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認為是NB-IOT商用元年,自2016年6月核心標準凍結以來,大家都認為NB-IoT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NB-IoT因海量連接、超低功耗、深度覆蓋、安全性、穩定可靠和低成本等因素,備受青睞?,F在來看,運營商與設備制造商都在積極地推動NB-IoT整個生態產業鏈的完善,推動在下游應用的落地。
我們先來看看NB-IoT的發展歷史:
1、2014年華為與沃達豐共同提出NB-M2M
2、2015年5月,華為和高通共同宣布了一種融合的解決方案,即上行采用FDMA多址方式,下行采用OFDM多址方式,命名為NB-CIoT(NarrowBandCellularIoT)。3、2015年8月10日,在GERANSI階段最后一次會議,愛立信聯合幾家公司提出了NB-LTE(NarrowBandLTE)的概念。
4、2015年9月,3GPP在2015年9月的RAN全會達成一致,NB-CIoT和NB-LTE兩個技術方案進行融合形成了NB-IoTWID。NB-CIoT演進到了NB-IoT(NarrowBandIoT),確立NB-IoT為窄帶蜂窩物聯網的唯一標準。
5、2016年4月,倫敦M2M大會上華為宣布與沃達豐成立NB-IoT開放實驗室
6、2016年4月,NB-IoT物理層標準在3GPPR13凍結。
7、2016年6月,NB-IoT核心標準正式在3GPPR13凍結。
8、2017年一季度,根據《國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劃》,把NB-IoT網絡定為信息通信業“十三五”的重點工程之一。
9、2017年4月1日,海爾、中國電信、華為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發基于新一代NB-loT技術的物聯網智慧生活方案。
10、2017年4月25日,全球移動通信設備供應商協會發布數據,目前全球僅有4張NB-IoT商用網絡。但同時又指出,至少有13個國家的18家運營商規劃部署或正在測試40張NB-IoT網絡。
11、2017年5月,軟銀與愛立信合作,將在日本全面部署Cat-M1和NB-IoT網絡,以期率先在日本國內推出商用蜂窩物聯網業務。
12、2017年5月,中國聯通上海宣布5月底完成上海市NB-IoT商用部署。上海聯通在2016年上半年,建設了全球首個preNB-IoT大規模連續覆蓋區域—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并攜手華為共同發布NB-IoT技術的智能停車解決方案。
13、2017年5月,據透露華為NB-IoT芯片Boudica120在6月底將大規模發貨。
從以上材料,我們看到NB-IoT的發展歷史,同時也看到了華為在NB-IoT上所起的帶頭作用。一流企業做標準,這句話對通信行業來說,有高通等公司的榜樣,所以華為的意圖是很明顯的。本文主要將對華為在NB-IoT上的策略做一些分析。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NB-IoT是華為整個物聯網戰略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首先要從華為的物聯網戰略談起。在物聯網領域,華為提出了它的“1+2+1戰略”。第一個“1”是指一個平臺,華為要建立一個物聯網的平臺,集中收集、管理、處理數據后向合作伙伴、行業開放,基于該平臺行業伙伴可以開發應用?!?”是指華為的傳統優勢就是網絡接入,包括有線接入和無線接入,如敏捷物聯網絡(物聯網關、智慧家庭網關)和eLTE/NB-IOT/5G等方式;最后一個“1”是華為此次新推出的輕量級物聯網操作系統LiteOS。所以NB-IoT是納入到整個華為物聯網的體系里面,與其他的通信技術的應用共用物聯網的平臺。據稱華為投入物聯網領域的人力,僅研發人員就已達3300人,其中:HuaweiLiteOS300人,有線接入(AR/SmartHGU)800人,無線接入(eLTE/NB-IoT/5G)1200人,IoT管理平臺600人,解決方案300人,標準合作等100人。同時,在全球設立8個研發中心:德國慕尼黑(工業4.0)、美國圣克拉拉市(工業互聯網以及IoT標準)、英國倫敦(NB-IoT及IoT解決方案)、北京(工業4.0)、武漢(智慧家庭)、上海(NB-IoT);深圳(IoT平臺,LiteOS,IoT解決方案)、南京(有線接入AR)。另外,在物聯網領域,華為主要聚焦于行業應用,包括公共基礎設施,智慧家庭,車聯網、制造、能源等垂直行業,為此,華為積極與各行業品牌企業合作。
在LPWAN(低功耗廣域物聯網),由于華為是電信設備廠商,與電信運營商良好的合作關系,所以選擇授權頻譜的蜂窩技術NB-IoT。其實,還有非授權頻譜的LoRaWAN、Sigfox、Weightless、HaLow、RPMA(RandomPhaseMultipleAccess)等技術,像LoRa已經商業幾年了,對非電信領域的運營商來說還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而且物聯網是分散的多場景的市場,未來應該還是有其發展空間的。
