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委副書記朱健在12月份的Apollo生態大會上致辭時曾表示,長沙擁有歷史名城、山水洲城、樞紐之城、科教之城、宜居之城五張城市名片。
實際上,如果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長沙還能再拿出幾張名片來,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名片,目前已有初步輪廓的“自動駕駛第一城”產業名片,以及正在努力打造的“機器人湘軍”名片。
特別是在各地都在爭奪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機遇的機會窗口中,通過AI與傳統場景的結合,以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成為除了自動駕駛之外,長沙另外一個發力的重點。
長沙雨花有一條機器人路
沿著萬家麗路一直向南,就到了長沙雨花經濟開發區,這里也是由湖南省政府授牌的湖南唯一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授牌是政府層面對長沙雨花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肯定,可是在授牌之外,長沙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到什么程度?所謂的“產業集聚區”到底集聚了哪些頭部企業?整個產業又有哪些可以拿出來說事的成績呢?
雨花經開區內的那條機器人路或可作答。
這條路既是長沙機器人產業集群在物理空間的串聯通道,也是長沙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拔節成長的歷史見證。
馳眾機器人位于長沙雨花經開區機器人路的中段,從企業創立到進入中國產線AGV企業競爭力排名第五,只用了7年時間,此時距離馳眾機器人入駐長沙雨花也只過去了3年。
根據馳眾機器人官網顯示,該公司主導AGV產品不光在汽車制造、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智慧農業等領域廣泛應用,還響應“一帶一路”政策,目前已出口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并在海外建立了完整的銷售及售后服務網絡。
距離馳眾機器人大約500米,沿著機器人路向南,大族激光和長泰機器人相隔不遠。
前者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激光加工設備制造商。大族激光智能制造基地項目作為雨花經開區2018年引進的長沙市人工智能傳感器及機器人產業鏈的重要延鏈、補鏈、強鏈項目,不但將成為大族除深圳總部以外全國唯一集研發、生產和服務于一體的產業基地,還能形成激光切割、焊接等各類激光智能設備年產4000臺套的生產能力,年產值接近100億元。
后者是長沙本土培育出的機器人頭部企業,其主導的產品除了覆蓋到汽車制造、航空船舶、工程機械、輕工食品、新能源及民爆等多個行業外,長泰還在“科技支撐計劃”、“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等項目中充當起國家重大裝備開發、科技攻關的戰略任務。
長泰在行業中是如何一步一步樹立起當前地位的?
長泰機器人公司一樓接待大廳內的那面“專利墻”或可說明一定的問題,近300項與機器人相關的專利滿滿當當的貼滿了一塊2米×5米的墻面,正如長泰機器人總經理高狄與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交流時所言,“在機器人這個高速迭代的創新型行業,專利數量的多少,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
長泰在2017年時,登上了由科技部發布的國內智能制造企業發明專利創新榜的第二位,此后的3年時間,每年都在行業排名前三。長泰機器人的“履歷”中還有,憑借“CTR鑄鐵件機器人自動精整系統”,成為唯一獲得國際機器人行業最高榮譽“IERA Award發明與創業獎”銀獎的中國企業;擁有各類應用場景超110個,位居全行業第一,也是機器人行業實施首臺套項目最多的企業;基于物聯網的民爆裝備智能生產線,填補國內市場空白,成為全國行業內首家擁有該生產線的機器人公司……
在上述企業的帶動下,長沙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顯示出非常強悍的實力,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也有頭部企業在積極開拓。
可孚醫療從銷售起家,如今發展成為一家集醫療器械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集團性企業。順應著發展的需求,可孚除了將大量AI技術應用于傳統醫療器械產品之外,還通過合作和自研在護理機器人方面進行突破。
長沙雨花的機器人產業呈現出路徑不同的兩條分支。
一條是以大族激光、長泰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動態保有產業鏈企業228家,同時還集聚了11家央企和70多家設計和檢驗檢測企業,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產業生態圈;一條是以可孚、自興等企業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產業,雖然目前還未表現出非常大的產業價值,但這些企業正在提前占位未來高點,從可孚投資30億元建設人工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及智能裝備產業基地項目的這一舉動,足以窺視企業層面加注服務機器人產業的決心有多大。
與機器人結緣,一段回轉曲折的故事
在很多老長沙人的認知中,早年高橋大市場的繁榮成就了長沙雨花的產業標簽,如今,長沙雨花又與機器人結緣,其中經歷的曲折回環或許只有身處其中的見證人才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可以說是天時地利的機緣下,我們才確定了電動汽車和機器人這兩個關聯度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特色產業。”雨花經濟開發區負責人向智能相對論介紹到,所謂天時,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政策天平開始傾向綠色產業,大力扶持電動汽車產業;地利則是在長沙工程機械這個優勢產業的帶動下,工業機器人作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產業鏈條,長沙本身也具備不錯的產業基礎。
