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皆知,自動駕駛行業最近一件大事,發生在德國。
前幾日,總理訪德期間,中德雙方簽署了《關于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未來兩國將加強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等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多層次交流與合作。中德兩位總理還頗有興致地打破原定安排,共同登乘體驗了一輛中德合作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同時,兩位總理還親自見證了百度與寶馬、長城與寶馬等雙方企業的一系列合作。
事實上,這并非自動駕駛領域在國家層面的初次合作,據日本NHK報道,在另一工業汽車重鎮日本,中日兩國也在政府層面就自動駕駛合作首次達成共識,表示將在自動駕駛的公路測試規則,以及通信基礎設施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開展合作。
中國在自動駕駛的跑道上動作頻繁,連續與兩大汽車強國達成合作共識,其實并不令人意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產業特性所致——作為人類交通領域的一次技術革命(要知道,身為工業時代的象征物,一百年來汽車在底層架構上基本沒發生過質變),自動駕駛尚處于大規模爆發前的黎明階段,無論是從國家還是企業層面,合作都遠大于競爭。為了盡量消弭地區差異性,在標準統一,法律法規,基礎設施和數據共享等諸多方面,需要在全球范圍內的合力維護。
當然,遵循著已被市場驗證多次的經濟規律,自動駕駛行業的良性發展,無疑需要“政府搭臺,市場唱戲”,企業自己的努力,才是整個自動駕駛行業向前推進的核心驅動力。
而談及全球“市場唱戲”中的角色地位,就在上個月,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Insights發文稱,來自中國的百度有望憑借開放合作的思路,超越谷歌和特斯拉等美國科技巨頭——更像是對這種開放策略的再次印證,在中德自動駕駛汽車展示活動上,百度與寶馬集團宣布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寶馬加入Apollo自動駕駛生態,并獲得Apollo理事會的理事席位。Apollo的生態邊界,又向前拓展了重要一步。
其實在我看來,拋去CBInsights指出的致力于整車制造的特斯拉不談,攤開自動駕駛的全球版圖,擱置在“中美AI齊頭并進”的敘事背景下,來自中美兩國的百度和谷歌,或許最有可能發展成具備樞紐意義的平臺化公司。
而當我們從技術、合作伙伴、生態構建和落地場景等不同角度深度剖析,就會發現:當兩家搜索引擎起家的巨頭切換到自動駕駛賽道,他們選擇了兩條不同的路。
技術福祉
不妨先從技術談起。
在全球范圍內,大眾對自動駕駛的初次認知始于谷歌。2009年谷歌就啟動了自動駕駛專項事業部,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該領域的唯一玩家。多年來他們也在不斷完善技術,美國加州自動駕駛測試報告顯示,2017年全年,谷歌無人測試車每1600公里的平均人工介入次數僅為0.8次,亦是谷歌技術過硬的證明。
不過,由于起跑線的相對公平,中國自動駕駛發展雖晚于美國,但雙方在路測數據,高精地圖儲備,核心算法等方面并不存在代差。百度就從數年前開始著力布局,如今不但在技術上有著深厚積淀,甚至率先將技術轉化為量產產品。
百度能迅速在技術上完成原始積累,很大程度受益于數據對于自動駕駛的獨特價值——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技術存在很強的地域性,在技術路線上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數據采集上非常依賴本地化。而置身于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和生產市場,多年的技術積淀,讓百度擁有完備的數據采集體系,他們第一個完成了中國30萬公里高速/環路高精地圖的制作,以及中國億萬公里ADS數據采集,擁有大量的中國路測數據,這讓他們更了解國內復雜的駕駛環境。
更多路測數據也意味著更快,更成熟的技術迭代——而比技術本身更值一提的是,百度選擇將這些不斷迭代的成熟技術(包括環境感知,路徑規劃,車輛控制等)全部開放,目前Apollo已開放超過22萬行開源代碼,來自全球的開發者都能通過Apollo,享用自動駕駛的技術福祉。
生態繁榮
說完技術,再來對比下自動駕駛的另一重要評判指標:合作伙伴。
業界常識是:自動駕駛的競爭關系,早已從各自為政,演變為企業聯盟,尤其對于科技巨頭來說,除了自身要不斷夯實技術,更要迅速構筑一張價值網絡,與多方利益達成共贏——這首先意味著,要盡快“拉攏”那些具備戰略高地意義的傳統車企。
