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流行開來后,機器人公司很快想到將機器人應用于抗擊疫情。好處顯而易見,它們沒有感染疫病風險,消毒后,可以重新派上用場并且不知疲倦,可以一刻不停地檢測體溫,巡回消毒。騰訊新聞《潛望》了解到,優必選的一個機器人一天24小時可替代4個警力查測體溫。
據獵戶星空首席戰略官王兵分析,疫情催生了非接觸式服務,這將使得機器人大有用場,而不再僅僅局限于以往的對人工成本的替代。
從簡單地替代人工,到完成非接觸式服務,機器人公司在疫情中找到了新風口,整個行業資源迅速向醫用機器人傾斜。機器人行業中一家叫達闥科技的公司,甚至將12臺機器人武裝起來,通過于云端聯網,以一個小分隊形式,集結于武昌方艙醫院,完成一系列任務。
機器人行業發展被疫情加速。
優必選:機器人測溫、消毒替代人
2月5日過年期間,優必選科技接到了來自疫情最前線深圳新冠肺炎唯一定點收治醫院——第三人民醫院的需求,希望公司能提供具有疫情防控功能的機器人到醫院使用,以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優必選科技立即成立了疫情應急技術攻關小組,20多個部門協作,150多名員工在20天時間里,進行了防疫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并在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部署。
優必選科技發現,機器人當前至少在三個場景有需求。第一,抗疫一線,如醫院;第二,大型公司或產業園區復工復產后的安全防護;第三,智慧城市綜合治理和防控。
2月12日,項目總負責人優必選科技副總裁兼CEO顧問王勇帶隊,領著包括產品和技術在內的項目人員一起去深圳第三人民醫院踩點,對不同崗位的醫護人員進行了調研,勘查現場情況,了解到醫護人員最緊迫的需求是遠程無接觸式測溫。
深圳第三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每天安排6班工作,4小時一班,每班需要2-3個護士,很多醫護人員要去救治病人,沒有足夠多的人員在一線接待大量的疑似病例。
“一線抗疫的焦點是測溫,而測溫對我們來講是非常大的挑戰。”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CBO)譚旻告訴騰訊新聞《潛望》。首先,機器人測溫,需要采購紅外測溫器件,當時這個物資已經是政府管控。其次,在技術上,機器人以前的測溫是工業標準,溫差在6-7度都可以接受,現在進入醫療級別,國家標準要求溫差上下誤差不能大于0.3度。
當時,進入園區和公司辦公都需要向政府和園區物業打報告,“包括員工復工、工廠復產和器件采購,這里面有很多來來回回、復雜的流程,困難重重。”譚旻說。
克服這些困難后,優必選科技在原有機器人的基礎上增加了測溫、殺毒消菌和疫情宣導的功能,推出了室內測溫巡檢機器人AIMBOT(智巡士)、室外智能防疫機器人ATRIS(安巡士)和醫療咨詢機器人Cruzr(克魯澤)三款機器人。其中有兩款可以測溫的機器人投入到醫院,都是無接觸式測溫。第一款是室外智能防疫機器人ATRIS(安巡士),在醫院門診部測溫,形成第一道防線。第二款是室內測溫巡檢機器人AIMBOT(智巡士),在發熱門診測溫,形成第二道防線。
深圳是一個主要由外來人口組成的大城市,復工壓力非常大。在2月7日,深圳市公安局寶安分局聯合優必選科技打造的全國首個5G機器人義警“黃田田”,以及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聯合優必選科技自主研發的警用巡視機器人“建國”,兩款機器人就投入到高速公路入口等重點地區執行防疫任務。
在深圳鶴洲檢查站,“黃田田”擔當高速檢查站義警,配合深圳警方全天24小時提醒過往司機提前掃碼登記,同時進行疫情廣播宣傳,減輕警力壓力。深圳高速公路人流量、車次多,優必選科技給黃田田機器人配置了5G信號,按照6個小時一班警力部署,一天24小時,這個機器人可以幫警方節省4個警力,同時減少人員近距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
優必選“黃田田”擔當高速檢查站義警
警用巡視機器人“建國”與深圳公安共同在高速公路重點地區執行巡邏任務,降低交叉感染。同時進行人車識別、置前提示疏導、與指揮中心快速聯動。
“這些場景我們認為不是一個短暫需求。”譚旻說,“目前需求遠遠大于供應,需求完全滿足不過來,現在都談不上競爭。”僅僅北上廣深三甲醫院就已經有幾百家,短時間內都難以滿足這些醫院的需求。鑒于此,優必選科技也調整了業務重心,迅速鋪上更多資源支持抗疫,“這是我們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獵戶星空:非接觸式服務成剛需
同樣在春節期間,獵戶星空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啟動了機器人抗疫。在武漢封城那幾天,獵戶星空組織幾十人開始研究。
此前,獵戶星空一直進行多種形態的機器人業務摸索。獵戶星空首席戰略官王兵介紹,截止去年,獵戶星空在全國鋪了大概8000臺服務型機器人,應用于多個場景。針對此次疫情,為了幫助醫護人員,首先做了一個智能疫情防控協作機器人。從原先服務于五星級賓館的的服務機器人豹小秘升級而來。
