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10月8日上午,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Hous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終于完成了為期11個月的針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和中興的調查。最終的調查報告指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Inc.)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ZTE Inc.) 可能被用來針對美國民眾進行間諜活動,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
情報委員會在這份52頁的調查報告里羅列了12條對華為的不利指控,其中包括:
沒有出具清晰和完整的信息顯示公司組織結構和決策流程;
無法解釋和中國政府的關系;
承認公司內部擁有黨組織;
公司歷史顯示和中國軍方有緊密聯系;
無法解釋中國政府在1999年對于華為稅務造假的調查;
無法解釋和某些西方咨詢公司的關系;
無法回答關于公司財務是否獨立于中國政府的關鍵問題;
無法提供足夠細節和文件說明其美國子公司在運營,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獨立性;
證據顯示華為漠視美國公司的知識產權;
無法提供在伊朗子公司的運營細節;
拒絕提供其研發計劃的細節,無法撇清其研發計劃和中國軍方的關系;
華為前任和現任雇員指證華為高管有潛在的違規操作。
在隨后的結論里,報告認定華為和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建議美國政府禁止這兩家公司獲得美國敏感系統的接入權,禁止其收購美國資產;并建議政府和企業避免使用華為設備。
北京時間10月8日晚間,在該調查報告發布后不到一小時,華為立刻發表回應聲明,稱該報告充滿了傳聞,且未能提供明確的信息來證明委員會的擔憂是合理的;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一切活動和努力似乎都指向一個事先已確定的結果,而華為一直“只是被深深的誤解”;其本質和目的是阻撓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阻礙競爭。
這份報告的出臺宣告美國眾議院長達一年的調查終于有了結論。過去一年里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官員多次到中國調查取證,并在今年的2月23日與5月23日在深圳和香港兩次會見華為高層,在香港的會面他們還見到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9月13日,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又專門舉行了一次罕見的公開聽證會,華為高級副總裁,美國首席代表丁少華(Charles Ding)及中興高級副總裁朱進云在聽證會上接受了眾多議員質詢。會前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密西根州的共和黨議員羅杰斯(Mike Rogers)表示這次公開聽證會的目的是給華為和中興機會打消美國商界和情報界的疑慮。但在開場發言中羅杰斯卻率先發難,他指責華為和中興提供的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他說:“我們收到的報告說,這兩家公司出售的產品存在后門或者可以原因不明地發出信號。”丁少華在隨后證言中否認了間諜指控,指出華為的成功基礎是“創業,而不是任何政府的優惠”,并說華為產品在安全上妥協無異于“商業自殺”;朱進云則說,后門指稱沒有事實依據,所謂的后門不過是軟件缺陷。在之后的質詢中,多位議員詢問了兩家公司與中國政府的關系以及其是否向伊朗政府提供設備,對于這些問題兩位高管都沒有做出正面回答。在聽證會結束前,羅杰斯表示對兩家公司的答復“略感失望”,并表示美國必須“查明真相”。這次聽證會結束后不到一個月,美國國會便拋出了最終調查報告。
這份調查報告是華為在進軍美國市場途中遭受的又一重大挫折。作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一直把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信市場作為主攻重點,但卻一次次無功而返。2008年,華為與貝恩資本聯合收購3com,卻因美國議員擔心華為找到攻擊美國電信系統的方法而被迫放棄;2010年美國最大移動運營商之一的Sprint發起網絡升級招標,華為提供了最優解決方案卻遭到8名共和黨參議員阻擾而競標失敗;2011年,華為再次被迫撤銷收購3Leaf的計劃,原因是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要求華為剝離部分交易資產。2011年,華為在美國的銷售額僅為13億美元,主要以手機產品為主,這與其在美國市場的巨大投入不成正比。
作為中國在海外最富盛名的科技企業,華為巨艦何時才能在美國市場真正起航還是一個未知數。
思科或是幕后推手?