不難發現,單純從數量上,谷歌有菲亞特和豐田等不算多的合作伙伴;百度Apollo則囊括寶馬,戴姆勒和福特在內的眾多一線車企——而若從合作深度上分析,谷歌與車企的合作關系似乎更偏向“調用”之后的產品打造,譬如他們前段時間就向FCA訂購了6.2萬輛克萊斯勒Pacifica混合動力車型,用來擴大自己的公共自動駕駛車隊。
如果說谷歌是用合作伙伴的車輛平臺造自己的車,那么百度則是用技術和解決方案幫合作伙伴造自己的車,站在追尋效率最大化的車企角度,后者無疑更符合自身利益。
當然,除了合作數量和合作深度,剖析Apollo的合作寬度,或許才是洞悉百度戰略模式更清澈的角度:在Apollo的118家合作伙伴中,包括英偉達,英特爾,微軟,博世和大陸等供應鏈巨頭,目前也已輻射OEM,Tier1,出行服務商,基金投資機構,相關政府及研究機構等“全產業鏈”玩家,是目前全球涵蓋產業最全面的自動駕駛生態——某種意義上,與其說百度是在打造自動駕駛“產品”,不如說是在建立“網絡”。
而并沒有用太久的時間,這張網絡內部就已盤根錯節,初具規模效應。要知道,在任何制造業,供應鏈網絡最核心的變量就是規模,規模越大,意味著整合不同玩家的效率越高,相互組合的可能性也越多。規模效應不但會讓作為中心節點的Apollo自己迅猛增長,還將帶動產業鏈不同價值節點的共同發展。
就像許多業內人士希望看到的那樣,在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初期,相比于一家獨秀,更重要的是生態繁榮。
合力塑造
其實從與合作伙伴的關系上不難發現,秉持生態繁榮理念,自誕生伊始,開放就是Apollo的關鍵詞。
譬如從技術開放的力度上,盡管今天的谷歌已放棄自主造車,選擇與車企合作,但并未完全對合作伙伴開放核心技術。百度則希望將開發者和合作伙伴聯合在一起,通過開放特性和資源共享,加速行業落地。
短短一年有余,面向全球開發者和合作伙伴,Apollo開放平臺不僅開放了代碼和數據,還為開發者提供開發者社區,硬件與車輛合作,測試支持和資本扶持(已經投資了25+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等方面的支持。
而隨著Apollo版本的不斷進化,其開放程度也不斷增大。在今年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Apollo發布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進一步降低了開發門檻,并將原先的硬件參考平臺升級為硬件開發平臺,車輛參考平臺升級為車輛認證平臺,不僅要為開發者提供參考,還要為開發者提供與Apollo“配套”的硬件和車輛,解決硬件和測試車輛的問題,從而在滿足開發者不同層次需求的同時,為國內外廠商提供商機,百度自身也能更深地嵌入到自動駕駛產業鏈中。
所以綜合類比的話,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時代,如果說谷歌的戰略規劃更像是要成為無人車中的“蘋果”,那么百度則有機會成為無人車中的“安卓”。其實CBInsights也在文章中指出,Apollo頗為類似安卓開放源代碼項目,都在建立一個行業通用操作系統,這種做法對高度碎片化的中國汽車供應產業尤其有效,可以讓制造商無需付出高昂的研發成本就能制造出自動駕駛汽車。
令人欣喜的是,更像是對于開放策略的理論認可,如今Apollo這張盤根錯節的生態網絡,已依次在不同場景落地生根。
不同于目前谷歌以自動駕駛乘用車(尤其出租車)為主要切入場景,Apollo想讓自動駕駛在不同路面上并行奔跑,已經在乘用車,巴士,物流車,掃地機,農機,貨運叉車和代步車等9大場景落地,從而讓不同行業看到,自動駕駛并不等同于乘用車自動駕駛,它既可以穿梭于鬧市之間,也可以出現在高速路,碼頭,農田等不易被大眾察覺的場景,Apollo不僅能支持開發者在不同方向上的想法,還將激發出自動駕駛在不同場景的“物種大爆發”。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隨著與更多合作伙伴的落地,Apollo構建價值網絡,促進生態繁榮的模式已驗證了其可行性。
當然,最后有必要提及的是,在市場唱戲的同時,致力于促進產業結構改革的中國政府,對自動駕駛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今年年初,發改委重申了中國到2035年發展成為智能汽車“全球大國”的戰略規劃,預計2020年中國市場上的汽車,將有一半會搭載半自動或自動駕駛系統;而近幾個月,中國多地也在不斷為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開綠燈”,這也為百度Apollo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所以綜合來講,在多方合力塑造之下,遵循著生態網絡的滾雪球效應,在未來的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Apollo勢必將承擔更多領跑者的責任。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