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戰記:爭奪光伏重點實驗室
在光伏領域,“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光伏重點實驗室”)就像一塊“金字招牌”。因為“擁有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能成為行業標準的引領者”。
2009年7月份,科技部宣布光伏行業被列入國家重點實驗室方向。從那時起,各地方政府及國內的17家光伏企業為此展開了長達兩個多月的激烈爭奪。科技部稱,贏家只能有一個。
為此,地方科技廳官員競相奔走于科技部基礎司,他們都希望本地的企業能夠“奪魁”;而企業則加班加點地撰寫申報材料。
最終,科技部令人意外地“錄取”了兩家企業。分別是來自河北保定的英利集團和江蘇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簡稱:“天合光能”)。“奪魁”者英利高興地稱,曾制約國內DVD廠商發展的藍光標準將不會在光伏領域重蹈覆轍。
“赴京趕考”
位于保定的英利集團自稱是國內唯一一家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太陽能光伏企業,掌握著從硅材料、切片、太陽電池、光伏組件到光伏應用系統各個環節的研發生產技術。
天合光能則自稱是一家專業從事晶體硅太陽能組件生產的制造商,也具有較強的研發實力。最終的角逐將在這兩家企業當中產生。
2009年10月20日,科技部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入圍名單進行復審。英利集團和天合光能所有的高管都早早來到了位于阜成路101號的北京永興花園酒店等候著。
科技部專門成立了一個由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院士等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負責考核進入復審名單的企業。企業則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介紹自己并回答專家提出的問題。
之前,雙方都從科技部得知,此次復審有可能二選一,因此當天的答辯顯得至關重要。“就像進京趕考一樣。”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說。
宋是英利集團此次答辯團隊的領隊,今年52歲。他之前師從“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去年年初從澳大利亞回國受聘英利集團,擔任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統籌研發。
即便之前經歷過無數的考試,宋登元依然十分緊張。“這次我是代表一個公司,而不是我個人。”宋登元說,“我們所有人都很緊張,都知道這個實驗室的重要性。”
下午大概四五點鐘,輪到英利集團進入答辯現場。由于被告知只能有三個人進入答辯現場,宋登元和董事長苗連生以及副總經理劉耀誠一同進入了答辯現場,其他公司高管以及河北省科技廳和保定市科技廳的官員則留在了門外等待。
專家組成員總共十余人,包括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物理化學家包信和,其中還有幾位科技部基礎司基地建設處的負責人。
專家組給他們的時間只有50分鐘,宋登元三人進入會場后并沒有跟專家組的成員過多寒暄便開始了。
按照程序,答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宋登元花了大概20多分鐘用用幻燈片介紹了英利集團的情況,包括研發實力、研發基礎、人才隊伍、研發方向等;第二部分則是一個簡短的宣傳片。
“專家到不了現場,我們只能通過幻燈片和宣傳片來讓專家對我們公司的基本情況,實驗室的設備、環境等進行基本了解。”宋登元說,“兩個部分共花了43分鐘。”
還有7分鐘的時間供專家提問。宋登元說,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問英利集團打算在未來如何帶動行業的發展,如何培養人才。
“答辯”完成后,宋登元總算舒了一口氣。“準備了幾個月,總算完了。我們的答辯還可以,到這個時候比拼的就是企業實力。”宋登元說,“不過天合光能的實力也確實不錯。”
同宋登元的感覺一樣,天合光能的答辯團隊也在當天下午進行。該公司一位參與過答辯的高層稱,兩家公司實力都不錯,就看科技部如何抉擇了。“最好的選擇就是兩家公司都通過。”
艱難抉擇
兩個多月后,正如天合光能的上述高層所期望的,英利集團和天合光能都通過了科技部的“考試”,如愿拿到了“金字招牌”。
“這個結果我們也都預料到了。與幾個月前的初評相比,復評還是相對輕松的。”宋登元說,“那時候是整個光伏行業內的企業都在爭奪這塊金字招牌。”
2009年7月21日,科技部突然下發文件,宣布將生物質能源開發與利用、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技術等3個方向補充列為第二批新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領域的指南方向。
早在2009年2月初,科技部已經宣布了將建設第二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確定了37個方向,可再生能源領域并不在列。
這37個方向,是在2007年間提出來的,當時新能源行業還沒有如此受關注。
“這是為了響應國務院做出的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部署,科技部后來才補充發布了風能、光伏、生物質三個方向。”科技部基礎司基地建設處卞松保博士說。
此次申報重點實驗室的要求每個省市在一個方向上只能推薦一個單位申報。并給出了申報條件:依托單位須從事相關研究5年以上;研發經費必須占到銷售收入5%以上;實驗室的建筑面積在3000平米以上;研發設備總值1500萬元以上……
