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燈瞎火的車間內,靜默無聲的自動化設備已經取代了原本默坐產線的一排排操作工人。這個以“關燈工廠”為特色而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名單的富士康工廠,已經為人們勾畫出了未來的生產場景——無人產線、關燈工廠。
自動化生產設備不僅取代了產業工人,還將讓龐大的后勤集團幾無用武之地——假以時日,富士康再也不需要管理規模龐大的食堂,更無需采購十幾個冰柜來存放員工食堂的雞腿了。
“在一個無人工廠里,難道還要雇人掃地嗎?”禧滌智能總裁高進在與億歐新制造的交流中突然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關燈工廠要真正實現“無人”,自然也應該有能完成保潔任務的機器人。
據億歐新制造的了解,商業清潔機器人行業尚未迎來爆發。頭部廠商對需求優先級的理解各不相同,產品也處于量產落地和訂單交付的前期。
盡管他們對于這片“藍海”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但若深究商業清潔場景能否迎來“機器替人”的潮流,則不能不回答三個問題:需求是否存在?替代是否劃算?功能是否滿足?
需求真實存在,國內替代暫不劃算
日漸智能的機器人接盤人力勞動已成趨勢: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走進制造生產場景;負責客服、接待服務的迎賓機器人走進銀行網點等商用場景;近兩年風靡的掃地機器人則進入了家用場景。
對比從自動化到智能化亦步亦趨、緩慢迭代的工業場景和作為電子消費品流行的家用場景,智能機器人在商用市場有規模大、落地爆發快的特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領域總體專家組專家、北京大學劉宏就指出,智能機器人在公共服務領域存在剛需,可以形成規模,目前的服務機器人技術已經可以勝任需求;家用服務機器人不能實現崗位替代,更不能替代家庭成員。
劉宏的觀點,在清潔機器人市場可以得到很好的驗證。不管是家用還是商用場景,清潔機器人的主要功能都是地面清潔。在家政服務中,并不存在只清潔地面的崗位,家用掃地機器人也只能完成家務的一部分。
與之對應,國內的商業清潔場景下則有1000到1500萬的雇員,其中有25%到30%專門從事地面清潔——他們推著長條形拖把,往返于大理石等硬地上,只負責及時清除腳印和落灰,保證地面锃光瓦亮。按年均5萬元的雇傭成本計算,僅商業地面清潔的部分,目前就存在千億級的勞工雇傭成本。對如此簡單機械的勞動進行機器替代,無疑是“唾手可得”。
在千億級的人力替換需求面前,上馬清潔機器人劃算嗎?劃算。根據高仙機器人CTO秦寶星的計算,用商用清潔機器人替換清潔人員,只需要兩年到兩年半就可以收回成本。
然而,商用清潔機器人目前的主要競爭對手并不是清潔工,而是自動化清潔設備賦能下的人機協作模式。商業清潔機器人與之相比,暫無價格優勢。
億歐新制造綜合高仙機器人、女媧機器人和禧滌智能三家頭部廠商的產品和報價,目前商用清潔機器人主要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大類,前者的零售價在12萬到15萬元,室外的相應產品則在25萬到30萬元。
人工操作的駕駛式和手推式的商業掃地機要便宜得多,小型手推式的報價在萬元上下,大型駕駛式的也不過2萬到3萬元。一個人加上一臺自動化清掃設備就能完成3-5人的工作,不但僅需數月就能收回成本,而且穩定性和效率都要略強于智能清潔機器人。
在機器人“替人”之前,中國的商用清潔市場無疑會經歷自動化清潔設備“減人”的過渡期。盡管清潔行業面臨人力成本的上漲和老齡化的沖擊,但工資水平整體不高,想說服物業公司投入太多并不現實。
在人力成本更高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則有可能率先進入商業清潔機器人的爆發期。目前,美國保潔人員的平均薪金已經達到了4萬美元一年,香港也超過16萬港幣每年。清潔機器人的成本已然與人機協作的模式有一戰之力。在實際采訪中,受訪的廠商也均有海外訂單,已由體驗測試階段向交付落地推進。
