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導讀:即便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幾十個億就這么迎面砸下來,物聯網產業近幾年還是無法動彈。我們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市場上做的物聯網產品真正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買單,適用于公共事業,民用、商用市場幾乎完全未被開墾。根據電子發燒友網編輯剛逛完的81屆中國電子展來看,物聯網專區只有寥寥十來家國內中小企業大多由打著移動支付的旗號支撐著。與之緊鄰的是掛著車聯網大旗的ADI公司,與ADI這種業內巨頭很不相稱的是,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展位。顯然,這一屆電子展,物聯網依舊不是主角。
物聯網成大器仍需時日
物聯網開年見喜,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不僅確立了2015年形成物聯網產業體系的目標,還列出了利用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相關稅收優惠等政策的實施指導。
點評:
該《意見》最大亮點是政府財稅優惠和鼓勵民間資本注入物聯網領域。從該意見的出臺,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扶持物聯網產業的決心。但是別想太多,即便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幾十個億就這么迎面砸下來,物聯網產業近幾年還是無法動彈。
或許有人要說,我國現在的物聯網已經發展得初具規模了,三大電信運營商均在摩拳擦掌,謹慎布署。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市場上做的物聯網產品真正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買單,適用于公共事業,民用、商用市場幾乎完全未被開墾。國家先后在專項基金上投入20幾億,奈何發展至今,仍未有明了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我們近幾年出臺的政策一直都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物聯網行業,但是,盡管站在稅收大幅減免政策面前,民間資本卻仍然興趣泛泛。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物聯網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應用模式尚未完全清晰,公用事業領域(如安防、電力、交通、物流、醫療、環保等)雖然潛力巨大,但是投入規模也同樣巨大,然而民間資本卻趨于分散,很難啃得動這幾塊大骨頭,只能寄希望于財力雄厚的大型國企,如此上下游供應鏈上的小型企業便較易受制于大型企業的壟斷地位。這并不利于物聯網行業競爭和技術創新。
最后,我們可以說,政府大力支持的是物聯網事業的發展,而非物聯網商業的應用。“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物聯網事業應用示范項目紛紛揣著基金上馬,但真正投入大規模使用的應用項目卻寥寥無幾。企業對物聯網產品市場適用性挖掘不夠,低成本推進策略缺位等問題一直制約著物聯網的商業應用。在這一方面,政府也遲遲拿不出解決之道。
總體說來,物聯網產業看上去很美,聽起來很有背景,但卻因為暫時無法接地氣,而一直萎靡不振,成為政府怎么填也填不滿的坑。一言以蔽之,要推動物聯網的深度發展還需要時日。
國務院公布《推進物聯網發展》強調保護
近日,國務院日前公布《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提到,到2015年,實現物聯網在經濟社會重要領域的規模示范應用,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初步形成物聯網產業體系,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與以往發布的物聯網相關政策所不同的是,此次發布的《指導意見》重點提及了安全保障等話題,強調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指導意見》指出:“完善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范、應急處置等機制,增強物聯網基礎設施、重大系統、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統安全可用、數據安全可信的物聯網應用系統。”
經過數年發展,我國在物聯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產業培育和行業應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備一定基礎,在安防、電力、交通、物流、醫療、環保等領域已經得到應用,且應用模式正日趨成熟。目前,物聯網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和難得的機遇。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曾指出過,物聯網將傳感、通信和信息處理整合成網路系統。把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這必然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形成全面挑戰。
作為專業的安全公司,網神公司自國家提出等級保護政策以來,積極參與到等級保護政策研究和建設實踐的活動中。多年的積累不僅讓網神公司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先進的設計建設方案、搭建了覆蓋全國的技術服務隊伍,更切實協助廣大客戶推進了安全工作的開展、提升了客戶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術水平、保障了客戶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網神嚴密解讀國家有關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政策、法規、標準的要求,與行業的信息安全實踐經驗相結合,不斷嘗試,整理并總結出融等保基本要求、行業特色需求和如何貫徹實施為一體的指南,這正是深入貫徹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制度,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有益嘗試。
物聯網背后的數據價值在哪?
