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年來,從青紗帳里走出來,一個孤獨的‘農民’,走在一條曲曲彎彎的田間小路,像當年堂·吉訶德一樣的封閉,手拿長矛,單打獨斗,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當我們打開眼界一看,我們已經不得不改變自己長期的封閉自我的方式。”
近日,在華為上海研究所大樓,近萬名工程師的桌面上,已經看不到一臺主機,只有一個通過“桌面云”連接到后臺數據中心的顯示屏。
2010年11月,華為對外界公布了自己的云計算戰略。任正非提出,華為“在云平臺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超越思科,在云業務上要追趕谷歌”。這意味著華為正在進行著一次重要轉型。
與此同時,華為也欲打破其以往與外界隔絕的狀態,變得更加開放。2010年11月25日,任正非、孫亞芳等高管與公共關系、品牌部等有關部門進行了一次座談,座談的主要內容是“改善與媒體的關系”。“華為才是個二十多歲、朝氣蓬勃的小伙子,確實需要被世界正確認識。別人對公司的誤解,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主動與別人溝通,甚至連被動的溝通我們都害怕,還把這當成了低調。在輿論面前,公司長期的做法就像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我可以做鴕鳥,但公司不能,公司要攻擊前進。”任正非在這次座談中表示。
春節前,有人注意到包括華為多名高管及董事會成員在新浪上開了微博,將之視為一種改變的象征。但華為方面一再表示,這并非公司統一規定,也非約好之后的集體行動。
但還是有人傾向于相信,他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華為——更加透明,也更加開放。這與他們此前的印象迥然不同——在過去的二十余年中,華為的創立者、今年67歲的任正非一直保持著低調。
自上而下的變革
和過去的很多重大改變一樣,華為的這次改變,仍然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變革。
2010年11月底,在華為云計算戰略發布會上,很少在公開場合出現的任正非發表了一個在業界備受關注的講話。這次涉及華為未來發展方向的講話充滿了深思和焦慮。任正非說:“華為20年來,從青紗帳里走出來,一個孤獨的‘農民’,走在一條曲曲彎彎的田間小路,像當年堂·吉訶德一樣的封閉,手拿長矛,單打獨斗,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當我們打開眼界一看,我們已經不得不改變自己長期的封閉自我的方式。”
事實上,由于相對封閉,華為這些年沒少吃過苦頭。最近的一起,便是收購3Leaf公司的失利。
2010年5月,華為出資200萬美元收購了這家美國公司的部分資產。然而,8個月后,華為接到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通知,建議其撤回收購3Leaf特定資產交易的申請。
一開始,華為拒絕接受。按照美國的相關規定,如果華為拒絕接受這一建議,需要美國總統在15天內作出最終裁決。在此期間,有五位美國眾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政府,稱華為收購3Leaf Systems將對美國的計算機網絡構成威脅。“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然而,我們已經決定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建議,撤銷收購3Leaf公司特殊資產的申請。”在今年2月19日晚,華為發表了這樣的聲明。
這樣的決定如同三年前的情景再現。2008年3月,貝恩資本與華為聯合收購3Com公司也是因未通過CFIUS的審查而最終放棄。由于華為作為中國廠商參與,美國多名議員和政府官員都擔心這一交易將導致華為獲得美國敏感軍事技術。
按照以往華為的一貫風格,對于這樣放棄收購的行為一般是“不予回應”或“不予置評”。在業界的惋惜中,這一事件很快歸于平靜。
不料,在2月25日早,很多網友看到了一封來自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的公開信,洋洋灑灑幾千字,一口氣解釋了華為在投資美國的10年里所遭遇的誤解。這些誤解包括“與PLA(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簡稱)有密切聯系”、“知識產權糾紛”、“中國政府的財務支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等。
在這封公開信的最后,華為希望美國政府對華為進行調查。“實際上,我們一直希望:美國政府能夠就對華為所有質疑給予正式的調查。我們相信,如果能夠通過美國的公平與正義的調查流程,能證明我們是一家真正的商業公司。”
當然,美國政府并沒有真的“應邀”對華為展開調查。據華為一位內部人士透露,美方連最基本的回應也沒有。但人們卻從這封言辭懇切的公開信中看到,華為公司以及華為人開始變了,變得開放,變得熱誠。華為不再選擇沉默。
逼出來的開放
在華為變得更加開放的背后,根本的原因是整個行業正在發生著顛覆性變革。華為不得不在原有的依托運營商的發展路徑之外,走出一條面向其他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新路。要順應這種改變,華為需要更多地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
創立于1988年的華為,一開始主要是代銷香港的HAX交換機,靠價差獲利。彼時,它的經營項目中,還包括火災報警器、氣浮儀以及相關的工程承包咨詢等。
1980年代中后期,中國固定電話網正處于由傳統的步進制、縱橫制向數字程控機交換的轉型時期,電話的普及率還不到0 .5%。國內通信設備市場幾乎全是外國公司的天下。1992年,企業剛有些積蓄后,任正非就決定傾全部資金投入到數字交換機的自行研發上。
4年之后,華為國內的銷售額即達到了26億人民幣,沿用著國內市場的經驗:建立穩固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華為在這一年開始了國際化征程。2010年,華為的銷售額達到了280億美元,與愛立信凈銷售額311.9億美元相比,華為距離世界第一的行業位置已只有一步之遙。