可是,在雨花經開區轉型升級之前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正是整個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個典型縮影: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白熱化的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產蔓延中國制造業,因而轉型的過程異常痛苦。
“為了實現轉型,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選擇了沉寂,放棄了不少粗放型企業,甚至寧愿沒有項目入駐也在所不惜。”雨花區經開區負責人介紹到,雨花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大致經過了“三道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來者不拒,大小通吃
這一階段是2009年之前,當時雨花經開區想方設法引進了一批企業,涉及的產業包括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環保等,“那個時候只要有企業有意愿,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實力強弱,我們都一路綠燈放行。”
長沙雨花后來復盤,當時的失誤在于只求數量和規模,而忽視了質量與特色,造成園區的產業特色“泯然眾人”,沒有可以提煉的特色和突出的標簽,并且缺乏可以和發達國家競爭的基礎自動化和智能技術,這就導致一些自動化程度很高的企業里只有機械部分是自己所有的尷尬局面。
企業競爭力不強,園區后續發展乏力,這些都成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時遇到阻礙所埋下的伏筆。
第二階段:圍繞比亞迪形成產業生態
2009年,雨花經開區產業轉型迎來了轉折點。
經過異常艱辛的努力,引入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頭部企業比亞迪。
當時的效率有多高?雨花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舉了一個例子,比亞迪一期3000畝用地在簽約以后,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拆遷、征地、辦卷、報批工作,當時不僅創造了“長沙速度”,如此效率即便放眼全國,能夠做到的園區也屈指可數。
圍繞著比亞迪,長沙雨花通過先做主體、再做配套,不斷拉產業鏈條,堅持走由內而外的產業培育之路,倒逼自己走高端智能制造之路。
就像“大力出奇跡”一般,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帶動下,園區不但培育了中南地區最大的汽車模具生產企業——湖南曉光汽車模具有限公司,還為后面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 ? ? ?第三階段:“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兩條腿走路
2013年,長沙雨花率先在湖南省提出將智能機器人產業作為園區主導產業,通過以應用為先導,以市場換產業培育壯大產業,同時堅持走做特色、做研發、做生態的發展之路。
政策打通之后,在頭部企業的帶動下,長沙雨花的機器人產業如同滾雪球一般,規模不斷擴大,如今產業綜合實力在湖南省獨樹一幟,在整個中部地區也是排名靠前。
比起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長沙的機器人產業規模確實有不小的差距,但長沙機器人頭部企業的競爭力在行業中還是有統一的認識,因而在中部地區,長沙可以對湖北、四川、江西等周邊省份進行連接和輻射,成為全國機器人產業生態的重要組成力量。
至此,長沙雨花也就形成了“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兩條腿走路的產業發展路線。
一條并不平坦的“機器人湘軍”打造之路,長沙雨花如何破局?
平心而論,長沙提出發展機器人產業時,已經過了行業發展的最佳機會窗口,像上海浦東、廣東順德等地的機器人產業已過百億產值,深圳的產業產值更是超過千億。在此背景下,國內外知名的智能制造企業多數已在上述區域完成了布局。
在此背景下,長沙雨花將機器人產業作為園區核心產業培育時,其招商難度可想而知。
另外一個維度。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目前中國機器人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其中工業機器人連續七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服務機器人需求潛力巨大;特種機器人應用場景顯著擴展。
IDC全球機器人研究也發布了一項《中國機器人市場預測,2018-2022》(China Robotics Market Forecast,20182022)的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機器人市場預計將在一個較高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達到26.9%,產值達到805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38.3%。
同時隨著AI技術逐漸進入成熟期,開始在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中落地,也給機器人的發展在供給側提供了拐點。
特殊的時代背景給了長沙的機器人產業出了一道思考題,如同雨花經開區的轉型一樣,如何在特殊的機會窗口中完成破局,實現產業向上的一次大步跨越?
