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的一家報紙問讀者:“你能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嗎?”
他們在說的是中國新近上崗的新聞廣播員——一個能播報當日新聞、每天工作24小時的人工智能(AI)機器人,與來自新華社的真人新聞主播邱浩。
世界各地的報紙和數字平臺都驚嘆于這個不可思議的相似——一個具有人類面部表情和舉止的機器人實際上有著一份新聞主播的“工作”。
然后是以真人新聞主播張昭為原型的英文新聞播報機器人。
新聞播報機器人 (左)和它的模板、真人新聞主播邱浩
大多數西方人一開始都認定他是人類,直到這個機器人說:“大家好,我是一名英文AI合成主播。這是我在新華社上班的第一天。”震驚!人們十分驚訝!他外表看起來跟人類無異,然而西裝領帶后卻滿藏著電子學和編程技術。
這兩位AI合成新聞主播是由新華社和北京的瀏覽器搜索引擎公司搜狗合力打造的。
雖然機器人新聞主播是世界首創,但這并不是AI第一次被用來生成新聞報道。事實上,《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等機構已經利用人工智能來生成新聞報道達幾十年之久了。
然而這不再是一個關乎技術及其能力的問題了。問題關乎我們的未來,關乎我們的職業和工作,關乎我們的生計和家庭。
機器人會接管人類的工作嗎?如果會的話,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這會是我們工作的終結,還是自由新時代的到來?機器人能夠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并不是一個新想法了。自輪子發明以來,技術就取代了工人。然而,通常情況下技術取代的都是一些更為平凡、重復和可預測的工作任務——典型的藍領工作,如食品加工或食品包裝。例如,我們不會感到吃驚的是,樂高在丹麥的工廠是一個迷你機器人城市,機器人和機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每秒1140塊的速度制作塑料樂高塊。這一年就是360億塊。
這類工作對于機器人來說似乎是很典型的,但是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機器人不再只是用于重復性工作了。
白領機器人
根據創新工場(Sinovation Ventures)的AI專家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所說,由于AI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約有一半的工作崗位將在未來十年內消失。
不只是李開復有這樣的預測,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7年的一份報告同樣預計,目前人類的工作活動中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實現自動化,最早會在2035年前。
李開復警告說,白領工作的從事人員將比藍領工作的“摔”得更早更慘,因為“白領工作是純粹的定量分析過程,更容易接手。而一些藍領工作則需要手眼協調,這方面機器做得還不夠好。”
李開復暗示道,白領類工作,如記者、商人、電話營銷、電話銷售、銀行柜員、客戶服務、分析師、放射科醫生等都會很容易地被取代,而“高端、更復雜的工作終將在未來的15-20年間被取代”。
牛津大學五年前發布了一篇關于工作數字化和未來工作的報告,至今廣為引用。該報告概述了這樣一種觀點:具有較高的社交能力和創造性智慧的工作比其他工作更安全。報告概述了12種在將來有99%的可能性會被自動化的工作:數據錄入員、圖書館技術員、開賬戶職員、攝影加工工人和加工機器操作員、報稅員、貨運代理、手表修理工、保險業務員、數學技術員、裁縫師、調查員和電話推銷員。
而八種被機器人接管的可能性最小的職業(可能性為0.35%或更低)是休閑治療師、機械師、安裝工和維修工的一線主管、應急管理主管、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社會工作者、聽覺病矯治專家、職業理療師、矯正器修配者和修復學家、醫療社會工作者。
現在,令一項工作難以被機器人“接管”的三個主要因素是:難以預測的外界環境、需要有意義的人際關系以及現場決策(特別是涉及智慧和道德的決策)。
技術的發展如此之快,以至于已經有機器人在做我們曾經認為專屬于人類的事情。如下面這些職業:
藝術家
