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大力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積極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重塑全球競爭新優勢,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共同的戰略選擇。歷經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體系完整、門類齊全、規模龐大,互聯網產業創新活躍、資源富集、優勢突出,制造業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轉型升級具備堅實基礎。總結發展實踐,探索融合路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施‘互聯網 ’行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統籌推進,對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融合成效初顯,“互聯網+”為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提供新動能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的實踐探索期。“互聯網+”帶動制造業技術進步、效率提升與組織變革,加快產業迭代興替,加速動能傳導轉換。從消費到生產、從邊緣到核心、從平臺到生態,互聯網向制造業延伸拓展,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用戶角色、業務形態、生產要素、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
(一)“互聯網+”促進制造業集約發展
中間環節多、價值鏈條短,成本高、效益低是多數制造企業面臨的問題。互聯網加速產業鏈精益化、生產組織扁平化、企業發展協同化轉型,降低企業成本,促進集約發展。一是壓縮中間渠道。互聯網實現供需雙方高效對接,減少流通環節,有效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如小米利用網絡平臺集聚大量粉絲,通過口碑營銷與網絡直銷節約大量宣傳、渠道和庫存成本,構建競爭新優勢。二是企業組織扁平化。借助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準確高效傳遞,企業得以消減內部的中間層級、提高決策效率,加速向網絡化、扁平化組織轉型,更加適應靈活多變的市場需求。如海爾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科層制組織結構,弱化中間管理層、成立小微經營體,降低機構成本,提升決策效能與效率。三是資源協同共享。互聯網平臺在線整合供應鏈資源,推動產業鏈上各類企業集聚化、生態化、協同化,顯著降低企業資源配置與協同成本,如依托航天云網進行協同采購,制造企業可節省成本30%。
(二)“互聯網+”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關鍵障礙在于創新能力不足。互聯網加速產業鏈融合創新,基于其扁平優勢、規模優勢和集聚優勢,為制造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以及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一是協同式研發。互聯網打破企業封閉研發模式,推動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協同,實現創新要素的網絡化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幅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與效率。中核集團一支20余人的核心團隊,利用眾包平臺與20多個城市上千名工程技術人員高效協同,順利完成了“華龍一號”的堆芯設計。二是智能化生產。互聯網技術在生產制造環節的融合應用,推動生產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廣州數控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自動裝夾、自動上下料和動態感知加工狀態的新型制造方式,生產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三是增值型服務。“硬件+互聯網+軟件服務”成為制造企業服務創新的重要模式,如以智能手環、智能電視等新產品為載體,深度拓展生活、娛樂、健康等服務,極大延伸企業價值鏈。
(三)“互聯網+”促進制造業綠色發展
“互聯網+”以泛在感知、精確控制和智能決策,在制造業的生產過程優化、資源回收利用和能源管理等方面廣泛應用,大幅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一是降低能源消耗。依托工業互聯網對設備狀態、能耗排放等進行實時監控與優化管理,可大幅降低鋼鐵、石化、水泥、造紙等傳統行業的能源消費強度。二是降低材料消耗。3D打印、云制造等新技術推動制造工藝與模式變革,中科大開發的“經濟節約型”3D打印技術,可節省耗材高達70%。三是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的能源生產和管理系統,極大提升電網接納清潔能源的能力。天津中新生態城建設“光伏、風力、儲能”三合一智能微電網系統,分布式清潔能源電力每月上網130萬千瓦時,基本滿足生態城居民用電需求。四是助力逆向物流。在線交易平臺推動工業廢棄物交易和再回收的快速發展,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回收APP“再生活”上線以來,覆蓋北京近300個社區,日均上門回收廢品近10噸,提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效率。
