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度、阿里高調涉足互聯網醫療領域時,三大互聯網(BAT)巨頭之一的騰訊也不甘寂寞。過去的一個月,騰訊在醫療領域的動作頻頻,頗有與百度、阿里瓜分10萬億元互聯網醫療市場蛋糕的意味。
3月25日,騰訊副總裁丁珂在貴州宣布啟動“騰愛醫療”戰略,即利用自身強大的社交基因和大數據能力,搭建“互聯網+醫療”開放平臺,為醫療產業提供互聯網化的后端服務,發力打造醫療產業與互聯網的連接器。
騰訊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動作,與馬化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醫療戰略高度契合。其時,馬化騰曾重點提及了“互聯網+醫療”。
今年3月6日下午,廣東代表團開放日,馬化騰在會議開始前即早早地來到會場,在面對主席臺的左側位置坐下,時代周報記者現場觀察發現,馬化騰在會上不時用手托腮沉思。誰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或許就是在思考如何推進騰訊互聯網醫療戰略。
試水地方平臺模式
3月25日,在“互聯網+慢病管理貴州模式”發布會上,騰訊副總裁丁珂正式對外發布騰愛醫療戰略及業務構成。
丁珂表示,騰愛醫療主要由三項核心業務構成:智能終端、醫生平臺、定位于“健康基金+醫保”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通過與醫院、醫療機構及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建立包括電子病歷、健康檔案等在內的大數據開放平臺。
這與騰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今年全國兩會中關于互聯網醫療的建議方向一致,即希望充分利用移動互聯技術解決醫院信息孤島、醫生多點執業和個人健康檔案電子化等問題。
丁珂指出,信息孤島是目前國內醫療產業要實現互聯網化的最大障礙,“騰愛醫療”戰略的目的是要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醫療信息共享,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幫助醫療產業實現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多輪戰略,都是選擇在貴州試點。早在2015年,騰訊推出了醫療智能終端—糖大夫血糖儀,并與貴州省衛計委、全國最大苗藥研制生產經營企業貴州百靈,達成了“貴州慢性病防控計劃”戰略合作,開啟互聯網+醫療“貴州模式”的嘗試。
此次騰訊發布“騰愛醫療”戰略,也是選擇在貴州,分析人士認為,這與地方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貴州省此前積極擁抱互聯網,宣稱要建設國家級大數據中心。
騰訊的“貴州模式”也體現出其在醫療領域的核心思路:連接醫院、醫生和患者,通過大數據技術打造健康管理平臺,實施疾病預防和分級診療計劃。
丁珂表示,“騰愛醫療”戰略的啟動,正是基于對“貴州模式”的經驗總結與戰略升級,騰訊希望與貴州省衛生計生委、貴州百靈一起,在互聯網+醫療的探索上進一步往縱深邁進。
在騰訊的“貴州模式”之前,阿里曾在河北省進行醫院電子處方的“河北模式”探索。今年1月,阿里健康將目標選擇了武漢,其與武漢中心醫院合作共建網絡醫院。
據了解,目前網絡醫院已有13個專科,每天有8名醫生直接跟老百姓進行面對面交流。4月2日,阿里健康相關人士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合作的網絡醫院目前正在擴展到更多的鄉村,頗受村民歡迎,就診量也在穩步上升。
過去兩年里,阿里一直在布局醫療行業,已經布下了包括未來醫院、云醫院、天貓醫藥館、阿里健康APP等“棋子”,而其構筑閉環生態鏈的終極目標在于藥品銷售。
“我們要打造一個B2C+O2O的醫藥健康產品銷售平臺,聯動醫藥健康產品生產企業、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為用戶帶來更多元化的醫藥健康產品購買體驗。”阿里健康副總裁倪劍文稱。
BAT中的另一位也不甘寂寞。3月16日,百度公司旗下重要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百度醫生將合作對象也選中為武漢市,其與武漢硚口區政府、華科大同濟醫院舉行戰略合作。
百度醫生致力于打造國內專業的醫患雙選平臺,利用百度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有效降低預約就診的時間成本,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將百度“連接人與服務”的戰略在醫療領域全面落實。
