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裝置系統耗電量可望顯著下降。處理器、電源管理晶片(PMIC)與感測器業者正分頭布局行動裝置應用處理器和螢幕省電方案,包括新一代CPU/GPU 協同運算和big.LITTLE大小核設計架構、面板自動刷新、高整合度PMIC,以及主動調節背光源(PRISM)等節能技術,皆是相關業者今年的產品發展重點。
晶片大廠競相出招 手機AP/顯示器功耗大減
拓墣產業研究所半導體中心研究員許漢州(圖1)表示,手機螢幕和應用處理器功耗各占約30?60%系統耗電量,因此要延長續航力勢必從這兩方面著手。在處理器部分,高通(Qualcomm)、叁星(Samsung)、聯發科及安謀國際(ARM)正致力革新晶片設計,除共同推動中央處理器(CPU)、繪圖處理器(GPU)協同運算的異質系統架構(HSA)標準,減輕CPU負擔與耗電外,亦相繼推出高效能CPU核心搭配低功耗核心的big.LITTLE方案,更進一步減少處理器漏電流與動態功耗。
隨著處理器規格轉變,PMIC業者亦緊鑼密鼓研發新一代電源管理技術,除因應big.LITTLE大小核心切換需求,推升PMIC的電壓、電流動態調整速度外,也將發展大電流輸出方案,以滿足HSA處理器同時驅動CPU、GPU等異質核心的供電需求。
至于螢幕節能方面,許漢州指出,輝達(NVIDIA)已在最新行動處理器平臺中導入第二代PRISM技術;該方案透過多核心GPU加高階影像演算法,將畫面切割成不同區塊并偵測明暗變化,由處理器動態調整LED背光源亮度,進而省下40%顯示器功耗。
許漢州透露,一線處理器大廠亦計畫在下一代產品中,導入eDP 1.3版的PSR功能,讓GPU在螢幕畫面靜止時休眠,直接由顯示面板的時序控制器(TCON)執行資料更新,以節省面板傳輸介面的耗電量。
除改良硬體設計外,要確實降低系統功耗還須軟體的配合。益華電腦(Cadence)亞太區技術協理張永專(圖2)指出,由于處理器邁向多核心、大小核混搭架構,因而產生更細、更復雜的電源管理區塊,驅動處理器、電源晶片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商提出新的低功耗電源管理技術,包括動態電壓頻率調整 (DVFS)、CCOpt(Clock Concurrent Optimization)和MBCI(Multi-bit Cell Inferencing)等。
張永專分析,處理器中尤以時脈樹(Clock Tree)的運作功耗最高,係邁向節能的首要關鍵;對此,益華已開發一套系統層級功耗管理工具,包括處理器核心配置、電源模擬與驗證機制等,可協助晶片商精確掌握時脈樹工作狀況,進而改善多核心處理器電路布局,實現低功耗設計。
值此同時,處理器導入28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后,漏電流問題對晶片輕載耗電量影響將更加突顯,因此,張永專透露,益華已與臺積電、安謀國際合作,針對28、20和14奈米晶片漏電流進行優化,未來益華將在新一代EDA工具中導入漏電流演算法,協助晶片商解決輕載耗電問題。
平板解析度/性能激增 PMIC拓撲架構大換血
除手機電源方案加速改朝換代外,平板PMIC亦隨著螢幕解析度、系統運算效能大增,規格不斷升級;相關晶片商除致力推升產品整合度外,更開始導入筆電電源拓撲,以及手機PMIC的封裝技術,期縮減導通損耗與零組件用量,進而提高轉換效率。
安恩科技(iML)應用技術部資深經理高進發(圖3)表示,平板PMIC將逐漸引進高階電源拓撲設計架構,包括以往在筆電電源晶片中採用的橋式整流器 (Bridge Regulator)、同步整流方案,以及新一代單電感多重輸出(Single Inductor Multiple Output)技術,進而提高裝置電源轉換效率。