物聯網時代,成萬上億計的網絡傳感器被嵌入到現實世界的各種設備中,如移動通信終端、智能電表、汽車和工業機器等。與此同時,云計算的出現為物聯網所產生的海量數據提供了存儲的空間,并使得實時在線處理成為可能。
近幾年,IBM、微軟、SAP、谷歌等IT企業不僅在全球部署了多個數據中心,還花費了150億美元收購了專攻數據管理和分析方面的軟件企業。
可以發現,當人們還在熱衷于物聯網和大數據概念炒作的時候,全球領先的IT企業們已經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物聯網背后的大數據,其潛在的價值正在被逐漸挖掘。
物聯網概念再認知
物聯網近幾年來不光在我國發展迅速,全球范圍內物聯網產業都在逐步興起,有消息指出,在大數據的推動之下,其產值或將達到14萬億美元。
目前,業界通常將物聯網劃分為感知、傳輸和應用三個層次。而我國活躍在物聯網產業一線的以感知層參與主體,如傳感器、標簽廠商,以及傳輸層參與主體,如電信運營商等為主。
但事實上,物聯網的應用層,尤其是其應用層中的數據處理等智能系統才是未來物聯網產業的核心價值點,業界不少主體也并未對其有所重視。
對于目前的產業現狀,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華師大軟件學院嵌入式系統系主任陳章龍認為,“物聯網概念不應僅包括傳感網,物聯網包含四要素:數據采集、傳遞、處理、應用。其中數據采集與傳遞屬于基礎環節,但最關鍵的應是后臺數據處理環節。”
中科院院士鄔賀銓指出,對我國目前物聯網產業發展狀況,物聯網更多地停留在概念上,各地一哄而起,認為物聯網是個金礦,門檻低好進入。事實上,物聯網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國外也是。物聯網產業目前可以帶動一些元器件和設備的生產,但實際上物聯網產業更像是服務業,間接效益遠遠大于直接效益。之前外界對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的估值,最高的達到上萬億元,但其實短期內還很難達到這個水平。
也就是說,未來物聯網產業鏈,尤其是其產業規模超過千億元后,必將是一個以“數據”驅動為主的產業。即物物相連所產生的龐大數據,經過智能化的處理、分析,將生成商業模式各異的多種應用,而這些應用正是物聯網最核心的商業價值所在。
數據結構決定商業模式
如前所述,未來物聯網應用層將是商業價值的主要聚集地,而其中,最被業內專家看好的是,數據處理等智能系統的商業價值。
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華師大軟件學院嵌入式系統系主任陳章龍教授認為,物聯網產業鏈近七成的產值將產生于后臺的數據處理環節。
因此,對于每天有海量信息產生的物聯網而言,其商業模式將緊密圍繞數據處理模塊。
業界研究人士認為,物聯網商業模式有兩大特點:首先,物聯網涉及多個行業,每個行業的數據有不同的結構特點,那么,據此就會產生出多個相異的商業模式;其次,數據分析是產生商業價值的基礎,未來物聯網產業將呈現出更加細分的數據處理公司類型,例如,有分別從事數據收集、數據分類、數據處理的專業化公司,而從事應用開發、應用集成、商業運作的公司也將隨著產業鏈的完善而逐步分化。
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是傳統工業制成品,但是隨著互聯網以及物聯網的發展,傳統汽車廠商正在創造出新的盈利增長點。
據IBM軟件集團新興市場部大數據中心總監王曉梅介紹,目前全球很多的汽車制造廠商都在想同樣的問題,“我們和歐洲一家汽車廠商合作的,他們在未來生產的汽車上都會安裝智智能芯片,智能芯片可以捕捉各種各樣的信息,比如汽車內部狀況的各種信息,最后會匯總到一個數據集中地,然后進行綜合的處理分析,分析汽車那個部分出現異常狀況。此外,這一芯片不僅可以捕捉自身車輛內部的信息,而且還可以捕捉汽車外部環境以及其他附近車輛的信息。這對傳統汽車制造來說,有兩種新的商業模式產業,其一是這些數據能夠提供基于客戶體驗的增值服務,而不是傳統的只有一次性出賣車輛的收益,其二是這些數據各種各樣的分析,精加工也好,深入的商業洞察也好,這些信息本身就是一個金礦,它可以把這些數據金加工以后賣給他們的下游廠商生產零部件,也可以對他們下一代產品的開發積累第一手的資料,所以這些數據可以運用到不同的途徑產生出新的商業價值。”
一切還只是開始?