百度醫療事業部總經理李政表示:“百度主要的優勢集中在流量、入口,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把優質的服務提供給搜索這些信息的人,這是我們重要的使命和戰略。”
與騰訊和阿里一樣,百度公司試圖改變未來的醫療行業生態,“希望和政府、醫院以及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一起合作,共同建立醫療服務的生態系統。”
大數據連接是關鍵
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全國各家醫院似乎是一座座信息“孤島”。
在今年3月舉行的中外媒體見面會上,馬化騰向時代周報在內的媒體記者感慨,中國醫療行業的“水很深”,醫院、病人、醫生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非常復雜,“我們投的很多互聯網醫療公司,都看到他們在這三者關系當中的某一個角度切入,還沒有辦法完全串起來。”
此次騰訊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探索,是基于對大數據的抓取。在與貴州的合作中,騰訊的智能“糖大夫”血糖儀作為數據終端,一方面對接患者采集血糖數據,并搭載遠程醫療服務;另一方面也對接政府、貴州百靈與騰訊三方共建的糖尿病防控信息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系統,為醫務團隊提供糖尿病管理的解決方案。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防控計劃所覆蓋的貴州省糖尿病患者,血糖檢測次數、血糖達標率均有可觀的提升,同時防空信息中心的數據也在助力貴州省內分泌醫院、貴州百靈做醫學研究,跟進后續對糖尿病患者的服務。
這種由當地政府牽頭監督、地方醫療資源開展診療服務,騰訊提供產品和技術支持的聯動模式,并證明行之有效,騰訊的社交基因與大數據技術能力也得以善用。
騰訊糖大夫負責人邱凱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騰訊做互聯網醫療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我們對醫療很敬畏,從自身角度出發,做一些很踏實的探索,一個閉環一個閉環地做。”
邱凱表示,與別人最大的不同是,騰訊做的是數據,讓數據來打通,而不是簡單地將患者與醫生攥在一起。因此,在“貴州模式”經驗和基礎上,騰訊把大數據作為騰訊自營互聯網醫療業務的支點,在慢病管理、醫生平臺、金融醫保這三個方向作探索。
邱凱舉例說,從智能終端到醫生,需要數據的連接才能完成更有效的診療,另外金融的介入一定要以數據為基礎,不然簡單的疊加沒有絲毫意義。
比如騰訊投資的微醫集團,先于競爭對手阿里成立了烏鎮互聯網醫院,布局以醫療保險為終端的專業醫療服務集團。然而,烏鎮互聯網醫院受微醫集團實際控制,相當于一塊自我閉環的私立醫院試驗田。
和阿里網絡醫院欲做平臺、破傳統醫療格局“理想”大相徑庭的是,騰訊在于做醫療閉環。“我們選擇糖尿病作為首個(慢性病試點),是因為從統計數據來看,這是在中國患病人群非常多的一個疾病,所以我們才嘗試去做。”丁珂指出,在做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要把一切事情扎扎實實做閉環。
談及未來,丁珂似乎胸有成竹,2016年重心還是特別踏實地把具體問題解決好,如果有機會,未來模式探索清楚的時候,可能會更多地做平臺合作,“我們的產品理念和定位是探索出新的模式,通過關鍵的閉環效應去驗證,如果合理我們會去瞬間加大投入,開放平臺,引入更多的合作”。
在大數據方面,阿里與百度各有特點。基于支付寶和交易平臺的優勢,阿里在大數據平臺建設上,動作不斷,舍得砸錢。
最近一次是在3月28日,阿里健康發布公告,以2.25億元人民幣增資華潤萬東(600055,股吧)旗下萬里云公司,以獲得萬里云25%的股份。
阿里健康副總裁馬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現在存在著患者集中在少數三甲醫院,基層醫院難以發揮沉淀患者作用、醫療資源分布失衡的問題,雙方共建的醫學影像平臺恰好解決了這一痛點。”
自去年以來,阿里健康在醫藥電商、分級診療服務體系等領域頻頻有所動作,已有不少優質的三甲醫院、社區醫院入駐阿里健康搭建的“云上醫院”。
業內人士認為,阿里健康的優勢在于其互聯網技術和數據技術層面的能力,因此,和提供專業醫療醫藥服務的傳統行業伙伴進行資源互補的合作,是其深入醫療醫藥行業的最佳路徑。
