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是殘廢者,是人生還沒來得及展開就被命運的被單收斂起來的人。”袁凌在《青苔不會消失》中這樣描寫那些在山西礦難中受傷癱瘓在床的礦工們。他形容受傷的礦工“他的人生位置被定在了這間土屋的床鋪上。”絕望、邊緣化、無法自理,殘疾人的生存狀態總是讓人動容。
邦邦機器人的創始人李建國的堂哥也是因山西礦難受傷致殘的一員。年少的李建國目睹了堂哥的生命力在床上流失的全過程,像看一朵鮮艷的花逐漸凋零。除了心痛,還有想給予它再生的沖動。邦邦機器人想要幫助的群體不容忽視,我國每年因為卒中、腦癱、意外導致癱瘓無法行走患者不計其數。據統計,我國每年脊髓損傷患者約有530萬人,腦癱患者600多萬。近3億老年人口中,其中20%有行動障礙。但比意外更可怕的是他們的生存狀態。
相較于康復醫學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我國康復機構和人才都存在巨大的缺口。國內的康復治療師只有11000人,而美國有超過20萬名康復治療師。國內的康復診所只有屈指可數的50家-60家,而在美國大約有3萬家到7萬家。在照護人員方面,國內已產生了高達700萬人的護工缺口。
人力資源大量短缺的缺口,需要一場“機器人革命”來填補。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聲稱,2018 年售出了約 2 萬臺針對老齡化的機器人產品,包括醫療機器人、殘障輔助機器人、以及外骨骼機器人等。而這一數據占比尚不足工業機器人的5%,還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有待挖掘。
在重塑人的行動能力方面,外骨骼機器人這一“黑科技”被寄予厚望,國內外也有多家公司布局。但是邦邦機器人的核心團隊在商議后決定現階段不以外骨骼機器人為研發方向。
邦邦機器人的聯合創始人王楸陽告訴動脈網:“我們一直都堅信科技會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先進的科技成果應該服務于人們,特別是弱能群體。我們想要做的是一款真正能讓下肢殘障人士看到曙光,能從生活的各方面幫助到他們的產品。”
邦邦車無需協助,殘疾人、老年人都可以自主完成穿戴。用戶可以在邦邦車的輔助下直立、鍛煉、移動、自主二便。邦邦車還可以通過邦匯APP進行操控。邦邦車的擺臂、高度、座椅等多個部位都可以針對用戶進行調節。邦邦車也設置了一鍵報警聯系緊急聯系人、社交分享等人性化功能。?王楸陽表示:“接下來,邦邦機器人還將朝著兩個方向努力優化產品。一是提高性價比,爭取讓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我們的產品;二是在覆蓋的人群上,我們希望未來的產品不只是針對殘疾人,能夠覆蓋更多的弱能群體。”
在市場上投放不久后,邦邦機器人的產品也出現了一些跟風模仿者。對此王楸陽表示“有人模仿是市場對邦邦機器人和邦邦車的一種認可和勉勵,我們不敢有絲毫松懈。同時,憑借我們產品自身的技術壁壘,我們有信心做到只是被模仿而無法被超越。”
這些技術壁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產品的設計上,同類產品能夠模仿產品的形態,但是在產品操作流暢度、人性化設計方面難以企及。其次是在產品創新理念上,邦邦機器人的團隊產品在研發過程中一直和殘疾人群體、康復機構和醫院保持密切合作,產品功能設計源自用戶深度需求。
三是在持續創新和研發能力上,邦邦機器人可以實現產品快速迭代和優化。目前,邦邦機器人已經積累了超過100家面向醫院的經銷商,和墨爾本大學開展康復科研項目的合作,推動新康復標準的建立。在渠道上,邦邦機器人的現階段主要想要滲透的市場是個人用戶市場,通過電商、經銷商、工傷殘聯/慈善機構三大渠道進行產品推廣。
在未來,邦邦機器人想要提供一整套的出行解決方案。李建國認為未來機器人發展趨勢將三步走,第一階段是實現智能出行;第二階段,將新的材料學和生物醫學做結合,讓用戶群體能享受到更貼切的服務;第三階段是整個腦基和生物醫藥的結合,包括新式芯片、新式材料的結合,不僅能增強用戶的體能、補充用戶體能、讓喪失的體能得到恢復,而這也是邦邦的目標。
王楸陽告訴動脈網,有一個場景她一直都印象深刻:“當用戶第一次使用邦邦車,在邦邦車的輔助下站起來的那一剎那,他們眼中流露出來的通常是倉皇失措的‘驚恐’。他們太久沒有站起來過了,以至于再此站起來的第一反應是有點害怕。三到五秒后,我才會看到用戶笑著流淚,感嘆‘站起來的感覺真好,又能站起來的感覺真好。’對于普通人來說很日常的站立,對于他們來說卻是心靈上的一種震撼。”據了解,邦邦機器人在2018完成了Pre-A輪融資。目前邦邦機器人也在進行外部融資。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