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后,制造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今年二三月份,新冠肺炎疫情攻陷全球,病毒所過之處,掀起日用品搶購潮,多國暫停糧食及部分重要醫藥用品出口。平日富足的歐洲各國,甚至互相扣留防護物資。
而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礎上,中國的制造能力也世所矚目。
一方面,疫情當頭,中國日產1.16億只口罩、醫用防護服20多萬套的工業系統,締造了中國4萬名援鄂醫護0感染的奇跡;盛產奢侈品的意大利,卻在價值低廉的口罩、防護服等“服飾”上栽了跟頭,因防護設備緊缺。
當各疫情國產能捉襟見肘之時,中國基本撲滅了國內疫情,開始向海外源源不斷輸送抗疫物資,成為了世界抵抗新冠疫情堅實的大后方。
另一方面,上半年中國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增長了32.4%,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了23.6%和46.4%。中國防疫物資出口大增,相關制造企業也被激活。
與此同時,疫情后各國加強對制造業的把控,美國、日本等國開始加速推動制造業回歸本土,個別國家甚至試圖在供應鏈中“去中國化”,一場供應鏈保衛戰打響……
01 制造業受沖擊最大
其實,在這次疫情中,因為每個國家的產業鏈都嵌入全球產業鏈中,各國的制造業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當中國還是疫情的主戰場之時,放眼整個制造業,除了與防疫相關的制造企業,全國多地采取“封城”、“封路”、延遲開工等政策,致使很多工廠停工、現金流斷裂、復工人數不足、交通物流受阻、上下游原材料和產品流通受限,這些問題都實實在在沖擊著制造企業。
作為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的樞紐,中國制造企業的停工停產,通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蔓延至國外,世界各地很多制造企業因中國企業斷供而停產。
要知道,全球一半的工業產品都在中國制造,尤其是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越南等,其消費產品鏈條中有40%來自中國。
拿一根小小的線束來說,幾乎遍布車身的各個角落,與主機廠生產緊緊綁定在一起,而韓國車企線束零部件有87%來自中國,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韓國現代和起亞汽車飽受供應鏈斷貨的煎熬。
孟加拉國的牛仔褲制造商甚至無法完成一筆小訂單,因為原材料都來自中國,“多米諾骨牌”倒下。
好不容易等國內疫情逐漸平復,海外疫情的爆發又對中國制造業造成了第二波沖擊。
事實上,即便沒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制造業早就步履維艱:
一邊是政策上環保去產能、經濟上調結構“由二產轉三產”,已經要了中國制造業的“半條老命”。
好不容易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正向無人化、自動化艱難轉型,豈料疫情突襲限制人員流動,大部分制造企業既無法遠程辦公、又無法復工復產,硬生生被廠房租金、借貸利息等剛性費用,以及無法正常交付產品可能帶來的違約金等多種經濟支出“給活活拖死”。
另一邊全球去WTO、貿易摩擦一次次對制造業“下狠手”,讓深度嵌入到全球產業鏈中的制造業苦不堪言,而疫情導致多國“封城”、“封國”,斷貨、斷供使得部分客戶和供應商尋找“替代者”,減少“中國依賴”,這無疑對制造業是雪上加霜。
02 對制造業依賴也最大
然而,這邊制造業被“喊打喊殺”、禍不單行,那邊碰上自然災害、瘟疫等突發事件反倒又特別依賴制造業。
疫情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特意”選派73名司局級和處級干部作為駐企特派員,赴16個省市56家重點生產企業和原材料供應企業,確保防疫用品生產調運全程可控、經營困難及時解決;為保障疫情防疫工作,24小時開足馬力,煤炭、焦化、化工、冶金等很多制造企業加班加點生產戰“疫”物資。
大家都眼巴巴盯著制造業,寄希望于相關制造企業加大產能早日“救中國經濟于水深火熱”。
為此,還有人調侃:“沒有疫情,你根本就不知道制造業有多重要”。
這也著實讓實體經濟企業長了一把臉,“看吧,關鍵時刻果然還得靠咱實體制造業撐著!”