高進發進一步指出,自從new iPad推出以來,平板已全面邁向全高畫質(FHD)以上的螢幕解析度設計,由于背光模組、面板驅動的復雜度大增,因此儘管其PMIC導入高階拓撲將增加成本,相關晶片商仍義無反顧投入研發,并逐步將PMIC介面改為I2C可編程設計,以優化面板調光、開關等參數的調整機制。
據悉,同步整流拓撲在筆電電源晶片中已行之有年,平板PMIC改搭此一架構后,將可改善約3?5%的轉換效率。另外,PMIC導入橋式整流器結構亦有助精簡面板供電步驟,可直接由電池輸入端取得電力,進而縮減電力轉換耗損。
高進發更透露,愈來愈多電源晶片商在中小尺寸面板電源管理方案中,採用PMIC整合位準轉換器(Level Shifter)的設計,主要係友達、群創等面板廠跟進韓系廠商策略,將閘極驅動器(Gate Driver)電路直接內嵌在面板中,開發GIP(Gate in Panel)方案提高組裝靈活性,使過去大多與閘極驅動器整合的位準轉換器獨立出來,PMIC廠為進一步改善系統功耗與體積,遂開始整合其他分離的電源切換元件。
不僅如此,在手機平板化的設計趨勢帶動下,品牌廠對通用型PMIC的需求也更加殷切,已吸引晶片商大舉投入研發高整合度、小尺寸PMIC,并發展新興電源管理系統布局方式,以同時改善電源效率、占位空間和散熱機制,協助行動裝置製造商快速開發手機、平板和平板手機(Phablet)等多樣尺寸產品。
手機/平板漸融合 通用型PMIC加速發展
奧地利微電子(Austria Microelectronics)市場經理Don Travers(圖4)表示,以往手機、平板PMIC規格有所差異,隨著產品尺寸日益多元,上市時程壓力劇增,品牌和處理器業者均希望盡量縮減設計改變幅度和成本,并達到新產品快速上市的目標,已刺激手機、平板通用型PMIC方案崛起。
此外,行動裝置處理器與PMIC之間溝通緊密,傳統設計上大多將兩顆晶片的距離拉近,以減輕資料傳輸負擔與功耗,卻也引發熱源集中的問題,反而影響系統效率。為改進散熱問題,PMIC業者競相提出新的系統布局模式,并針對大尺寸手機更加復雜的多核心處理器、背光模組功率管理需求,取法平板電源控制的優點,以兼顧手機效能與續航力。
Travers強調,因應市場需求,奧地利微電子即跳脫一般PMIC商專攻手機或平板的單線發展模式,除積極擴張手機、平板通用型PMIC陣容外,近期更發布一項PMIC遠端回饋線路專利,大幅簡化行動裝置系統設計與散熱問題。
據悉,該方案目標係簡化電源管理系統布線,并拉開處理器與PMIC的距離以分散熱源,透過在處理器端外掛一顆功率級(Power Stage)模組,再以遠端回饋線路串連高整合度PMIC,可因應處理器動態電源負載變化做出迅速反應,同時提供較高的轉換效率及更靈活的印刷電路板 (PCB)布局。
隨著PMIC整合更多控制元件與電路,并引進數位設計拓撲提升效率,晶圓代工廠和電源晶片商也研擬導入先進製程,開發新一代異質功能整合PMIC,滿足復雜的系統電源管理需求。
邁向異質功能整合 PMIC加速制程演進腳步
聯電市場行銷處技術經理楊登棠(圖5)表示,高通、戴樂格(Dialog)正積極布局整合MCU及DSP核心的下世代PMIC,藉以提升晶片整合度,讓行動裝置業者有更多設計空間塞進新應用功能,并提高電源管理效率。隨著類比/數位異質晶片融合需求浮現,PMIC晶片商將改變以往類比IC不追求先進製程的概念,加速從現階段主流的0.18微米製程,跨入0.13/0.11微米,甚至在1?2年內朝90、65/55奈米邁進。
不同于數位晶片、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均須倚賴奈米先進制程,才能提高邏輯密度及運算效能,同時減輕功耗、尺寸及生產成本;PMIC等各種類比晶片對電晶體密度的要求則較低,反而著重在晶圓后段導線製作或深溝層隔離(Deep Trench Isolation, DTI)等技術,以改善導通電阻(RDS(ON))及各種操作特性,因此主流製程仍停留在0.18微米以上,晶圓尺寸也還在用六吋、八吋方案,每2年晶片體積微縮比率僅有10~25%。