破局點之一:存量替換與尋找增量,保持競爭力的兩個命門
從上述數據來看,工業機器人是藍海,可從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行業來看,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是大量集中在汽車制造、3C和金屬加工這幾個行業,是一個競爭高度集中的紅海。
行業超高的復合增長率可以給我們信心,紅海的突破也并非完全無招。
互聯網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用“消費升級”的方式在存量市場找增量,用應用場景的突破開拓全新的增量空間。
怎么去做?
在存量市場,即成熟領域,我們要探索機器人在新的生產工序上的應用。
必須承認,現在的工業機器人只解決了很小一部分工廠的自動化問題,其中的原因是目前工業機器人能夠完成的任務主要集中在焊接、噴涂、切割、機床上下料等方面,大多是非接觸或弱物理交互的生產工序,因而當有新的應用技術來解決存量行業中沒有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整個機器人行業會被重新激活。
對于增量市場,則需將應用打入從未使用或者很少使用機器人的行業,主要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看似“搬磚”這類“低端”行業。像馳眾機器人剛開始時所有的客戶都是汽車行業,每年產值不到2000萬,如今汽車客戶占比只到30%,但今年產值卻能做到接近1億。
簡而言之,對于機器人企業來說,要想在未來競爭占據主動,就要做到高端更高端,分食國外品牌在傳統領域的份額;甘于俯下身段做“低端”,所有的增量市場都在“低端”行業。
破局點之二:邊際成本與簡單易用,全場景普及的兩條軍規
向“低端”行業尋找增量,道理誰都懂,但付諸行動的,或者市場開拓成功卻鮮有正面案例,其中的原因就在過高的邊際成本和使用門檻。
“低端”行業不愿用機器人替代人,除了在技術層面,機器人的功能無法滿足需求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太貴了”,企業用機器人替換的最大動力是對商業利益的追逐,如果使用機器人的邊際成本過高,機器人的價值自然無法體現。
此外,機器人要想獲得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必須降低機器人的使用門檻,降低機器人操作和部署的難度。就目前來看,工業機器人的系統架構還是過于繁雜,當生產流程或者工序出現變動時,還得重新寫一堆代碼,對于機器人的全場景普及來說,這些都是障礙。
如果用用戶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要求機器人要做到“開箱即用”,畢竟最簡單的才是最流行的。
破局點之三:自動化不是高端制造,產研用的聯動鏈路必須打通
在政府引導層面,對于高端制造的理解也需要進一步加深,不能簡單的把自動化就等同于高端制造,也不能單純依賴買買買和企業(技術)引進來推動高端制造,政府更應該引導鼓勵技術創新來謀求長遠發展。企業則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好的、適合自己的技術,而不是貴的技術。
對此,日本工業生態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路。
日本存在大量規模不大,但存續了很久的產業支持性中小企業,這些公司在產業生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分工位置,它們的領域可能很窄,只專注某一種零部件,但卻做到極致,不僅能“小而不死”,甚至成為“隱形冠軍”。整個產業生態呈現出層次豐富、配套完整的特征,同時也為產業生態系統性的累筑起一道非常高的城墻。
長沙雨花在這方面的實踐是,通過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簡政放權,盡可能幫助企業減少成本,給企業寬松的發展空間。針對產業生態中研、產、用聯動效應不強的特點,通過互通信息、特色應用推廣等形式在企業間牽線搭橋,將產業生態內的聯動鏈路打通。
產業生態有活力了,生態內的長尾兼顧,企業發展的動力更足。
根據雨花區2019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長沙雨花的智能工業型機器人及傳感器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首次超過百億,達到10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7%。雨花區區長劉素月表示,“2020年,我們將繼續強化智能制造的引領力量,從‘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精’的方向切入,向價值鏈、創新鏈、供應鏈高端發力,打造出更多的示范應用場景來推動產業發展。”
在打造“機器人湘軍”的路上,長沙雨花努力前行。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