(四)“互聯網+”促進制造業開放發展
建設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和選擇。互聯網加快了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的全球化進程,為中國制造業全球發展提供便利。一方面,互聯網助推企業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場。我國跨境平臺企業超過五千家,開展跨境電商的外貿企業逾20萬家。2014年,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4.2萬億,2015年增速高達30%,占國家進出口貿易比例達18%。阿里巴巴芝麻信用運用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客觀呈現個人的信用狀況,便利出國簽證,方便跨境人員流動。另一方面,助力企業引進來,利用全球資源。基于互聯網的全球研發和生產制造平臺,有利于企業研發和生產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推動企業全球化布局和創新發展。濰柴動力建立全球網絡化協同研發平臺,實現研發資源的分布式部署和全球開放協作,優化并加快了發動機研發流程。通過國內外協同研發,其配套海監船發動機的研發周期由原來的24個月縮減至18個月,整體研發效率提升20%以上。
二、探索經驗方法,“互聯網 ”為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開辟新途徑
我國制造業門類廣泛、企業眾多,行業間、企業間發展特征、階段水平、能力基礎不盡相同,利用“互聯網 ”推進轉型升級的路徑各有千秋。先行企業積極探索,“互聯網 ”制造路徑日漸清晰,為更多企業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智能化生產
智能化生產是制造業發展大趨勢和國際競爭焦點,國內先行企業已開展大量探索。目前看,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局部智能化改造。在現有制造系統之上,通過添加嵌入式設備和新型網絡,實現基于車間現場數據的設備性能感知、過程優化、智能排產等智能化制造,具有成本低、風險小、操作性強的特點。如華為為某酒企實施的智能工廠改造,在原有自動控制設備基礎上,部署基于4G的無線寬帶集群系統,實時采集溫度、濕度、成分比例、設備狀況等各類參數,依據大數據分析結果進行優化控制,產能提升40%、能耗下降30%。二是全面智能化重構。新建數據集成平臺,全面集成設備單元、生產監控、制造執行、企業管理、設計研發等各類系統,實現數據的跨系統流動、采集、分析、優化與智能生產和管理,雖然難度大、成本高,但卻是向復雜產品制造領域深度拓展的關鍵支撐。如海爾沈陽無人工廠,全面集成生產管控、物流管理、企業管理、設計平臺等系統,實現單線五百多種型號產品的柔性制造,大幅削減物流配送距離。
(二)網絡化協同
借助互聯網絡或工業云平臺,發展企業間協同研發、眾包設計、供應鏈協同等新模式,能有效降低資源獲取成本、大幅延伸資源利用范圍,打破封閉疆界,加速從單打獨斗向產業協同轉變,促進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航天科工利用航天云網專有云平臺,接入集團內上下游六百余家單位,對設計模型、專業軟件、3D打印機、數控機床等七大類上百種資源進行共享,實現在線仿真計算、復雜產品模塊協同測試、制造資源統一查看和靈活排產,有效促進集團生產能力的優化配置與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中國商飛依托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設計、試驗、管理平臺,開展C919大型客機的全球協同研制生產,實現數百萬零部件和機載系統研制流程的高度并行。
(三)個性化定制
個性化定制是適應市場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重要途徑。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智能工廠建設,將用戶需求直接轉化為生產排單,開展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定制與按需生產,有效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解決制造業長期存在的庫存和產能問題,實現產銷動態平衡。一是眾創定制。借助互聯網平臺,大眾發起、參與企業新產品研制。海爾天鉑空調由用戶提出創意、30多名發燒友共同交互設計、一千多名用戶參與支持,在設計的同時即實現了萬名用戶預約下單的業績。二是深度定制。通過互聯網平臺,用戶與企業一對一交互產品設計元素和細節,企業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利用柔性生產線定制生產,如紅領集團、魯泰紡織、尚品宅配等。
(四)服務化延伸
服務化延伸促進制造業加速向服務領域拓展,有效拓展價值鏈的重要路徑。企業通過添加智能模塊和通信模塊,實現產品聯網與數據采集,利用大數據分析延展提供多樣化智能服務,優化存量的同時帶動利潤增長。三一重工在工程機械上加載嵌入式芯片、傳感器、遙控裝置等智能部件,利用移動互聯網建立遠程設備與監控云平臺間的數據通道,實時監控數萬臺機器的上千種參數,實現設備定位、遠程故障預警和診斷、智能調度等服務,有效降低運維成本、減少用戶損失。陜鼓集團建立遠程在線監測及故障診斷系統,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在線技術支持,牽頭成立由五十多家企業組成的成套技術協作網,優化整合產業鏈資源,實現從機械產品供應商向服務提供商轉變。
三、加強統籌推進,凝智聚力開啟中國制造新篇章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關鍵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互聯網 ”制造前景廣闊,空間無限,應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制高點,結合我國制造業發展實際,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和政府引導作用,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