事實上,不只是突發疫情凸顯了對制造業的高度依賴,作為國民經濟的根基,高鐵基建、乘車出行、互聯網電商平臺買賣商品、科創……無論科技如何創新、互聯網如何厲害,“什么都離不開制造業”。
它不單以吸納就業維護了社會穩定,還是中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這些年中國搞工業化完成了2.4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僅推動了城市化,還一把將中國送入了制造大國的行列。也難怪美國遏制中國不斷下重手,且加大力度“讓制造業回流美國”。
畢竟,產業空心化把美國害苦了,國家戰略調整的背后倚仗的也正是強大的高端制造能力。
當初美軍就是借助被高性能芯片所武裝的先進設備如“戰斧式”巡航導彈、雷達精準制導武器、電子封鎖和反輻射武器,在戰場上打得伊拉克軍隊完全沒有招架之力。
如今“經此一疫”,世界更深刻認識到:最能體現全球化特性的恰恰是制造業。
03 制造業升級更重要
不可否認,疫情的確放大了制造業的作用,但往往最可怕的也恰恰是遇到困難就走回頭路。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從來沒有人認為制造業不重要,但還是那句話“制造大國并不代表制造強國”。
這就好比如很多人都認為口罩生產是一個低端產業,偏偏美國3M公司就能靠著口罩“出圈”,立于全球口罩市場的翹楚。
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3M口罩就是醫護和消費者的放心之選;
2013年,在PM2.5威脅下,3M公司在全球工廠生產的N95口罩更是占到中國市場的九成份額,堪稱口罩中的貴族。
實際上,3M不僅是口罩行業的C位公司,口罩之外恰恰是其創新能力,它不僅是世界500強,還擁有10萬多項專利,除了家居類產品,電信、電氣、交通、航空等業務,美國最新配發的號稱目前防護性最強的IHPS戰斗頭盔也是3M公司的產品。如果說“香港人離不開李嘉誠,那么世界人民有一半都離不開3M”。
反觀國內,低端產線儲備不足,高端產線自主程度低,這不僅是中國口罩制造企業的現狀,國內大部分制造業企業給人呈現出的都是一副“得過且過,拱一拱才向前走一走”的投機模樣。
或許換個視角看,此次疫情恰好把中國制造業一直不愿直視的痛點給暴露出來了,不單會倒逼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自動化設備泛化、減少人工依賴的痛點在疫情肆虐下也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更何況,一邊是制造業飽和、產能過剩;另一邊是中國大規模消費升級在路上,“物質消費無窮小、精神消費無窮大”,“花錢買體驗、買服務”漸成時尚。
而且,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中國經濟運行數據,第三產業增加值53423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9%,也高于二產(386165億元)14.9個百分點。
毋庸置疑,三產服務業已經扛起了中國經濟的半邊天,能帶來更多就業、更多消費、更低能耗和污染,這些都是不可抗逆的事實。
04 二產、三產未來發展趨勢
依此邏輯,從長遠來看,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然將沿著兩大縱橫坐標延展,制造業體量將繼續龐大,但就業將大幅減少,公司也將減少。
且不說,制造業在“由低端向高端”大遷移的過程中,禁不住龐大市場需求的刺激,AI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等必然會持續刺激高端制造業體量膨脹。
再加上,未來物聯網與云計算等新科技將更廣泛地嵌入到制造行業,打造無人化、數字化工廠、減少人工干預將是“必選項”,效率提高了,“一個人都能干的活干嘛需要三個人?”自然減少了就業和公司數量。
這點其實早就露出端倪。比如,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在一條能夠兼容18道工序、生產20多種產品的智能生產線上,1名工人就可以控制10臺機器,當別的工廠還在為工人不足而煩惱時,它已經戰“疫”、復工兩不誤了。
那么,“機器換人”從制造業中閑置出來的人又該“容歸何處”?這就注定了三產服務業將大幅增長、放開,增加就業、吸納就業,接棒穩定社會的重任。
畢竟,三產服務業本身就業形式更為靈活,一輛車、一個街邊攤乃至一部手機就可以拉動無數人就業,這對于穩就業、穩社會都再合適不過。
相關數據顯示,2012—2018年,三產就業人數占比就從36.1%升至46.3%,超過二產,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
單是快遞業吸納就業人口就超過百萬人,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千萬。
而且,根據產業結構發展規律,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演進是必然。
只不過,隨著工業與信息化融合,制造業服務化與生產性服務業等將不斷模糊傳統產業的嚴格界限。
責任編輯:YYX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