從世界范圍來看,物聯網尚未實現足量成功的商業應用,這首先同感知層傳感器布局不足相關。
但據了解,物聯網商業模式首先要基于足量數據的產生,但是目前,世界各國除了日本等少數國家外,傳感器的普及性鋪設并未完成,不僅沒有足夠的物理接入點,而且還沒有便捷的讀頭載體。
如果將物聯網商業實現過程抽象為數據產生、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決策和應用的話,傳感器布局的不足將導致數據產生的不足,將從源頭上阻礙物聯網的商業發展。
鄔賀銓院士指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到了需要探討商業模式的階段,比較好的應用是結合我國的智慧城市的建設。發達國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數量少,規模小。我們現在有幾十個大中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推進效果要優于國外。這是因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視社會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產、醫療健康等方面,對物聯網有切實的需求,這使得物聯網在這些領域發展迅速。但目前,這些領域的物聯網發展,也僅僅在感知層面,即收集數據,還沒有上升到分析數據的層面。從這個層面講,我們的物聯網產業,還未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
不過好消息是,目前國內外廠商都已經意識這一狀況。
“地球相當于一個人體,如果我們要感覺地球,人體有溫度、能感覺到顏色和各個方面,地球也像有神經中樞一樣,我們感覺地球在發生什么變化。這對我們至關重要嗎?舉幾個例子,橋塌了,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在它塌之前知道呢?說食品被污染了,為什么我們不能在它被污染之前知道呢?”中國惠普有限公司軟件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于志偉這樣描繪未來人類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的情形。
“現在IT圈內有名的公司都在做,大家已經共同認識到這在未來是一個重點。今天我們談到的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都非常重要。這些未來也是構成大數據重要的部分。”于志偉補充說。
據惠普預測,在2030年的時候,傳感器的數量會達到1兆,也就是1萬億的概念。
當然,要想讓物聯網健康有序的發展,肯定不能僅停留在概念上,要想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還需要政策和市場的完善以及產品的不斷創新。開發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產品,或許能開啟一扇物聯網應用的大門。
除此之外,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未來要取得大發展,還有三大瓶頸有待突破,要解決好標準、成本、規模化應用三大問題。在標準規范環節,仍然面臨缺乏統一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指引,以及標準發展滯后于應用發展的困境。RFID標準目前在全球呈“三足鼎立”局面,差別不大卻各不兼容。中國雖有最大的 RFID應用市場,但是還沒有RFID國家標準。
后語:
根據電子發燒友網編輯剛逛完的81屆中國電子展來看,物聯網專區只有寥寥十來家國內中小企業大多由打著移動支付的旗號支撐著。與之緊鄰的是掛著車聯網大旗的ADI公司,與ADI這種業內巨頭很不相稱的是,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展位,其墻上和宣傳資料展示的無非是老生常談的ADAS,車載娛樂信息等方案。總的來說,與政府大張旗鼓的宣傳力度相形見拙的是,電子發燒友網編輯沒有看到關于物聯網應用的實質性方案,或能推動該領域發展的動能存在,至少,目前沒有看到。企業、民用基礎應用缺失,恰恰給只依靠政府政策單獨搭臺唱“獨角戲”的物聯網行業前景蒙上陰影。這一屆電子展,物聯網依舊不是主角。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