接到科技部發布的補充文件后,河北省科技廳主管副廳長穆鐵學有點矛盾。因為在河北省內,有實力的光伏企業有四五家。穆鐵學說,當時在河北省是考慮兩個企業,一個是英利集團,另外一個是位于邢臺的晶龍集團。后者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商。
“由于時間比較緊,沒有過多的時間比較,最后決定讓英利申報。”河北省科技廳一位官員說,“晶龍落選的理由是產業鏈過于單一,研發實力不如英利。”
截至本報發稿,未能聯系上晶龍集團相關人士給予置評。
在江蘇省,科技廳的抉擇則更加困難。江蘇是光伏大省,占據中國70%的市場份額。在江蘇,已經上市的光伏企業就達到了六七家,包括無錫尚德、阿特斯、林洋、天合光能等。
無錫尚德屬全外資企業,根據科技部的要求,喪失了申報資格。而天合光能尚有百分之十幾的股份屬于國有。這樣,天合光能就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對手。
無錫尚德公關負責人張建敏稱,自己尚不清楚公司是否參與過重點實驗室的申報一事,但相關部門有可能因尚德的外資身份而把尚德排除在外。
一開始,江蘇省科技廳能供選擇的企業多達7家。由于沒有尚德的競爭,天合光能憑借自身相對強大的研發實力戰勝了其余6家企業,獲得了申報資格。
更殘酷的競爭
科技部的要求是,各省市必須在2009年8月7日之前將申報材料提交到科技部,留給企業準備材料的時間只有18天。
得知河北省科技廳要讓英利集團申報材料時,英利集團緊急成立了一個申報團隊,由宋登元擔任負責人。“還有集團的副總經理劉耀誠博士,加上技術口和科技口的總共大概七八個人。”宋登元說。
接下來的10多天,宋登元的團隊幾乎每天都通宵達旦地準備申報材料。河北省科技廳副廳長穆鐵學也來到英利集團組織申報材料。
由于之前沒有類似的申報經驗,河北省科技廳邀請河北省唯一一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燕山大學 “亞穩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日平來指導書寫材料。
“申報書的要求共有8個方面,我們就一部分一部分來,開了好多次預審會,掐著時間來預演。”宋登元說。
天合光能的情況和英利集團差不多。為了趕快把材料申報上去,江蘇省科技廳及常州市科技廳的負責人恨不得手把手地幫助天合光能完成申報材料。
最終,科技部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共17家企業和轉制院所的申報材料。
科技部必須在這17家企業中挑選出一到兩家。宋登元說,光伏領域的競爭最激烈,如果科技部不設條件限制每個省市最多只能申報一個名額,光伏領域得有50家都不止。
“大家都知道金字招牌的好處,都玩了命。”宋登元說。起初,宋登元擔心尚德也會參與進來。
8月25日左右,科技部組織專家在內部開始對遞交材料的17家企業及轉制院所進行初評。一位參與過初評的專家說,17家企業實力都很強,大家爭論很激烈。
科技部基礎司一位官員說,此次初評17家企業并不知情,完全是封閉式的。“由于重點實驗室看重的是一個企業的研發實力,比較之后英利集團和天合光能的實力就顯現出來。”上述專家說。
在重點實驗室評審中,原則上是一個方向只設一個。英利集團和天合光能被認為都有各自的研發優勢,并且企業自身實力在業內也是公認的。
在此期間,河北省科技廳副廳長穆鐵學多次帶著英利集團的申報材料找科技部相關領導,為英利集團“搖旗吶喊”。
兩家企業實力被認為在伯仲之間,而之前在其他領域一個方向上也有過設立兩個重點實驗室的先例,科技部最終決定在英利集團和天合光能兩家企業各設立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誰的標準?
1月15日,落戶英利的重點實驗室正式奠基。宋登元說,這個重點實驗室依托的是英利的全產業鏈,這是其他企業比不了的。“擁有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能成為行業標準的引領者。”
去年,英利的光伏組件產量達到555兆瓦,落后于無錫尚德的640兆瓦,在中國排名第二。旗下子公司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8日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
目前,宋登元團隊正組織撰寫建設報告。這個報告今年2月26日就要交,交了之后科技部還要組織專家進行論證,論證通過后就可以開始正式建設。
據介紹,實驗室的總投資為5.4億元,為期兩年完成,規劃總建筑面積6.08萬平米。實驗室下設四個中心和一個基地。分別是硅材料研究中心、光伏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心、電池組件研究中心、應用系統研究中心和中試基地。
宋登元介紹說,實驗室初期的人數在70-100人,目前已有50-60人,還要招聘一些學術帶頭人和行業內的精英。“有了這個平臺就可以唱戲了。”宋說。
另外一個關鍵之處在于,這個實驗室具有排他性,不會重復建設。“為什么大家都搶著做這個呢,就是因為它還有排他性。英利申報了這個實驗室,別的企業就不能再申報了。除非你有更特別的技術,別人做不到的。”宋登元說。
兩個重點實驗室,將來究竟應該用誰的標準呢?天合光能副總經理黃強顯得十分低調。作為天合光能申報重點實驗室的重要參與者,黃強諱言行業標準。
宋登元則說,天合光能應該不會跟英利集團在研發上沖突。在2月26日遞交的建設報告中將具體提出各自研發方向。
“或許可能都一個方向,但這個產業太大,在技術上會差異化,這個在建設報告中會體現出來。”宋登元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則認為,行業標準最終是由國家定。體現在行業里,應該誰是龍頭就應該以誰的技術作為標準。
“假如未來英利的太陽能電池占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那時候完全可以按照它的技術指標作為行業標準。”孟說。
宋登元則說,所謂的行業標準,并不是說具體到各種工序,而是以英利工藝的結果為準。
“比如說,我們的多晶硅成本比國外還低,只有28美元。未來,也許28美元就是一個可行的成本標準。”宋登元說。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