阿里健康在年報中提及了未來的業務戰略,包括整合線上與線下交易平臺、繼續投資軟件平臺以及應用數據分析執行云計算及大數據戰略。
與阿里不斷完善并建立大數據系統不同,在大數據領域話語權強大的百度,仍在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大數據。2013年,百度即成立了dulife品牌,通過智能設備和數據分析平臺為用戶量身打造健康解決方案;2014年與北京市衛計委開展合作,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的關鍵技術,在公共事件、流行疾病爆發、健康服務業發展等領域提供分析預警,提供科學的管理決策。
釋放醫生資源
馬化騰此前向時代周報記者在內的媒體人士構思了騰訊醫療的戰略構想,即幫助客戶“互聯網化”。
“我們投資的卓健科技,針對的是大中型醫院,它有牌子(品牌),它的醫生很好。大家(看病)是奔著這個醫院的牌子去,但是它希望‘互聯網化’,我幫它互聯網化,什么系統都是醫院的,我幫你運維、幫你開發APP,你的云端、遠程候診這些技術我幫你提供,反正(很多)都是你的,我只是幫你做服務提供商,做著做著,我的云端數據越來越全,我又可以誕生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打法又不一樣了。”馬化騰表示。
馬化騰的這種模式,試圖要改變以往的醫療生態,而在關鍵節點上,騰訊正在邁出第一步。
在此次貴州的發布會上,騰訊副總裁丁珂還重點介紹了“騰愛醫療”戰略中服務于醫生群體的平臺型產品“騰愛醫生”。
“騰愛醫生”是騰訊內部孵化的移動端互聯網產品,定位于為醫生群體提供專業的互聯網服務。在醫生端,主要實現幫助醫生打造品牌、管理患者兩大功能;在患者端,通過打造醫生公眾號,使患者找到相匹配的醫生。同時騰愛醫生APP也為醫患雙方提供了跨終端的即時通訊工具。
據騰訊內部人士介紹,騰愛醫生APP打造了有嚴格安全和隱私保障的即時通訊功能,讓患者與醫生隨時隨地直接對話,“就診前,患者可向醫生反饋病情、咨詢建議,醫患雙方進行初步溝通與了解;在就診后,醫生也可第一時間跟蹤患者病情變化,并在APP上安排復查、預約加號、安排手術等,有效提升診療效率”。
其實在此之前,“騰愛醫生”已于上海首次亮相,并與國內9大醫生集團舉行簽約儀式。9大醫生集團是體制外的醫生,涵蓋腦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婦產科等各個專業領域。
在醫療領域,醫生永遠是最寶貴的資源,在業內人士看來,“騰愛醫生”是騰訊重要的醫生平臺,通過這個端口,醫生可以快速聚集,并形成規模效應。
其實BAT巨頭中,阿里早在2015年年初即通過阿里健康聯手新浪“愛問醫生”打造“問醫生”平臺,在家中就可以圖文形式直接向醫生描述病情,獲得醫生的進一步指導。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比阿里,騰訊的優勢在于社交資源,其微信和QQ兩大平臺,數以億計的活躍用戶,或可為“騰愛醫生”帶來意想不到的規模化集聚效應。
據丁珂介紹,“騰愛醫生”發布后,受歡迎的程度比預期要高,“我們現在正在思考后續做醫生準入,時間點有可能會是6月份左右上準入政策”。
騰訊在回復時代周報記者的郵件中表示,通過“騰愛醫生”APP,患者可在微信公眾號上和醫生直接對話,醫患雙方在就診前就會有一個高效的溝通,建立初步了解,在這個階段,患者實際上掌握了對醫生的“評估權“與“選擇權”。
此外,“騰愛醫生”對于醫生或醫療團隊的公眾號,也有一套嚴謹的管理規范,最大程度上去確保醫生對患者所展示的信息是真實、可靠的,“對于受好評和認可的優秀醫生或團隊,患者也能夠通過微信這個社交平臺,去轉發擴散口碑”。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看來,騰訊的醫生平臺多是“醫生集團+醫院”的模式,醫生集團發展仍受制于當前的體制。
有醫藥業內人士認為,受制于體制的牽絆,目前國內還不具備醫生獨立執業的環境,很多醫生集團淪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中介”,特別是“平臺型”的醫生集團,幫患者找到想要看的醫生,醫生找到合適的患者。
但現在體制內的待遇如編制、評職稱等,仍是醫生職業發展熱衷的環節,因此很多醫生集團的醫生,往往更愿意將自身的平臺,當作過渡的跳板。
而這正在馬化騰的考慮當中,“我聽到一些醫生有時候說,(他們)不愿意離開大醫院,醫院給了一些特殊機會,比如說升教授、出國考察等,一出去體制外就沒有這些好處了”。
馬化騰表示,國外其實并沒有這樣的制約,“你怎么讓這些專家能夠大膽地走向市場,又能夠沒有顧慮,把他的能力在體系外釋放出來呢?我覺得很值得大家思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