但在經歷了23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外部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華為雖然為運營商而生,但不能僅僅依靠這一種活法。
一方面,全球運營商正在面臨轉型,從業務規劃到商業模式都在發生巨大的轉變。另一方面,谷歌、亞馬遜、蘋果、Facebook等IT新貴的崛起令人始料不及,他們在無線互聯網時代向電信業發起的勢不可擋的滲透,對傳統設備商的生存模式逐漸形成挑戰。
而云計算——這個被稱為第三次互聯網革命的技術——的出現,則更是讓整個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可能。
隨著這一技術的成熟,網絡即互聯網將成為人們的電腦。過去裝在電腦機箱里的各個單獨部件——存儲信息想硬盤、處理信息的微型芯片、操控信息的應用程序——現在已分散在世界各地,通過互聯網集成,供每一個人分享。美國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爾斷言,在這個新世界,“IT將不再重要”,“萬維網將變成萬維電腦”。
一旦企業運算的大部分工作移出自有數據中心并進入“云”中,企業將不再需要自建資料中心,組建IT團隊維護和管理系統,因為互聯網就像自來水或電力一樣,可由專門公司提供服務,而企業則可以付費使用。
面對云計算所帶來的第三次IT技術革命,幾乎所有的通信類大企業都作出了重大調整,華為自然也不甘落后。
在今年之前,華為的內部部門主要根據產品線劃分,比如核心網、無線等,或者根據市場劃分,比如歐洲區、拉美區等。1月底召開的董事會上,華為對公司業務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一改過去按產品分類的方式,轉向按照不同客戶將公司業務分為四部分——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及其他。
在這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在原有的運營商業務以及終端業務之外,開辟了一個全新領域:企業業務。作為重要依托,“云計算”可謂是企業業務的核心,一開始,華為準備將這塊業務稱為“企業網業務”,但在內部會議討論后,華為決定將這這塊業務定義為“企業業務”。這是因為“企業網”業務很容易讓人想到路由器等路由設備,而“企業業務”的外延更廣,能更好地概括這塊業務。
華為企業業務負責人徐文偉表示,華為的企業業務是利用云計算平臺技術為基礎,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他認為,正是云計算面臨的重大機遇,讓華為堅定了進入企業業務的信心。
“華為的原則是以客戶為中心,只是以前的客戶是運營商,不需要面向消費者,而現在的企業業務和消費業務都需要面向大眾。”華為終端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曉云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華為從低調向開放轉變的背后,最根本的,其實是華為業務范疇和商業模式發生了轉變。“我們的目標客戶更清晰了,當然也更龐大了。”
轉型的挑戰
華為的云計算目前已經有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案例,除了上海華為近萬臺計算機的虛擬辦公,上海聯通目前也在華為的技術支持下將86個營業廳全部遷到云平臺上,上海的閘北區醫療系統通過華為技術建立了“健康云”,優化了醫療系統的流程。
但對于做了二十多年運營商生意的華為來說,要完成這個轉變,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企業市場最為火熱的云計算及數據中心領域,思科、IBM以及惠普已成三足鼎立之勢。華為只能算是后來者,而同城的競爭對手——中興也開始介入云計算領域。
負責企業業務的徐文偉曾在內部開玩笑說,過去做運營商生意需要穿皮鞋、西裝、打領帶,而現在做企業業務,則需要穿運動鞋、牛仔褲和T恤,因為“需要跑得更快”。
而在終端市場上,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新規則正在顛覆整個產業,蘋果iPhone強勢崛起,不僅將諾基亞拉下了馬,連強勢的運營商都要避讓三分。華為終端能否獨成一派,也有待市場考驗。
華為終端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曉云坦言,成立于2003年的華為終端公司一開始戰略并不明確,“在國內,華為終端被等同于華為的手機;在國外,華為終端被等同于華為的數據卡。”張曉云說。為此,這位新聞發言人不得一次又一次出面澄清:“其實華為終端是業界產品線最全的終端供應商。”
華為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其終端發貨量達1.2億臺,全球銷售收入突破45億美元,發貨量和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30%。去年,華為終端在美國、日本、俄羅斯、中亞等區域,發貨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0%。手機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據張曉云透露,2011年,華為將在智能手機市場重點投入,全線布局。華為的目標是在全球開1000家店。在她看來,未來的競爭,不只是終端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應用軟件的競爭,而華為也將在此發力——4月份,華為將會舉辦一個中國開發者大會;在不久的將來,華為還將推出類似于蘋果商店的“智匯云應用商店”。
但是,至少從目前來看,華為并沒有能夠真正離開運營商。雖然華為終端首批品牌店最近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核心商圈同時亮相,和業界風頭最勁的兩大品牌蘋果和黑莓比鄰而居,但其大部分終端銷售仍然是在運營商的店中店里進行的;華為終端的海外銷售依托的也主要是運營商渠道,也即B2B2C的轉售模式。
任正非在最近的一次公開講話中對這次艱難的轉型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已經走到了通信業的前沿,要決定下一步如何走,是十分艱巨的問題。我們以前靠著西方公司領路,現在我們也要參與領路了,我們也要像西方公司一樣努力地對世界貢獻。”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