最近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以中國電信設備企業華為、中興威脅國家安全為由,要求政府機構免購其設備,給這兩家在全球市場蓬勃發展的中國企業意圖拓展北美市場的雄心以沉重一擊。
華為、中興先后表態,稱其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沒有威脅。在此之前,這兩家中國企業向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開放了自己,以配合調查,但這于事無補,業內認為報告結論早就事先設定,調查也就淪為一種掩耳盜鈴的形式。華為駁斥稱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報告充滿傳聞和臆測。
所有明眼人對報告出爐的臺前幕后洞若觀火,都認為是美國的地方保護主義在作祟:華為、中興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是“莫須有”的罪名。
購買華為中興設備,果真像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擔心的那樣,在中國與美國或其他國家交戰的時候,這些設備成為重要的間諜工具嗎?
其實,這種擔心,對美國這種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來說,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依據美國的經驗做出的“以己度人”的臆測——美國曾經多次利用企業產品威脅過其他主權國家的國家安全。
里根時代前空軍部長里德(Thomas Reed)在《在深淵:一名知情者講述的冷戰史(At the Abyss: An Insider’s History of the Cold War)一書中記述了1982年針對蘇聯天然氣管道進行的電子設備破壞行動,這次行動引發了大規模的爆炸,以至于美國軍隊一時以為這是核襲擊的早期信號。
美國情報機構與以色列合作,憑借對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各種版本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工業控制系統的專業知識,創造了蠕蟲病毒震網(Stuxnet),并利用這種病毒破壞了伊朗的核研究項目。后來人們還發現美國和以色列制造的其他網絡武器,如Flame和Gauss,發動了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
2007年以色列空軍襲擊被懷疑是核武器研究機構的敘利亞的一處設施。第二年《IEEE波譜雜志》(IEEE Spectrum)的一篇報道追蹤到的消息顯示,一家法國芯片公司提供給敘利亞的雷達防御設備中包含一個“切斷開關”(kill switch),使敘利亞無法監測到以色列轟炸機正在執行的襲擊活動。
美國及其盟國的所作所為,確實讓美國會有理由對華為、中興“擔驚受怕”。但現在一個基本事實被美國官方給疏忽了,即除了英特爾(Intel)芯片等某些更高價值的芯片外,很多、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電信設備組件都是在中國制造的,美國的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和瞻博網絡(Juniper Networks)、法國的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和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都使用中國生產的零部件,并且設備的最終組裝有不少也是在中國進行,并銷往世界各地,也包括歐美國家的,美國官方并沒有排斥這些產品,由此看來,排斥華為和中興設備是一種選擇性排斥,與所謂威脅國家安全并沒有直接關系,而是打著威脅國家安全的幌子行經貿上的地方保護主義之實。
美國的地方保護主義到底是在保護誰呢?