機器人替代人類重復性勞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是因為國內人機協作模式尚有成本優勢,商業清潔機器人在國內的普及將有一段過渡期,而在人力成本較高國家和地區競爭力較強,將呈現“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兩道行業壁壘成色難斷:低速無人駕駛技術和行業特性
千億級的國內替代需求的確讓商用清潔機器人有了一個比較好講的商業故事,但是集成商的角色、已成紅海的家用掃地機器人市場讓人們誤以為商業場景也是一個技術含量不高且門檻較低的行業。
商業清潔機器人本質上和其他商用場景下的服務機器人相同,其技術可以拆解成運動控制和行業功能實現。前者主要運用低速自動駕駛技術,由運動控制模塊支撐機器人的移動和避障;后者負責地面清潔功能的實現,包括監測清潔質量、軌跡規劃等。
億歐新制造在采訪中了解到,商業清潔機器人需要用到的傳感和定位技術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高精度地圖等。傳感器的采用與室內、室外的應用場景相關——激光雷達不太能檢測出黑色的物體,因此室外場景就很需要毫米波雷達的配合,這也是室內和室外機器人價格差距明顯的原因之一。
高仙機器人創始人程昊天曾在采訪中表示,無人駕駛技術和機器人移動技術是同一種技術,都在環境感知、路徑規劃、運動控制、SLAM四個象限之內,門檻并不低。
高進則告訴億歐新制造,高速自動駕駛的投融資已然轉冷,自動駕駛技術亟需證明其商業化能力,要靠穩定的現金流而不是融資去支撐公司的運營。而商業清潔機器人所用的低速自動駕駛則距離落地較近且有剛性需求的應用場景。
除了技術壁壘之外,商業清潔場景的行業特色則是該賽道的另一個壁壘。
高進認為,禧滌智能的股東是清潔行業的老兵,因此禧滌對清潔行業的痛點有更為精準的把握。自動駕駛公司想跨界,尋找行業需求和痛點就會成為阻力。
女媧機器人副總裁劉松亭在采訪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商用清潔機器人不是家用版本的簡單放大,因為兩個場景在邏輯上不同,因此家用掃地機器人的廠商很難跨界到商業場景。
根據億歐新制造的觀察,目前商業清潔機器人賽道的廠商的確具有“純粹性”,罕有跨界廠商。
不管是高仙機器人、智行者、女媧機器人還是禧滌智能,都沒有進入家用場景,也沒有家用掃地機器人頭部廠商“跨界”商用。生產自動化清潔設備的老牌廠商揚子雖然推出了家用掃地機器人,但是商用場景的產品線依然是大小不一的手推式和駕駛式清掃車。
低速無人駕駛技術和行業特性構成的兩道行業壁壘,的確讓目前有能力分到市場蛋糕的廠商數量極為有限。但是兩道行業壁壘的成色究竟如何,必須要市場需求釋放后才能檢驗,現在斷言行業進入的難易還為時尚早。
設計各異:場景需求理解側重不同
盡管商用清潔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已經趨于成熟,但是廠商對場景需求優先級的理解和排序卻有較大差距,產品的設計和清掃的邏輯因此呈現出很大不同。
作為機器人運動控制領域的佼佼者,高仙機器人非常倚重其掌握的自主定位導航技術,進入具體的場景則是“萬變不離其宗”。因此,高仙機器人在能夠運用該技術的場景上不斷延展產品線,如今已經覆蓋商用清潔、安防和樓宇配送等多個細分場景。
在商用清潔場景,高仙機器人充分踐行了其運動控制技術支撐下的“機海戰術”——機器人的型號由刷子的清洗寬度命名,從400mm、500mm,到750mm、910mm,基本涵蓋了從室內到室外的所有場景。據秦寶星介紹,高仙機器人還將進一步深挖物業的室內需求,推出更多產品。
女媧機器人則更強調清潔機器人對清掃任務的自動化完成,直接將室外和室內的掃地機器人命名為“大掃”和“小掃”。因此,其產品的刷子覆蓋面積盡可能大,效率上也要達到人機協作的水平。比如,室外清掃機器人“大掃”,可以達到每小時清掃7000平方米的效率,遠超過其他產品的理論數值。為了兼顧安全性,除了安裝傳感器外,機器人也配上了語音提示,可以及時提醒往來的行人。
禧滌智能對于室內清潔的需求理解則大不相同。他們瞄準物業場景的清掃,產品要符合商業物業的定位,美觀度和安全性優先級更高。因此,產品做得小巧美觀,所有的刷具都收納到底盤內,防止絆到人和物。
