的聯通客戶對抗疫情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業界預期,結合疫情期間出現的新需求與“新基建”的影響,在疫情后期,物聯網產業仍會加速發展。聯通物聯將如何抓住“向上”的機遇?
抗疫加快物聯網創新
隨著各地迎來大規模返程復工潮,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也進入了關鍵時期。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機場、火車站、地鐵站、大型社區等重點區域,紛紛啟動體溫檢測工作,加強對體溫異常人員和疑似患者的篩查--非接觸式疫情識別,物聯網發揮大作用。
“疫情的爆發和發展重新定義了人和物之間的交互關系,非接觸式經濟迅速崛起,這正是物聯網最擅長的領域--把人和物、物和物通過科技手段連接起來。”李凱指出,可能會像當年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和人之間的交互關系發展出了BATJ一樣,物聯網在很多領域也會出現爆發性增長。
在抗疫戰的過程中,物聯網得到進一步挖掘和應用。李凱透露:“聯通物聯網在疫情期間加大創新,推出了從疫情檢測、疫情通信與管理、疫情隔離與跟蹤到醫療廢物處理的4大類共計35款產品。”
基于NB-IoT的智能門禁,可以監控隔離住戶是不是開門;人臉識別紅外測溫可以在發現發燒人士時自動識別該人身份等。這些基于中國聯通4/5G網絡的產品為全國的聯通客戶對抗疫情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疫情帶來的廣泛影響可能會永久性地改變一些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李凱表示,在后疫情時期以及后續發展中,一些非接觸式自動化檢測,智慧醫療、遠程教育、智能家居、在線服務等物聯網應用會得到強勁的發展。
2B/2G應用是“5G+物聯網”重點
除疫情這個巨大的“黑天鵝”事件之外,2020年也是5G發展的關鍵一年。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中預測,到2030年,在直接貢獻方面,5G將帶動的總產出、經濟增加值、就業機會分別為6.3萬億元、2.9萬億元和800萬個。未來5G將運用到物聯網中的大部分場景,5G浪潮也會推動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
由于5G不單單是一項移動通信技術,它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結合起來,不僅會催變出一個萬物智聯的時代,還將加速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裂變,催生產業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防疫抗疫期間,“5G+物聯網”大顯身手并廣受業界關注與好評。
李凱表示,5G定義了三大場景:eMBB、mMTC 、URLLC,通俗來講就是超快的速度,超多的連接,超低的時延。其中超快的速度人聯網和物聯網都能受益的,而超多的連接,超低的時延更主要是為物聯網服務。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國物聯網終端用戶數已達10.4億戶,比去年底凈增加1554萬戶。結合疫情期間出現的新需求與“新基建”的影響,在疫情后期,物聯網產業仍會加速發展。
“為了抓住5G建設契機,更多地要結合當下的后疫情和新基建的特點來看,總的來說to B和to G的行業應用是重中之重。”李凱透露,目前我們主要聚焦五大5G行業應用:智慧醫療、互聯網+協同制造、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和超高清視頻。
規模化仍需邁兩道坎
業內預計到2020年IoT連接數將達501億。其中物連接CAGR將達到36%,人連接CAGR達到2.7%。由此不難看出,在物聯網時代,物聯網技術和市場相結合將為行業帶來紅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海量連接的同時,物聯網設備規模化部署仍相對緩慢。透過現象看本質,李凱認為,物聯網設備未來規模化之路仍需要邁過兩道坎。
一是設備接口和協議不標準,比如疫情期間的檢測、通信、隔離、監控傳感器,各種廠家之間的產品無法互聯互通,還停留在一個傳感器連一個平臺的原始階段,互相之間無法互聯互通;
二是需求過于碎片化,尤其是在工業互聯網上,比如雖然同是SMT產線,但是很難找到同一需求超過百套的AI質檢,都涉及不同程度的定制,所以就沒有辦法做成可規模復制的產品。
李凱預測,IoT的未來發展至少會有兩條不同的路徑。
第一條路徑是將接口、協議標準化,形成可規模復制的產品,整合產業鏈的資源,通過大規模制造降低成本,對碎片化場景重新洗牌,這個方式可能運營商比較擅長,畢竟電信行業發展史就是不同廠家的設備、接口、協議標準化的演進史;
另外一條路徑則是高端場景定制化,不可否認很多行業的定制化需求是很合理的,同時也需要非常專業化的行業知識才能做出解決方案,這些需求對于幾百人的公司特別合適,可以伴隨客戶一起成長,相信行業細分場景也會成長出不少獨角獸。
業務如何擺脫“低價值”
除規模化難題之外,物聯網業務的“低價值”也一直困擾著產業界。
統計顯示,運營商平均每一物聯網連接每月收入僅2元左右,而同期平均每一手機用戶每月收入超過50元,現有5億的物聯網連接不敵2千萬手機用戶收入。很顯然,這種趨勢顯然并不是運營商所希望的。
李凱指出,雖然連接是物聯網的基礎,但連接僅占整個物聯網產值的很小一部分,除連接服務外,連接管理服務、業務使能、行業應用等占了大頭。
“這需要我們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從底到上漸次提供服務,被集成到生態圈中去,和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把產業做大。”李凱特別補充道,“尤其是面向2B的行業市場,運營商不可能做到每個行業都精通,行業解決方案商也很難把觸角伸入到每一個村縣并做到成本最優,所以產業鏈的合作會是一個優勢互補的過程,將起到1+1大于2的效應。”
一直以來,中國聯通物聯網的目標是做物聯網時代的“賦能者”,利用物聯網的技術,來幫助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為他們帶來新的商業價值。
在推動物聯網規模化發展中,中國聯通通過“云”、“網”、“平臺”和“生態”,打造領先的全球化端到端服務能力,攜手產業賦能生態,致力于做萬物互聯時代的使能者。未來,聯通物聯也將繼續秉持這一理念,推動“5G+物聯網”的在行業應用場景的不斷落地。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