國立***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NTU-iCeiRA)創造了一位機器人藝術家,其天資可以與法國印象派畫家媲美。
***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開發的一款能自主繪畫的機器人手臂
小說家
2016年,一個機器人寫了一本小說,標題恰如其分:《當有一天電腦寫起了小說》。評委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這本書是機器人寫的,且因為它制作精良,還通過了日本“星新一文學獎”(Hoshi Shinichi Literary Award)的初審。
音樂作曲家
艾娃科技公司(Aiva Technologies,人工智能虛擬藝術家)已經成為第一個正式獲得作曲家身份的AI。艾娃注冊在法國和盧森堡作者權利協會(SACEM),它甚至還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創世紀(Genesis)》。艾娃還能創作各種各樣的世界音樂,并譜寫了一整張中文音樂專輯,名為《艾媧》。
牙醫
2017年,在中國,一位機器人牙醫在沒有任何人力幫助的情況下,成功自主地對一位病人進行了治療。機器人在正畸和根管手術中變得越來越普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期批準了一種名為Yomi的機器人系統,用于協助牙醫進行牙科植入手術。
治療師
精心設計的“社交機器人”正幫助孤獨癥兒童學習恰當的社交策略和社交暗示。澳大利亞南部的一所殘疾人學校正在使用機器人來幫助孩子學習科學、瑜伽、計算機,甚至一些幫助提升他們社交技能和情感健康的課程。
美國軍方正在使用由美國南加州大學創新技術研究所設計的一款名為SimSensei的程序。電腦“治療師”艾莉(Ellie)會傾聽、提出問題并幫助服役人員袒露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和抑郁。研究表明,與人類治療師相比,許多人更喜歡和艾莉交談,因為她總是能不加評判地傾聽。
虛擬心理治療師艾莉與患者進行交流,從詢問基本情況逐漸過渡到更加私密的問題。艾莉能讓患者降低對自我隱私暴露的恐懼,從而獲得更好的患者數據(圖片來源:USC ICT)
財務顧問
AI驅動的“機器人投資顧問”服務已經開始取代人類的財務顧問了。機器人投資顧問在沒有或少有人工參與的情況下,基于數學規則或算法,為人們提供數字財務建議,從而幫助人們做出投資決策。
數字巨頭Betterment名下管理的資產達135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獨立機器人投資顧問公司。
教師
當代歷史學家兼英國白金漢大學(University of Buckingham)副校長安東尼·塞登爵士(Sir Anthony Seddon)警告說,機器人將在未來十年內取代教室里的教師。塞登爵士認為,機器人革命將包括個性化的一對一教學,其風格會適合每個孩子的個人需求。計算機將通過編程來解讀每個學生的大腦和面部表情,這樣它就能針對每一個學生采用最適合的溝通和學習方式。這將徹底改變學習模式,但同時也會讓老師變得多余。
在韓國和日本,人們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來教授學生英語;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所學校有一個“教學”機器人幫助孩子掌握語言和理解技能。
中層管理者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正在開發算法以實現管理決策的自動化。這就意味著日常決策和管理將通過AI而非人類進行。即使是雇傭和解雇某人,也將由AI做決定。該創始人也是億萬富翁的雷·達里奧(Ray Dalio)說:“不管你喜不喜歡,徹底的透明度和通過算法做決策都正迅速向你撲來,并且將改變你的生活。”
快遞員和司機
一份報告預測,包括無人機在內的自動駕駛車輛將來至少可以運送80%的所有已購商品。我們已經看到了用機器人運送郵件和包裹的快遞趨勢。亞馬遜的Prime Air計劃使用無人機在30分鐘內遞送重約4.5斤以內的小包裹。德國和挪威都開始與郵政機器人合作,這樣他們的郵件就可以迅速地被自動化處理并遞送。
我們知道,自動駕駛汽車已經不可避免。事實上,很多人預測,駕駛本身都會被取締并成為過去。
盡管其中一些白領工作需要某種人力投入,但機器人完成所有的工作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AI的影響
所以,如果機器人開始做所有那些我們曾認為只有人類可以做的事情后,人類又會做什么呢?
