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這場“戰疫”,不僅僅是靠人類自己。”
2月2日,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當日醫院就開了一家小店——馬云的無人超市。
曾瀕臨退場的“無人”概念,在這次疫情中重獲新生。
2月6日,武漢市一臺無人配送車從京東物流仁和站出發,躲避過車輛和行人,順利將醫療物資送至武漢第九醫院,這是疫情爆發后武漢智能配送的第一單。
當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去執行指定動作時,它們往往有著高執行力、高精準度、耐高強度等特征。
而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病毒傳播,在人與機器之間能被降到極低,這或許也是“無人”勝于“有人”的原因之一。
除了京東、美團等互聯網公司,馭勢科技、新石器等眾多初創企業也參與到這場“戰疫”當中,無人消毒車、無人清掃車、無人配送車,穿梭在空無一人的大街小巷,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務。
無人技術正在人類面前大展拳腳。
無人駕駛正在向人類駛近
“這次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大家看到無人駕駛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蔽倪h知行COO張力,在接受創業邦采訪時表示。
但是張力也認為,這些“上戰場”的載物無人駕駛,和我們常說的載人無人駕駛是兩個不同的垂直領域。“無人載物”在疫情當下被完全激發,但仍在探索商業化落地的“無人載人”遺憾缺席。
所謂的載人的車輛,除了公共交通和私家車,就是大量游走在接頭、接送形形色色乘客的出租車、網約車。
而在疫情當下,它們能做的只有消毒、隔離。
2月21日,在滴滴杭州司機服務中心西湖店的空地上,一位身著防護衣、穿戴護目鏡、口罩的工作人員,在給預約車輛進行消毒后,開始給車輛增加“防護罩”。
一張剪裁好的2米×3米的復合聚乙烯薄膜,再加上一根1.5米長裝有彈簧的PVC管材。通過簡單的固定,一套車內防護膜就安裝好了。顯然,這不是長久之計。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日前表示,新冠病毒轉成類似流感一樣長期存在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雖不必過分焦慮,但出租車、網約車的“無人化”的勢在必行。
“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能夠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保證在疫情下的交通運輸能力,可以在疫情最嚴重的區域運營,特別是運輸病患、 醫護人員和相關的保障物資。此外,它們能24小時運轉,在防疫、維持城市交通運輸所起到的重要作用?!?/p>
文遠知行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除此之外,文遠知行COO張力還提出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相對于傳統出租車、網約車的幾大優勢。
第一,安全性。90%以上的交通安全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疲勞駕駛、酒駕等,無人駕駛則可避免。同時,無人駕駛汽車擁有安全冗余的特點,通過多種傳感器獲取比人類更多、更精準的道路和交通信息,保障駕駛安全。
第二,經濟性。傳統出租車的成本結構中,司機占了50%,在美國這個數字占到約70%,在網約車上愈發突出。如果能把司機去掉,這個成本就成為了利潤,企業可以把這部分利潤讓利給乘客,也可以用于研發、提高服務質量。
第三,解決司機短缺。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出租車面臨司機難招、司機難管的問題。再加上政策限制,合規司機的數量在逐年下降。
此外,無人駕駛的高效運轉,以及對于未來完全無人駕駛車輛中的增值服務,也是那些由人駕駛的傳統運營車輛所難以觸及的。
據麥肯錫未來出行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未來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約合3.5萬億元)。
張力還告訴創業邦,經此一“疫”,自動駕駛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法律法規的支持如果也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無人駕駛的快速道”自然就會出現,這是路測里程提高的“快速道”,是全無人駕駛測試的“快速道”。
文遠知行CEO韓旭多次強調,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真正量產的標志是有足夠的技術和信心把安全員從車上拿掉。我們需要走出第一步,而現在則是合適的時機。
完全無人駕駛距我們還有多遠?
疫情當下,人們開始意識到無人駕駛車輛,本應成為最安全的出行選擇。但可惜,這一理想中的場景并未實現。
戴姆勒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仕凱甚至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在未來30年間范圍內,仍然會面臨無法商業化的現實問題。
實際上,無人駕駛的商業落地是行業的一大難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其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在美國已經運營了3年之久,直到去年12月才取消安全員、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運營。
谷歌Waymo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由于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發展速度低于預期,該公司分析師根據現金流折現分析,將Waymo的估值從2018年的1750億美元下調到1050億美元。
雖然,像谷歌Waymo這樣的頭部公司都難以擺脫唱衰的命運,但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的熱度卻一直有增無減。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自動駕駛公司在園區、港口、礦區等特點場景跑馬圈地,如智行者、圖森未來、馭勢科技等。
而在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領域就更是玩家頗多。在美國,有谷歌的Waymo和Uber,在國內有百度的Apollo、從滴滴獨立拆分出來的自動駕駛公司滴滴沃芽、以及在廣州大量投入試運營和測試的文遠知行、小馬智行。
當下,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落地也確實在加速。
首先,硬件趨于成熟。
一般來說,無人車的車頂會裝有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套件元件,以往這些傳感器都比較碩大且零散。
而為了改變這一突兀的外觀,從去年開始,小馬智行、百度Apollo、文遠知行相繼推出加集成化,一體化的車頂盒方案。
在年初的CES上,固態激光雷達這一新技術的開始拋頭露面。與動輒數十萬的機械式激光雷達高昂的價格相比,固態激光雷達的價格能夠降至千元以內。同時也消除了光電器件因為機械旋轉可能造成的故障,提升穩定性。
其次,重視對車輛數據的收集。
根據之前特斯拉公布的一份數據,利用在全球的車隊,特斯拉已經收集超過 160億公里的真實行駛數據,其中超過16億公里的行駛里程使用了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特斯拉的數據處理流程?
而海量的自動駕駛數據,也是特斯拉相比其它汽車制造廠更占優勢的地方。
依靠特斯拉龐大的用戶數據,以及其背后的神經網絡,最終教會車輛去識別車道線、車輛、行人、交通信號等內容。比如,最近特斯拉就通過OTA升級了識別雪糕筒、識別紅路燈等功能。
此外,小鵬汽車也向創業邦表示,旗下出行平臺有鵬出行確實承擔行駛數據收集任務的,這些數據將提供給研發部門來使用。雖然目前運營車輛暫有數百臺,但每一臺車所產生的數據量,并不小。
當然和特斯拉一樣,最終要做的一定是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而埃隆·馬斯克對于這一業務再次許下承諾,在今年先行實現共享汽車的上線,而后推出無人駕駛出租車。
最后,從單打獨斗到團隊作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認為,未來的自動駕駛商業化模式大致如此:由整車企業負責量產,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技術服務,服務運營商搭建大數據平臺,負責車隊的管理和運營,為終端用戶提供服務。其中,服務運營商將施行輕資產運營,由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
Waymo走的正是這條路。在Waymo的商業化合作布局中,有整車廠捷豹路虎和菲亞特克萊斯勒,車輛維護公司安飛士和AutoNation,保險公司Trov,服務運營商有網約車平臺Lyft、物流平臺UPS。
這幾乎是給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準備了一份“標準答案”。
寫在最后
美國汽車協會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71%的美國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近90%的受訪者擔心自動駕駛存在技術問題。而國內,對于這一技術的質疑聲更是從未消停過片刻。
但疫情爆發之后,人們才意識到最危險的或許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類自己。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