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十一”和感恩節剁手的小伙伴們,是不是還在回味寶貝送到手上的那種爽爽的快樂?
其實,讓我們快速收到寶貝的,可不只是快遞小哥一人的功勞,忙碌在各大電商倉庫里的倉儲機器人們也是閃亮的幕后功臣。它們分揀貨物、運輸貨物、甚至打包,為電商、物流業、制造業等帶來了讓人驚訝的革新。
近年來,倉儲機器人在國內外都備受追捧。亞馬遜在 2012 年花 7.75 億美金收購的 Kiva 倉儲機器人是這個領域的先驅,迅速引來大量的追隨與競爭者。在與 Kiva 競爭的諸多玩家里,2014 年創立于加州圣何塞的 Fetch Robotics 表現格外亮眼。
經過 5 年的成長,Fetch Robotics 目前已和瑞士物流巨頭瑞仕格 (Swisslog) 的 Carrypick 機器人、美國老牌格林策巴赫 (Grenzebach) 的智能倉儲機器人,德國的庫卡 (kuka) 機器人共列倉儲機器人第一梯隊。
正因如此,2019 年7月底,Fetch Robotics 順利拿到了 460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總融資額達到了 9400 萬美元。軟銀則在 2015 年領投了其 2000 萬美金的 A 輪融資。
Fetch Robotics 的倉儲機器人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Fetch Robotics 未來將與國內倉儲機器人同臺競技?倉儲機器人行業的未來趨勢又將如何?
記者近日在圣何塞采訪了 Fetch Robotics 的 COO 卡爾·舒沃特(Carl showalter),帶您一探究竟。
只需 WiFi,3天讓整套機器人上崗
卡爾介紹到,Fetch Robotics 從 2016 年就開始研究云端智能倉儲機器人。“我們當時意識到,要讓機器人能夠自我導航和自動駕駛,能夠通過云端來溝通和交流,所有倉儲和其他內部物流環境的物料數據收集都應該通過云端進行”。
“如今我們能夠在 72 小時里為客戶安裝好一套自動化倉儲機器人,只需要提供 WiFi 即可。機器人在安裝后第一天就可以開始工作,所有指令都可以在云端發出。而過去,整個安裝過程需要花費 15 周乃至半年的時間”。
而且,一個機器人能夠同時做多件不同的事情。“我們的機器人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完全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做事,早上完成任務 A,充電一小時,晚上去完成任務 B 。這也跟其他機器人技術大不相同,只需 10 到 15 分鐘即可重置我們的機器人。其他機器人可能需要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進行更改,因為他們目前只能做一件事”。
除了依靠云端足夠便捷和靈活外,卡爾介紹,Fetch Robotics 的第二個優勢是整套出現,保障整個倉儲領域的全流程的自動化,而不是僅僅只做貨物搬運。
比如,在 Fetch 的倉儲機器人“大家庭”里,有一個機械臂的 Fetch 機器人可以利用機器視覺、圖像處理和導航等技術,按照訂單內容,把商品從貨架上拿下來,放入另一款載貨搬運機器人上。
載貨搬運機器人Freight 500 能夠搬運 500 公斤的有效載荷,Freight 1500 用于搬運托盤類的標準貨箱,尺寸更大,能夠搬運 1500 公斤的有效載荷。機器人的前端和后端都裝配了激光雷達傳感器,以及前置攝像頭。
成套出現的全流程倉儲機器人從成立之初就是 Fetch Robotics 的一大特色。2014 年 Fetch Robotics 成立時,很多倉儲機器人初創公司都是 Kiva 的追隨者,都從智能運貨小車做起。但 Fetch Robotics 一開始就想做一整套的倉儲機器人。
成立后的第二年,Fetch Robotics 就推出了兩款“套裝”機器人, “Fetch” 專注于從貨架上取出物品,“Freight” 專門負責貨物的運輸,這個組合在刷新人們對倉儲機器人認知的同時,也為 Fetch Robotics 拿到了 23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由軟銀領投。
在將一整套機器人搬上“云端”的 2 年多的時間里,卡爾直言,除了基于云端環境的系統研發和配置是一大挑戰外,另一個核心的挑戰是,如何設計整個機器人的動態工作流程。
“我們必須要設計機器人如何跟人類和其他物體一起安全的工作,這意味著我們的機器人需要具備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能力,需要能夠處理它們不曾預料的事情,能夠自我導航。”
卡爾自豪的表示,“亞馬遜的 Kiva 機器人只能跟機器人一起工作,當有大量物體的時候,機器人的效率很好,但不可避免的是,仍然有大量貨物的搬運和處理需要靠人工。即便在亞馬遜內部,這些機器人的效率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而我們的機器人卻能夠跟人類一起工作,這意味著它們更加安全和靈敏”,這可以算是Fetch Robotics 的第三個特色,也是最大的“賣點”。
目前目前 Fetch Robotics 已經簽約的客戶遍布全球 19 個不同的國家,總數量約 60 多家,大多數都是制造業企業、或專注于制造業物流分發的企業等。其主營業務約 70% 還是在北美,另外約 10% 在歐洲,約 10% 在亞洲。
與此對應的是,Fetch Robotics 的整個團隊人員數量從 2015 年的 18 人增加到了如今的 140 人,工程師團隊增長到了 80 人,銷售人員增長到了 20 人。
入華,與中國倉儲機器人競爭?