在談到產品特色時,高進強調了禧滌產品人機協作的定位。清潔機器人只負責日常的地面清潔,由于可以不間斷工作,清掃面積大和速度快就不是主攻方向,而難以清掃的墻角、墻邊也可以由人工快速完成;在夜間無人的場景則交給人機協作的模式,因為根據測試,三個清潔人員駕駛自動化清潔設備就能很快完成火車站大廳場景下的地面清潔,低速且昂貴的智能清潔機器人并無競爭優勢。
不同的形態設計并不是產品設計師的憑空臆想,而是他們在實際測試中遇到的場景需求有所不同,他們也為爭取到更多訂單不斷調整產品的形態。
高進告訴億歐新制造,商用清潔機器人在落地前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去適應不同的場景,落地前期廠商和客戶也要不斷地磨合、調試,如果盲目鋪開市場可能有較高的運維風險。等產品成熟、運行穩定后,量產和落地會比較輕松,國外客戶和國內客戶在售后和運維服務上不會有太大不同。
作為一款自主運動的智能產品,低速自動駕駛技術盡管已經較為成熟,但其穩定性依然需要時間的檢驗。產品對清潔功能的實現固然重要,但是在不同場景下的穩定運行更加考驗廠商們的技術實力和耐心。
租售兩宜:量產交付前夕的商業暢想
從產能上看,商用清潔機器人已經逐步進入到量產階段,頭部廠商的進度大致相似,預計整個行業將在2020年進入訂單交付的高峰期。
在量產道路上走得最遠的高仙機器人已經實現了50和75兩種尺寸機器人的量產,明年覆蓋更大和更小場景的111和40也將進入量產;女媧機器人的生產基地則在11月下旬落成,已經具備量產能力;禧滌智能已經談成代工合作方,年內就能解決量產問題。
除了量產進程具有相似性外,商業清潔機器人廠商的商業模式也大致相同。劉松亭表示,直銷和代理商渠道都是可供選擇的銷售方式,而共享租賃的模式也值得探索。
目前,海外渠道則依賴在廠商們在各種展會上結識的國外代理商。高進認為,商用清潔機器人的確定價較高,國外和國內的營收在早期會是“八二開”。但是,國外的客戶往往不愿自己持有重資產,通過向保潔公司銷售清潔機器人,由他們服務終端客戶會是流行的商業模式。
此外,出售解決方案作為一種較輕的商業模式,也有一定的市場。
高仙機器人的自主定位導航模塊和移動模組都有成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可以運用于送餐機器人、迎賓機器人等眾多細分場景。據秦寶星介紹,高仙機器人在每個產品線僅需要投入兩三個人,就能滿足不同客戶的定制化需求。
傳統的清掃機器也可以通過加裝智能模塊的方式實現自動化和無人化,清潔機器人廠商轉向上游賦能商也有生存空間。
不過,多家廠商表示,賦能的角色并不是廠商發展的長久之計。
秦寶星透露,高仙機器人整體營收增長的同時,出售模塊的業務的占比在逐步下滑,市場的增量在本體上。
劉松亭也回應億歐新制造,雖然出售解決方案也是可行的商業模式之一,但就整體市場規模而言,還是自己做本體更有前景。
高進則對整個市場的行情非常樂觀,他認為通過已有的低速自動駕駛技術進入其他服務機器人領域并不困難。商用清潔機器人潛在市場規模很大,在未來數年內實現翻番式的銷量增長難度不大,所以目前只需要專注于商業清潔這一個場景。
盡管采訪了多家廠商,一些疑問依然沒有得到解答。比如,為什么商用清潔機器人市場沒有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率先爆發?他們的人力成本早已高企,如果按成本計算很早就有替代需求;他們的自動駕駛技術誕生時間更早,技術水平也更成熟。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會是否會阻擊商用清潔機器人的落地?
億歐新制造認為,在大規模的訂單交付和落地應用之前,有關商用清潔機器人是“真藍海”還是“偽需求”的爭論就不會停止。至少在國內市場,人力操作的手推式和駕駛式清潔設備在價格上最具競爭力,其與商業清潔機器人的角力依然取決于清潔人員的薪資成本,從“減人”到“替人”的過渡期可能將持續數年。
2020年,商用清潔機器人市場的頭部廠商都將擁有量產能力,他們手中的訂單也將進入交付期,地面清潔員工被替代與否的疑問將在市場和客戶實際體驗中得到解答。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