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RoadStar.ai被曝出內訌,隨后倒閉,到Drive.ai因資金困境無奈被蘋果收購,再到Oryx Vision宣布停止運營……自動駕駛創業公司正面臨一場殘酷的生死考驗,淘汰賽一觸即發。
Demo時代結束 初創公司迎來洗牌期
提到RoadStar.ai,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去年5月的那次“天價融資”。2018年5月15日,Roadstar.ai對外宣布已完成1.28億美元的A輪融資(約合8.12億人民幣),據悉該次融資是截至當時國內無人駕駛領域宣布的最高融資額,Roadstar.ai也因此成為國內無人駕駛領域估值最高的初創公司。這是何等的風光啊!
然而,誰都沒想到僅一年的時間,RoadStar.ai就因內訌,更具體一點是內部腐敗、技術研發停滯不前、產品落地遙遙無期等問題,跌下神壇,最終走向停擺清盤,令人扼腕。
如果說RoadStar.ai的“死亡”更多的是內部因素所導致,那么Oryx Vision的關閉則主要源自外部環境。作為一家專為自動駕駛汽車開發激光雷達傳感器的以色列汽車技術公司,Oryx Vision自2009年成立,就致力于研發低成本的小型激光雷達系統,以幫助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商業化,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有商業前景的市場。眾所周知,激光雷達可謂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傳感器之一,但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無論是傳統的機械式激光雷達還是有自動駕駛企業“新寵”之稱的固態激光雷達,目前都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所以Oryx Vision希望通過該公司的技術,改變這一現狀,加速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
不過最近Oryx Vision發現,盡管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領域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就目前的形勢而言,自動駕駛汽車要想成為主流的交通工具,需要的時間將遠遠長于預期,這也就意味著除了已有的投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Oryx Vision仍難繼續獲得投資回報。因此,雖然公司的資金還可以維持3至4年的運營,且有投資者也準備繼續投資,Oryx Vision還是決定把公司關停,并將剩余的資金返還給投資者。
比較之下,Drive.ai的境遇相對好一點——被蘋果公司低價收購。當地時間6月26日,蘋果公司證實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rive.ai,并且聘請了數十名Drive.ai負責產品和工程設計的工程師。
據悉,導致Drive.ai走到這一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資金困境,Drive.ai自2017年9月完成了1500萬美元的戰略融資后,在過去近兩年的時間里再也沒有新的融資消息傳出,而自動駕駛又是一個需要持續“燒錢”的項目,因此業界猜測這或是導致Drive.ai“賣身”的主因。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內訌,在吳恩達夫婦退出后,公司運營由吳恩達的幾個學生負責,他們之間被曝出存在內斗的情況。因此,從今年2月份開始,Drive.ai就在尋求收購,并與多家潛在買家進行了談判,最終敲定了蘋果公司。
可以說,無論是RoadStar.ai還是Drive.ai,他們都曾是自動駕駛領域最炙手可熱的技術公司,高光時刻投資者用“踏破門檻”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即便如此,也沒能逃脫覆沒的命運,真可謂世事無常。
困境重重 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在自動駕駛賽道上,隨著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開始因為資金問題或者團隊內部的運營管理問題而選擇中途退賽,該領域正式進入了洗牌期。更長遠來看,上面這些公司的落敗或許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局勢將遠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更為慘烈。
這不是聳人聽聞,如果從谷歌2009年開啟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研究開始算起,自動駕駛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在這十年的時間里,自動駕駛已經被證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僅技術層面就涉及感知、高精度地圖、定位、駕駛員監控、人機互動,路徑規劃、決策、動態控制、系統架構、系統驗證等十多項核心能力,此外還需要法律法規、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巨額的資金投入,僅靠一家企業難以實現。
正因為如此,可以看到過去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結為聯盟,在技術方面相互取長補短,同時分攤研發成本,并出現了很多專攻某一項核心技術的初創公司,甚至連政府也開始參與其中,在路端給予一定的規劃支持。但即便如此,要實現大規模的全場景自動駕駛,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依舊遙遙無期。
這對于初創公司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危險的征兆,因為目前很多初創企業都不具備“自造血”能力,而研發自動駕駛又需要巨額的投資,他們的錢從哪里來?自然是找投資人了。但精明的投資者又怎會心甘情愿的一直投資一個項目,而不談回報呢?當然不可能。
于是,對那些遲遲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投資者們開始變得苛刻了起來,而一旦失去了投資者的支持,下場會是什么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這樣的自動駕駛創業項目不在少數。試想一下,頭部公司諸如Drive.ai尚且逃不過“賣身”的結局,更遑論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尾部企業,生存狀況更是岌岌可危。從這一點上來說,Oryx的主動關停反而是一種明智的做法了。
當然也有一些“另類”,自始至終都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如剛剛拿下投資的圖森未來、主線科技,此外還有AutoX、Voyage、易控智駕、Starship Technologies等。他們究竟有何魔力呢?深入分析,在于他們聚焦的是一個短時間內可以實現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市場——自動駕駛商用車,如無人駕駛卡車、無人駕駛物流車、無人駕駛擺渡車等。與自動駕駛乘用車相比,這些車輛由于運營環境相對較簡單,且大部分場景對車輛的運行速度要求不高,運行線路較固定,更容易實現規?;涞?,讓投資者早日看到回報。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度阿波龍無人巴士項目,早在去年7月就已經實現量產下線,在國內外多個城市開展商業化試運營,發展到現在,據悉阿波龍已經在全國25個城市接待了4萬名乘客。其另外一個項目——新石器無人零售車,自去年量產下線至今已經完成了16萬次零售服務。最近,百度又宣布正式啟動自動駕駛出租車隊Robotaxi試運營服務,讓自動駕駛汽車如約駛上長沙街頭。
可以說,百度給自動駕駛創企們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固然自動駕駛的終極目標是大規模全場景的無人駕駛,這并不意味著大家一開始就要瞄準這個目標去做,這是不現實的。畢竟當下自動駕駛還面臨核心技術、法律法規、道路基礎配套設施等多方面的掣肘,縱使強如谷歌、百度,也不能一蹴而就,更何況人力、物力、財力都有限的初創公司們,更應該腳踏實地,立足于那些短時間內可能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一步一個腳印,向全自動駕駛時代邁進……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