對接下來的發展計劃,卡爾表示,“我們目前非常擅長在美國設計和銷售機器人,現在我們需要改良和提升‘基礎設施’,以便更快更好的制造機器人,并能夠將產品更多銷售往歐洲和中國、日本,未來甚至嘗試在海外進行機器人制造。”
這是否意味著 Fetch Robotics 要和中國的倉儲機器人競爭?
對此,卡爾一方面謙虛的表示,“中國在倉儲機器人市場領域已經非常領先,我們有許多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這些競爭對手也都非常厲害”。另一方面,卡爾也頗為驕傲的提到,“可能跟 Fetch 相比的區別是,很多中國的初創倉儲機器人還需要有特定的運行軌道才行(是指從貨到人的 AGV 智能倉儲機器人,需要預定路徑),而Fetch的AMR智能機器人可以實時的根據地理位置來自我導航。”
確實,如卡爾所言,中國國內眾多倉儲機器人企業都是 Kiva 的追隨者。整個倉儲機器人行業從 2015 年左右開始發展。目前比較成熟的倉儲機器人也多是需要預定軌跡的 AGV 智能倉儲機器人,具有自主感知和移動能力的 AMR 機器人國內成功的案例還比較少。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約有 50 余家倉儲機器人公司,除了京東、阿里、蘇寧等電商巨頭外,Geek+(極智嘉)、快倉、海康機器人等新創科技企業也紛紛布局該領域,受到資本市場熱捧,迅速成為國內倉儲機器人第一梯隊成員,另有艾瑞思機器人、馬路創新、牧星智能為主的第二梯隊競爭者正在脫穎而出。
小探認為,Fetch Robotics 的優勢目前還是在研發上,其云驅動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對客戶還是有很大吸引力。面對中國國內已然非常激烈的競爭格局,Fetch Robotic 選擇非常謹慎的從研發優勢切入。
卡爾透露,目前 Fetch Robotics 在中國有一個研發中心,尤其關注具有手臂的移動取物機器人。“我們正在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機器人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做的更好。此外,我們也有客戶正在嘗試將 Fetch Robotics 機器人帶入中國。”
卡爾也特別提到,投資者在銷售渠道的構建等多方面給予了支持,尤其是軟銀作為最早的投資者,在亞洲市場的開拓方面給了公司許多幫助。
未來:倉庫會發生巨大變化,機器人間的交流是關鍵
2019 年在 Netflix 上熱議的《美國工廠》引發了人們對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又一次討論。對此,卡爾認為,作為機器人生產廠家,他們絲毫不擔心自己的產品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他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原來的工人成為機器人操作專家,不再做危險和辛苦的工作,而是擁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Fetch Robotics 設計機器人的方式是,我們能夠讓沒有技術背景,或者只有很少的技術背景的人也都能夠輕松和安全的使用機器人。能夠讓機器的效率和人的智能更好的結合起來。我們從一開始設計的,就不是要取代人的機器,而是如何能夠更快,更好的培訓那些倉儲領域的工人們,讓他們變成機器人操控專家。現在,我們每次到一個新的工廠安裝機器人的時候,我們只需要給當地工人3天的培訓,之后,我們就會繼續送去大量機器人,這些工廠根本不需要專門的工程師們來操縱機器人。”
對于倉儲機器人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卡爾認為,首先,未來的倉庫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倉庫被設計出來。這種倉庫更適合機器人與人類的共同協作,需要的工人會比現在的倉庫少。更重要的是,這種未來的倉庫會有巨大的靈活性和變化性,可以根據市場的動態變化而變身出不同的功能。畢竟,如果你只設計一個模板的倉庫,在未來經濟形式瞬息萬變的情況下,這個倉庫就很容易空置。
要適應這種倉庫,未來的倉儲機器人也必須要更智能。當環境變化時,機器人要能夠第一時間識別。此外,也是最重要的是,機器人彼此之間能夠相互交談,能夠共享信息和知識,以便更好地學習和學習。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