(一)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通過工業互聯網,工業系統各要素與各環節實現泛在連接和數據聯通,推進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和服務化的制造業轉型。工業互聯網既是全球制造競爭的制高點,也是我國制造業轉型邁向中高端的關鍵依托,亟需加快部署推進,打造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生態。一是構建高速率、高可靠、低時延、靈活快速組織的網絡互聯體系。以工業無線網、工業以太網等新技術改造工廠內部網絡,通過部署4G/5G、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新技術,推動工廠外部網絡改造升級。二是建立覆蓋工業全流程、全環節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鏈,完善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等關鍵應用支撐平臺,推進數字化建模仿真,深化工業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和應用。三是圍繞網絡化、開放化、融合化的新型生產體系,同步構建涵蓋設備、網絡、控制、應用和數據的安全保障體系。
(二)加強關鍵軟硬件研發
推進“互聯網 ”制造離不開軟硬件技術產業發展支撐。我國在智能裝備、高端軟件、核心元器件等許多關鍵領域的技術能力仍然薄弱,產業生態亟待完善。一方面,要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有效供給,提升集成電路、智能傳感等基礎元器件的研發強度,加強高檔數控系統、工控計算機、高端服務器等核心整機系統自主化水平,支持工業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及高端工業軟件、新型工業APP的研發應用。另一方面,加強產業界對自主技術產品的需求引導,培育應用生態,組織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互聯網 ”制造關鍵平臺、技術、產品的試驗與應用,形成供需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三)開展應用試點示范
分行業、分區域、有步驟地開展試點示范,是促進“互聯網 ”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廣泛普及的重要手段。當前可優先考慮在石化、鋼鐵、汽車、航空、家電等重點行業和信息化基礎較好的企業,圍繞新型網絡、平臺系統、應用模式、解決方案等組織開展試點,總結制造企業、信息通信企業各自探索及相互合作的成功經驗,向同行業、相似行業推廣。進一步發揮國家級、地區級行業試點示范作用,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集群化試點示范,為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現有試點示范評估機制,加快形成以效果為導向的試點示范制度安排。
(四)構建綜合服務體系
面對新一輪轉型升級,許多制造企業存在軟硬件成本難以負擔、專業人才隊伍缺乏等困難,構建綜合型服務體系是破解此問題的有力抓手。一是提升解決方案服務能力。鼓勵先行企業基于自身實踐提供解決方案服務,壯大一批行業綜合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幫助更多企業加快轉型升級。二是打造第三方服務平臺。面向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融合型網絡、平臺、業務、產品測試驗證機構,積極發展工業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平臺,降低制造企業融合發展門檻和成本。三是發揮行業組織作用。依托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等行業平臺,開展技術研發、標準化、公共服務提供、國際交流合作等工作,形成政產學研用高效聯動的發展格局。
(五)強化資源要素支持
推進“互聯網+”制造,科技是關鍵、資金是保障、人才是根本,需要統合各方力量、集聚各方資源,加強引導和支持。一是建立制造業融合創新中心,對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領域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破解發展瓶頸。二是加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改專項等資金對“互聯網+”制造領域的傾斜性支持力度,鼓勵地方給予配套資金支持。鼓勵銀行、龍頭企業等為中小企業實施“互聯網+”制造提供定向貸款、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多渠道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三是圍繞“互聯網+”制造人才需求,健全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優化科技創新、經營管理、工程技術、職業技能、急需緊缺等五類人才資源結構。鼓勵企業、高校、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管理人員、技能人員等的專業化培訓,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支持中小企業專業人才培養,鼓勵高校加強融合領域新興學科建設。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