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9日訊(記者 佘惠敏)1月9日,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科技部部長萬鋼作工作報告,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工作,研究部署2018年科技改革發展任務。想看看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國科技發展到什么程度了嗎?請看下列一組最新數據。
全社會研發支出1.76萬億元
萬鋼在工作報告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科技創新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五年。我國科技實力大幅增強,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三跑并存、領跑并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性新階段。
五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2017年,全社會R&D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全社會R&D支出占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國際科技論文總量比2012年增長70%,居世界第二;國際科技論文被引量首次超過德國、英國,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52.2%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五年來,我國科學家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國際量子通信獎、維加獎、愛明諾夫獎等國際權威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
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1.3萬億元
報告顯示,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全面融入、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2017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萬億元。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3.6萬家,研發投入占比超過全國的50%,發明專利授權量占比全國40%,上繳稅費預計超過1.5萬億元,營業總收入預計超過30萬億元,增長均達到10%以上,提供就業崗位超過2500萬個。
我國區域創新已形成梯次聯動新格局。17家國家自創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研發投入全國占比超過44.3%,新產品收入超過全國1/3,勞動生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倍。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廣東深圳等國家自創區對所在地區GDP增長貢獻率超過20%,成為創新發展“領頭雁”。
科技引領新產業新動能快速成長。硅襯底LED技術開創國際上第三條LED照明技術路線,推動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進入產業成長期,累計產銷量超過160萬輛。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6億千瓦,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綜合利用水平最高的新能源綜合示范項目。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引領支撐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萬億元。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居全球第一。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巨大市場規模有機結合,快速迭代的“中國式創新”舉世矚目,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全球產業格局。
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居全球第二
報告顯示,我國科技創新力量由科研人員為主向全社會拓展,開創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新局面。
我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著增強。企業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究人員和發明專利的占比均超過70%。
中國在智能終端、無人機、電子商務、云計算、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等領域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有376家,居全球第三;2017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中興、華為在全球PCT專利申請量最大的公司中高居第一、第二位。
我國已建成4298家眾創空間、325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余家企業加速器,開展41個科技創新孵化鏈條試點,形成從產品創意到產品生產全服務的生態體系,2017年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93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
我國在中關村、上海、廈門等25個地區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地方密集出臺300多項科技金融政策文件,示范效應顯著。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14支創業投資子基金,中央財政投入56億元,引導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民間資本投資規模達247億元。截止2017年9月,全國科技企業貸款余額2.95萬億元,存量客戶8.2萬戶。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