簡柏特公司(Genpact)的一項新研究表示,目前在AI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的公司中有高達79%的高管認為,他們的員工將在2020年前和機器人舒適地共事。2020年很快就會到了。但是,期望人們能與AI舒適地共事是一回事,這么做的影響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些人認為我們可以從平凡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了,可以花更多時間去做我們喜歡的事情,讓機器人來完成我們不喜歡的任務。正如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一樣,工人從一周工作60個小時縮減到40個小時。但是世界銀行2016年的一份報告稱,自動化可能威脅到中國目前勞動力市場多達77%的就業崗位。這就會造成很多工人下崗。
或者會發生相反的情況?機器人的增加會不會讓人們更具競爭力且更有壓力?不顧一切地去競爭。
新的復興即將來臨
硅谷創新者和企業家凱文·蘇來斯(Kevin Surace)說,一場新的復興即將到來,而且這可能意味著人類工作的終結。他提醒我們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經在改善我們的生活,且會繼續下去。
“我們利用機器人來幫助我們駕駛飛機、避免車禍、診斷疾病、尋找浪漫伴侶等。我們中很少有人愿意同19世紀80年代,甚至20世紀80年代的人交換身份,這主要是由于機器人和自動化的興起,我們在干涉這一進程之前應三思而后行。
蘇來斯的言論激發了新的思考,并提出“機器人的崛起”能幫助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復興時代。正如14世紀到17世紀的文藝復興,引發了文化、智力、政治、科學和藝術表達的創造性爆發。從這里,人類取得了真正的進步,并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他相信這一時刻會再次到來,盡管不同,但同樣具有變革意義。
“我們從未在文明史上看到過這種程度的‘替代能力’。甚至是醫生、律師和編碼員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替代。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消失了,我們將如何養活自己?我的公司如何準備在這個新的世界開展業務?我們的員工又該怎么辦?他們會因自動化而失去高薪工作。如果每個人都失業了,誰還會來買我們的產品或服務?基本收入又如何呢?現在是討論這些變化的時候了,因為現在即是未來。”
他說:“每個人當下都需要學習、做好準備并行動。”
宣告緊急狀況
達里奧說,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在提高生產力,但同時也在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到了“國家應該宣布緊急狀態”的程度了。
“我的觀點是,算法/自動化決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提高了生產力,但同時也減少了就業機會,導致巨大的財富和就業差距以及民粹主義,并造成國家緊急狀態。”他說,“資本主義對大多數美國人不起作用了,且它正處于危險之中。”
事實上,財富分配并不平等,且差距只會不斷擴大。樂施會(Oxfam)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是“歷史上億萬富翁增幅最大的一年,每兩天就新增一個。”此外,億萬富翁變得越來越富裕,“他們的財富總額在一年內增長了7620億美元。這一數字足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終結7次赤貧。去年創造的所有財富中有82%到了那些占人口1%、最有錢的人的手中,而占人口50%、處于底層的人的財富根本沒有增加。”
有了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億萬富翁會購買所有機器人智能設備,從而讓大多數人失業嗎?富人只會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嗎?
全球解決方案和經濟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其他很多商業夢想家認為有一個解決方案可行:引入全民基本收入(UBI)。
這是一個財富分配系統,每個人,不管是否受雇,無論技術水平,都應該定期獲得一份基本收入,可以任供其花費。因此,無論是保潔員、水管工還是醫生,他們都可以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地獲得一份基本收入。他們仍可以從事他們的本職工作,但不會依賴他們的工作來滿足他們的最低生活水平。
馬斯克認為,“人們就會有時間來做其他一些更復雜、更有趣的事情了”,而且“肯定會有更多的閑暇時間。”
那么,UBI是否可以創造出蘇來斯所描述的新現代復興呢?