美國的本土企業思科,是美國排斥華為、中興進入美國市場的最大受益者。這些年,中國企業華為、中興在全球業務發展迅速,不斷蠶食鯨吞美國的思科、瞻博、法國的阿爾卡特朗訊和瑞典的愛立信的市場,給其造成巨大壓力。美國CNET稱:華為在新興市場直接跟思科競爭。在過去10年里面這兩家公司經常發生競爭,思科曾經控告華為在2003年偷竊他們的源代碼,在整個調查過程中思科像一個很大的受益者,華為表示在之前思科經常在背后丑化華為的聲譽。由此看來,美國這次排斥華為中興事件,只不過是類似事件的另一翻版。
思科、愛立信、阿朗這些歐美企業的中國市場做得十分成功。如果按照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邏輯,中國政府更應有理由對這些企業說“不”。近期思科在中國大規模推廣云計算解決方案,近年媒體不斷披露思科產品存在漏洞及安全后門事件。思科自己也承認,其產品也會有漏洞。2007年底,思科提醒過windows用戶,其安全代理軟件(cisco security agent)存在漏洞,可導致windows 系統遭遇攻擊,甚至導致系統崩潰。業內人士當時便指出,如果黑客能夠找出利用該漏洞運行代碼的方法,其后果將相當嚴重。2009年,無線網絡安全公司 AirMagnet透露,思科的一些無線接入點有一個安全漏洞,能讓何可重新定向企業外部的通訊或者有可能獲得訪問整個企業網絡的權限。互聯網協會特邀專家楊孝文表示,美國對中國安全企業層層設防,可我們對美國安全企業卻毫無戒心。這種企業待遇的不公將導致安全的失衡,應該引起我國政府和企業的高度警覺。
“七年之癢”終以分手了結。
在這個中國通訊企業在美頻遭“禮遇”的時點,中興通訊(000063.SZ,00763.HK)和思科(CSCO.NASDAQ)的合作走到盡頭。盡管雙方稱,此項決定是基于業務層面的考量,但這一消息緊跟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對華為和中興的調查報告之后,因此思科此舉仍被一些分析人士看作是美國公司受到政府壓力而做出的選擇。
中興與思科分手折射出目前中國通訊企業在美國遭遇的窘境:經貿政治化、保護主義讓他們在這個精心耕耘的全球最大市場收獲寥寥。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昨天表示,美國會上述調查報告僅憑主觀猜忌和不實依據,就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進行無端指控,排斥中國企業在美開展正常經營和參與正當競爭,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反對。
“發展中”市場
華為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華為企業業務給美國市場定的銷售目標是1億美元,相比起思科在美國市場每年上百億美元的銷售額,仍然太小。分析人士稱,對于華為正試圖進入美國企業網市場的動作,思科保持了高度警惕——如果華為通過進入美國市場打破思科的壟斷優勢,可能倒逼后者降價。
本報記者了解到,美國銷售額僅占華為總收入的4%,而亞洲、環太平洋地區和中國業務卻占了思科總業務的16%以上。這也是為什么上述分析人士稱,如果發生電信貿易戰,預計思科將比華為“更受傷”。
盡管如此,4%這一數字也折射出華為在美業務攻堅之難。中興相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從系統設備業務看,中興2011年在美僅銷售3000萬美元左右,對比整個公司130億美元的銷售占比非常小(中興財報顯示其2011年營業收入達到862.54億元)。
北京時間昨天,有媒體報道稱美國通信巨頭思科已結束與中興的合作關系。對此,中興發布公告予以證實。不同于“中興被發現將思科網絡設備出售給伊朗”的陰謀論,中興公告稱,2012年7月,思科通知中興終止其于2005年與中興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內容主要包括本公司向其采購路由器等產品。
談及思科提供的路由器產品,中興表示均已有替代產品,因此,該戰略合作協議的終止不會對中興當期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上述中興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思科不是獨家供應商,“對方單方面終止合作不會對我們的后續產品產生影響。”
思科和中興的分手處在一個耐人尋味的時點。
10月8日美方發表的上述調查報告稱,華為和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建議阻止這兩家企業在美開展投資貿易活動。華為和中興公司相繼發表聲明,對上述報告予以駁斥。昨天,中興通訊沒有延續周一A股堅挺的走勢(上漲2.6%),微跌0.44%至11.40元;H股市場,中興通訊周二下跌 5.56%至11.90港元。
中興上述公告稱:“本公司在美國市場的運營商網絡產品銷售收入占本公司總體銷售收入比例較小,因此,本次調查結果不會對本公司當期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盡管已經進入美國市場數年,但對于華為和中興來說,美國的電信運營商市場是一塊大蛋糕,但更是一塊硬骨頭。