其實,對華為的NB-IoT發展路徑真正有威脅的應該是LTE-M(在R12中叫Low-CostMTC,在R13中被稱為LTEenhancedMTC(eMTC),旨在基于現有的LTE載波滿足物聯網設備需求)。在國際運營商中,AT&T、Verizon、KDDI、KPN、Orange、NTTDoCoMo、Telefonica、Telstra、Telus都先后開展了eMTC的商用。國內來說,聯通和電信在NB-IoT上已經開始大規模投入,但是移動似乎仍然在NB-IoT與eMTC之間有所保留,所以未來仍有一些不確定性。甚至市場研究及咨詢公司AnalysysMason的一位總監TomRebbeck作了分析,NB-IoT模組與LTE-M模組在價格上的差異不大,兩者的電池性能/壽命也沒有太大差距。但是,LTE-M的性能要比NB-IoT高出許多,而且相比NB-IoT,LTE-M對于未來新出現的應用的業務開展會更為靈活。尤其是在其在峰值速率、移動性,語音能力方面存在優勢,適合于中等吞吐率、移動性或語音能力要求較高的物聯網應用場景。
所以如果未來LTE-M成為主流,那么對華為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對華為來說,現在應該快速的推進NB-IoT的商用,完善NB-IoT的生態系統,盡快普及NB-IoT。同時,在技術演進上,從Rel-13,向Rel-14支持NB-IoT的定位、Multicast、增強型非錨定PRB、移動性和服務連續性等功能,以及Rel-15將支持SmallCells和TDD等,以期更好的支持物聯網的各種應用場景。
從整個產業鏈來說,要普及NB-IoT,必須把云管端等各個鏈條打通,這里所說的打通不只是技術的打通,更是各利益鏈條的打通。區別于以往的電信寬帶業務的高ARPU值,由于IOT市場的分散,通過管道得到的流量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價值在于應用服務能力。在這一塊電信運營商雖然都已經基于物聯網搭建各種云平臺和應用,但是由于對行業應用方面的欠缺理解,應該還有段距離。華為顯然有動力幫助運營商進一步做好技術支撐,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張順茂曾說,華為能做的,不僅是提供物聯網聯接管理平臺,還可以做某些行業、某類應用的預集成,然后把這些預集成的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提供給運營商。這句話也很好的闡述了華為在物聯網領域的定位。
除了幫助運營商外,華為還積極的與各行業的合作伙伴合作。因為就整個NB-IoT的產業鏈來說,包括了芯片/模組廠商、終端設備廠商、網絡運營商、系統供應商、集成商、綜合方案提供商、數據分析廠商、服務提供商、大型開發者、中小型開發者等等。
只有讓各方都收益,整個產業才能發展。為此,華為保持了一個開放的策略,與整個產業鏈條的廠商、開發者等合作。包括合作建立NB-IoT聯盟、發起成立星火小組、與奧迪一汽等眾多車廠、與霍尼韋爾、海爾等等都開始合作,與摩拜合作,建立NB-IoT在共享單車的應用。同時,為了讓更多合作伙伴更快速的應用,針對端到端的NB-IoT開發,華為提供多種開放能力幫助合作伙伴快速開發集成,如提供SoftRadio進行端到端基本功能調試。2016年,華為在全球設立了七個開放實驗室,現已開放了兩個,一個是沃達豐,另外一個是華為的上研所。開放實驗室主要是搭建整套的端到端NB-IoT環境,提供NB-IoT的芯片和模組,和一些關系比較密切的合作廠商一起來做端到端的對接,包括芯片模組的集成、后端的聯接管理平臺、業務服務器的對接等。
對NB-IoT商用來說,第一階段是尋求規?;耐|化的終端,比如水表、電表、市政的路燈、環境監測、單車等,因為場景比較單一,有利于打磨NB-IoT的技術。但是要更大規模的普及,設計好的商業模式,讓利益鏈各方收益,才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考慮的是成本的問題,NB-IoT在應用領域的成本包含硬件成本、網絡成本、安裝成本、服務成本,首先考慮的是硬件成本,芯片與模組的成本。根據預測,當NB-IoT的模組出貨量達到千萬級別時,模組的成本有望接近2G模組,低于5美元。據稱華為在6月份NB-IoT有望大規模出貨,對NB-IoT總體硬件成本的降低是重大利好。一般來說,運營商模塊的補貼是比較常見的手段,但是這是基于運營商能夠從流量經營中得到超額的利益為前提的,在物聯網似乎不太行得通。大家的共識是,只有從垂直應用的平臺和應用變現,從數據挖掘中價值變現,才是未來的商業模式。但是整個模式如何去設計,各方的利益怎么考慮,包括價格的設計,都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如果華為能夠與整個生態系統的伙伴一起,實現商業模式的真正轉型,對華為甚至整個NB-IoT的產業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