這個機器人在醫院可以做遠程問診,病人在一個隔離病房,機器人被派過去,醫生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操作機器人跟病人交互,觀察其狀況。
后來,王兵和同事們在這個機器人上面加了一個紅外測溫功能,可以對病人進行測溫。進而,這個功能拓展到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場景下,比如醫院前臺、地鐵站和火車站等地方,進行高溫人群的篩查。
另外,在一款遞送型機器人豹小遞基礎上升級,制造出可用于隔離區的智能疫情防控遞送機器人,可以給隔離病人送去餐食、藥物和收集檢驗樣品。這是一個容積比較大的機器人,有超過1.5升的承載空間,可以運載30公斤貨物。
除了減少醫護人員感染,降低他們工作量,獵戶星空想讓機器人變得更智能,在機器人身上裝了3D結構光深度相機。這個深度相機可以判斷人的位置、距離,識別人臉。有了這些,再加上導航、語言交互能力,“它可以主動找人。”王兵說。
為了提升復雜環境語音識別能力,獵戶星空的機器人安裝了麥克風陣列,可以在噪音很大的環境中拾音消噪,人可以隔著幾米跟它交流。
王兵判斷,疫情推動了非接觸式服務,今后會是一個很大剛需。以后,機器人在公共場合提供各種各樣服務,盡可能做非接觸式服務——減少人員使用和近距離接觸。“這會帶來一個很大市場。”另外,機器人已經不是簡單降低成本,替代人工,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救命工具。
到這個程度上,意味著機器人行業找到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不過,成本過高本身也是一個實實在在問題。有媒體報道,清華大學有一個團隊做了一個疫情期間機器人,制造成本需要7000多美元一臺。該團隊人員表示,這么高的價格短期內難以普及。
前期,很多醫院的智能疫情防控機器人,由獵戶星空捐贈。
另外,機器人本身還有很多技術有待攻克。比如當前機器人的機械臂不夠靈活。“它不是柔性的,把這種機械臂放在病房照顧老人、病人,安全性很難保障。”在機器人手指控制上,細部活動還很難達到相應的精準度。
這些需要機器人技術進一步提升才能做到。
達闥科技:云端機器人組成特種部隊
大年三十上午,達闥科技公司在電話會議上進行內部討論,疫情中人和人之間交叉感染、醫院里缺口罩、防護服。機器人公司可以為此做些什么?這個討論一開始只有五六個人,早晨9點開始,到中午結束,電話會議里將已有40多人。
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來自中國移動,他想用通訊網絡的方法做機器人。“中國移動網絡上跑的是智能手機,達闥科技的網絡上跑的是機器人。”達闥科技副總裁葛頎向騰訊新聞《潛望》介紹說,傳統機器人是一個本體智能機器人,機器人功能在購買機器人的時刻已經決定了。達闥科技想打破硬件和軟件耦合的封閉系統,做云端智能架構機器人——機器人OS放在云端。
首批抗擊疫情點,達闥科技選擇了武漢市。其中挑戰很多,僅僅物流,非疫情期間,正常發貨2000元,疫情期間上漲到15000元,還找不到愿意承運的公司。
在清潔、巡邏和服務功能機器人基礎上,達闊科技增加應對疫情所需要的功能。比如,在清潔機器人基礎上增加功能,變成消毒機器人。在上海兒童醫院,有一個2000平米大廳,達闥的一臺消毒機器人可全部負責清潔消毒任務。在北京地壇醫院,一樓大廳清潔、消毒也是由達闥一臺機器人獨立完成的。
其作用很明顯。比如,醫院內工作人員一天需要換3套防護服,一臺清潔機器人可以代替三個人工,算下來,一天可以節約9防護服。
達闥機器人在武漢方艙醫院
另外,達闥科技的測溫機器人、送藥機器人相繼開發出來。送藥機器人工作之前,需要實地把醫院某一層每個病房跑一圈,記到地圖里面。下一次,接到給205病房送藥任務,機器人會按照事先跑過的地圖自己行駛到205房間門口。然后機器人通過語音通知開門取藥。
有些藥直接放在機器人頭頂的托盤上,有些放置于一個柜子里,需要按擊打開門,取出藥;或者自己彈開。
達闥科技最全套的一項機器人實踐是在武昌方艙醫院,投放了12臺機器人,有人形機器人、安防機器人、測溫機器人、消毒機器人等,還有智能床墊,還有智能手環,由后面一個機器人智能方艙管控平臺控制,全方位提供服務。
在葛頎看來,云端智能好處最重要有兩點:第一,機器人成本會控制得比較合理,每個機器人大腦放在一個云上面,物理成本降低。第二,當A機器人學會了新功能,掌握了新數據,云端大腦不斷自我學習后,可以快速傳播到網絡里面所有同類型機器人。5G的到來將使這種網絡協同更迅速。
短期內,機器人公司想要獲得很多商業上的投資回報不太可能。國內還處在早期市場培育階段,首批機器人在一線抗疫,很多是公司履行社會責任。
國外疫情正流行,機器人也短期內也難以賣到國外。各個國家對機器人所屬的機電產品有認證,“這個認證過程據我了解,很冗長,好幾個月甚至是更長時間。
雖然這次中國抗疫一些經驗,特別是機器人在混合區和污染區承擔非醫療性服務實踐和舉措得到了國際媒體關注。具體來說,還得看國外醫院是否提出需求。
最后,機器人能力不斷提升還需要長時間的過程。這些需要保持耐心。葛頎說,以汽車自動駕駛為例,大家說到自動駕駛,指望今天是人駕駛,明天車就自動駕駛來了就可以自己開始車庫,不需要人干預。“我覺得這是非常不成熟的消費觀。”
機器人也一樣。未來,它一定能幫人解決很多問題。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