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電信市場,粗略估計,美國電信市場規模大約占全球電信市場50%的份額。目前,華為、中興的海外市場收入已經在公司總收入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對華為而言,繼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之后,美國已經成為華為在全球版圖上最后一個未攻克的堡壘。
本報記者了解到,2011年華為在美國市場的收入為13億美元,但相比其超過2039億元的營業收入頗為“寒酸”。
中興和華為在美國的業務主要分為3塊:運營商網絡業務、企業服務和終端。
根據華為官方網站介紹,華為已經與全球前50大運營商中的45家建立合作關系,這未能突破的5家運營商中,美國市場就占了三家:AT&T、Verizon和Sprint。
華為北美研發部總經理約翰·羅斯曾將美國市場稱為“發展中”市場。“這并不是說美國市場不夠發達,而是說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去適應這個市場,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新的課題。”他在今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與美國四大運營商的合作目前還未能實現。華為要想建立起關鍵的客戶群仍需耗費數年時間。”
中國活力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著名的游說地K街,如果一家外國公司被貼上“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標簽的話,再神勇的游說公司也會覺得接了一個燙手山芋,“難突破”,“不僅僅是簡單的公關問題”,“太敏感”是這些游說公司通常給出的評估。
在上述美調查報告中就給華為和中興貼了這樣的一個標簽。公布這份報告的時間卻非常蹊蹺——在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的當刻,兩位總統候選人爭相拿中國說事。
事實上,這份報告底氣不足。例如,美眾院情報委員會的主席麥克·羅杰斯在發布報告時的措辭非常謹慎,只是呼吁美國公司在選擇網絡經營商的時候考慮其他公司,而并沒有要求美國公眾和消費者對這兩家中國公司的產品進行抵制。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國會是否會做出下一步行動還很難斷定。而美國電信界分析人士最關注的是,這是否將會引發來自中國對美國電信公司的抵制乃至引發中美兩國的電信貿易戰?但市場數據顯示,由于中國企業在美拓展空間有限,而思科等企業在華業務比例日益上升,如果真的產生經貿摩擦,思科的損失可能更大。
事實上,全球電信設備商正因受到全球經濟低迷、電信設備市場增長乏力等因素的影響而處于低谷。
行業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增速僅為12.2%,遠低于2010年的31%。業內普遍認為,受歐債危機及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等影響,未來幾年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的增速將持續下滑,現有的市場空間難以成為電信設備商持續快速發展的支撐。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加大力度開拓美國的電信設備市場對于任何一家電信設備商都尤為關鍵。“歐洲電信運營商開支壓縮,新興市場飽和,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看到北美資本開支仍維持高位,即便是搶到一小塊市場,對于企業來說也算是一塊大的蛋糕。”華為一名前員工對本報記者說。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三大運營商2011年總收入為2713億美元。目前,在北美市場的電信設備份額排名中,愛立信位居第一,其次是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公司(下稱“諾西”)、阿爾卡特朗訊(下稱“阿朗”)。
在各大企業被迫壓低采購預算的時候,價格更有競爭力的華為產品,才會受到更多的重視。例如華為的智真視頻會議系統,比其他廠商同等的產品大約要便宜30%,因此有可能受到一些美國企業的青睞,但也會受到排擠。
“中興是技術型企業而非傳統資源型或者勞動密集型企業,如進入美國市場,高性價比的產品對美國企業會產生很大沖擊,尤其4G時代,會改寫美國全球技術霸主的局面。”業內人士說。
“以華為在路由器市場上的老對手思科為例,在過去五年,思科路由器市場份額從66%降至55%,交換機市場份額下跌2%至67%。盡管有下滑,但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政策保護,思科不可能保持如此驚人的份額。”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思科2011年財報披露,其產品毛利出現下降而且可能受到進一步影響,思科羅列出的幾大因素中包括降低成本能力以及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價格競爭。
這意味著來自中國等新興市場的企業已經通過自身的競爭力讓美國本土企業產生了危機感。因此,有分析認為,在美國通訊市場相對封閉的業態環境下,華為和中興頻遭“暗算”的背后也涉及到地方保護主義。
?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