然而,楊登棠分析,目前行動裝置PMIC內部至少都有二十到五十個功能區塊,且接腳數超過兩百個;加上晶片商正致力研發類比/數位異質晶片整合型 PMIC,而新增的MCU、DSP、雜訊消除IC等數位核心一定要以先進製程來做才能發揮經濟效益,在PMIC整合度不斷翻升之下,朝奈米製程演進的需求已開始涌現。同時,相關大廠考量先進製程成本較高,更研擬在2?3年內全面改搭12吋晶圓生產,將晶片產出數量提升兩倍以上,進而縮減10%左右的量產成本。
因應新世代PMIC製作需求,楊登棠透露,聯電將部署0.11微米、65/55奈米BCD(Bipolar-CMOS-DMOS)等多元製程。其中,0.11微米方案已開始試產,今年底將正式上線,該公司旗下七個八吋晶圓廠將有五個支援此製程節點,至于65/55奈米BCD方案則是未來主攻重點,將持續加碼投資。此外,聯電近期還與一家晶片廠攜手合作90奈米客製化PMIC製程,并已進入測試階段。
事實上,行動裝置品牌廠不僅希望節省晶片耗電,也須要開闢更多電力來源,以滿足用戶行動運算的需求,因而帶動晶片商投入發展微型、高效率交流對直流(AC-DC)充電方案。
確保充電快又準 充電器/測試方案翻新
恩智浦(NXP)電源方案資深產品行銷經理張錫亮(圖6)強調,EuP Lot 6節能規範施行后,行動裝置業者已面臨更嚴格的產品功耗要求,包括在待機模式下不得超過1瓦(W);而關機模式則須低于0.5瓦耗電量等規範,因而須導入更新一代的電源轉換器晶片方案,提高電源轉換效率。
張錫亮分析,要降低待機功耗的首要關鍵就是減少系統零組件用量,因此電源晶片商正競相發展一次側回授(PSR)、同步整流AC-DC拓撲設計方案,將充電器的零組件控制在叁十顆以下,并滿足各種國際節能規範的電源效率要求。
尤其近來手機和平板充電器共用的設計趨勢成形,更將驅動AC-DC電源設計轉變。張錫亮指出,由于手機充電功率為5瓦,而平板多在11瓦左右,因此新一代充電器須偵測裝置所需電壓,以辨別并切換手機或平板充電模式。目前恩智浦已開發一套小型化AC-DC解決方案,可透過在二次側偵測負載變化,動態調整一次側的開關模式電源(SMPS)控制器,同步支援平板、手機充電。
隨著行動裝置充電技術革新,新興系統與電池電流量測方案的需求也開始涌現。安捷倫應用工程部資深專案經理祁子年(圖7)表示,手機廠在開發軟硬體時須執行一系列標竿測試,包括評估整體裝置與電路的電池消耗,以及驗證應用程式對系統電力供應的影響等。
祁子年指出,行動裝置大多皆導入省電模式,以短叢發的發訊方式運作節省電力,由于裝置在此模式下耗電流非常低,傳統量測方案的動態範圍無法準確測量出系統功耗變化,因此業界正興起互補累計分布函數(CCDF)量測方案,并搭配脈衝式電流抽取技術,同時擴充儀器的動態電流範圍,從而分析并最佳化行動裝置省電模式的運作模式。
增加手機電力來源 電池廠競逐新材料技術
儘管系統節能設計功夫已有長足進步,但手機廠最終的期待仍是擴充電池容量,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呂學隆(圖8)表示,手機電池效能每年提升比重僅約 5~8%,遠不及新產品功能演進速度,因此,電池業者已規畫從電池正負極材料、驅動電壓和極板設計叁方面著手,期能兼顧電池體積、容量和成本。
呂學隆透露,叁星SDI近期已在電池表面鍍上新材料,開發出4.4伏特(V)高壓驅動的鋰電池方案,藉以改善電流耗損過多的問題,并妥善利用每一分電力;同時,該公司也利用涂布製程及特殊復合材料,提高電池極板的能量密度。至于樂金化學(LG Chemical)和日本戶田工業等日韓電池材料大廠,則投入開發下世代正負極材料,將以鋰叁元系、氧化硅等方案增加蓄電量。
顯而易見,隨著行動裝置功能規格迅速攀升,晶片商、電池和量測業者均不遺余力發展「開源節流」的解決方案。其中,由于PMIC掌管系統供電,對新一代行動裝置的發展尤其重要,產值可望從2012年的15億美元,飆升至2016年的24億美元,為相關業者帶來更多商機。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