這并非UBI首次被推出。它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很多國家都在進行實驗來考察它的潛力。目前芬蘭、加拿大、美國、肯尼亞、烏干達和荷蘭都在對此進行研究和實驗。
一些人認為,UBI的引入會讓人們更加懶惰,并且購買煙酒等“誘惑商品”或參與賭博。然而,世界銀行2014年的一份研究證明事實并非如此。對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調查數據顯示,人們實際上在錢的使用上很明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確信如此。李開復認為,“樂觀主義者天真地認為,UBI會成為人們在專業領域重塑自我的催化劑。”這對一些積極進取的硅谷型企業家來說可能是真的,但總的來說,“對于那些技術過時、所在地區失業情況因傳統經濟衰退而加劇的失業工人來說,這種情況并不會發生。”他的看法是,“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找到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包括建立新的職業、價值觀和社會規范,而不僅僅是重新分配現金并希望獲得最好的結果。我們需要重新培訓和適應新的環境,這樣每個人都能找到合適的職業。”
工作的意義、激情與聯系
但是,被雇傭不只是為了錢。工作可以給予我們的生命更深層次的目的和聯系。研究表明,有工作的人普遍比沒有工作的人更幸福。事實上,《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8年的一份研究顯示,十名工人中就有九名愿意為了做更有意義的工作而掙更少的錢。
很自然,這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很多人把工作作為發現生命更深層次意義和目的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也許工作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供的選擇;如果給與新的“支薪”選項,人們會從工作和賺錢之外的其他追求中獲得意義嗎?畢竟,那些失業的工人可能最終獲得自由,去探索他們生命的其他領域,而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然而,擁有更多的錢似乎并不會必然改變工作帶給我們的內在品質。美國一項大型研究對1163名彩票中獎者進行了調查,發現有63%的人在中了大獎后還繼續以前的工作;還有11%的人繼續以前的工作,但是從全職變成了兼職。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即使不需要但還是會繼續工作。
這是為什么呢?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UBI研究員愛麗絲·克萊因博士(Dr Elise Klein)解釋道:“工作是一個經濟機構,同樣也是一個社會機構。”她說,“認為人們不會工作其實是一個誤解”,“UBI會鼓勵人們繼續通過工作為自己‘充值’。這可以開啟一場場令人興奮的對話,談論我們如何去定義工作。”
正如蘇來斯和馬斯克所認為的,克萊因也相信,這可以給我們一個機會去探索工作本身的意義,開辟溝通渠道,去探索下一個階段的存在。
但是,人類是否準備好構想一種看不到工作的必要性和意義的生活了呢?他們想這么做嗎?這是一個巨大的范式轉變。
人們會反抗機器人革命嗎?如果工作“滅絕”,我們在情感上能夠應對嗎?
合作還是競爭?前進之路
或許機器人根本就不會讓我們從日程中解放出來,也許他們的自動化價值將極大地改善工作系統,從而增加工作量,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壓力。畢竟,近來自動化的“進步”并沒有讓人們工作得更少吧?它可能精簡了我們的種種任務,但并沒有減緩我們的工作時間。我們比以前更忙了。
預測工作會大規模自動化的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同樣認為,“勞動力市場仍然需要人類:只有人們和機器一起工作才會實現總生產力的提高。反過來,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要求工人和技術之間的合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所以,或許答案在于發現一種新建立的合作方式。使用技術的同時記住它并不能完全代替人類。或許未來關乎的不是失業問題,而是工作新形式的問題:在這種合作的方式下,人類和機器人共同改變工作環境,其中機器人是“優化者”,而不是替代者。這個時代是人類和機器一起工作的時代,而不是對抗的時代。
試圖比機器人干得更好或與它們競爭是徒勞的。這并不是一場跑得快就可以贏的比賽。人類和機器人不能競爭這樣的事情:誰能夠不休息而工作更長的時間?誰從來不知疲倦,不吃東西,甚至不睡覺?誰工作時不請病假?或者新年時不需要放假?當然是機器人了。
李開復博士提出了他的個人建議。他認為前進的道路是這樣的:
失業人員再培訓。
教育我們的子孫免遭機器人的替代。
社會變革和人類工作——探索哪些社會價值需要改變?我們應該創造更多需要人類同情心的工作和人類相互接觸的工作。并且在教育子孫的時候,我們需要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好工作。
理解人類并不只是以非常努力地工作、獲得財富和尊重為目的,更重要的是表達愛和同情心,為別人帶來積極的改變,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不同。
李開復還建議:“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應僅僅取決于其經濟價值,還應看它能為這個社會帶來些什么。”也許AI革命將幫助我們探索更深層次的人類品質——同理心、同情心、創造力和激情。
藝術家描繪的未來人類與機器人工作的場景
盡管我們可能沒有機器人那么快或高效,但在人類努力獲得成功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明了機器人。是的,我們發明了它們。我們有多棒!如果我們發明了機器人,我們同樣也能像李開復建議的那樣,再培訓、教育和創造新的需要人類“接觸”工作。
如果我們能夠以某種方式利用好我們獨特的人類品質——愛、聯系和支持,并且允許機器人來優化我們的生活,那么這場新復興或許會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而如果失敗了——我想我會成為一名機器人修理工。當然,這份工作將是必要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