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多數人都開始意識到,百年汽車產業與來自硅谷的科技新貴,終將會有一場關于智能汽車的主導權之爭。
這樣的戰斗,事實上已經上演了。
美國時間的9月17日,The Craneway Pavilion,位于灣區富人區Richmond靠近舊金山灣的最南端,事實上是一個廢棄的福特汽車工廠,類似于北京798,16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VIP,搭乘一艘豪華游輪,橫跨舊金山灣,云集于此,見證了奧迪史上第一款純電動汽車Audi e-tron的發布。
就在同一個晚上,伊龍·馬斯克在洛杉磯舉行盛大發布會,宣布賣出了第一張駛往月球的太空飛船的船票,42歲的日本富豪前澤友作是馬斯克的第一個顧客,“鋼鐵俠”計劃于2023年將這位身家高達42億美金的日本人送上月球。
在過去的15年,馬斯克率領的硅谷科技軍團,一直在對百年傳統汽車產業發動襲擊,但并未受到認真的對待,直到特斯拉Model 3走出“生產地獄”。
在2018年已經過去的8月份,特斯拉憑借Model 3一款車型,就在美國市場獲得了超過2萬臺的銷量。這一數據,超過了寶馬所有車型當月在美國的銷量之和。
震驚了整個傳統汽車界。
The Craneway Pavilion,離特斯拉在Palo Alto的總部,不過54英里的路程,離特斯拉Fremont生產工廠的距離只有42英里。
奧迪e-tron的發布,原計劃是于8月30日,在其位于布魯塞爾的生產工廠舉行的,但該計劃遭到了緊急的調整,發布地點改成了特斯拉的大本營——灣區的The Craneway Pavilion。
調整的含義不言自明:傳統車企將在“顛覆者”的腹地,在汽車科技這個核心領域,吹響反擊的號角。
作為任何一家車企的首款純電動車型,發布者顯然不應該對銷量抱有巨大的期待,一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這款被命名為Audi e-tron 55 Quattro的車型,起售價達到了7.48萬美金,與特斯拉Model X相差無幾。
圖片來源:TechCrunch
對于這種價位的車型,能指望有多大的銷量呢?
然而,作為一個豪華車品牌的首款電動車型,奧迪e-tron的面世,顯然有著除了銷量之外更重大的意義。
奧迪技術研發董事Peter Mertens認為,e-tron的發布,是奧迪電動化戰略的啟動信號。從這之后,到2022年,奧迪將會持續投資400億歐元,陸續推出20款電動車型,參與市場競爭。
奧迪e-tron的發布,也意味著這家公司與保時捷聯合研發的豪華電動車模塊化平臺PPE,初步完成了研發,開始陸續推出車型。
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奧迪旗下的第一個專門為電動車打造的制造工廠,也已經完成改造,將投入到使用。
在初期,奧迪e-tron將會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奧迪工廠進行生產,那里有完整的電池pack產線以及四大工業車間。而電機部分,來自于奧迪在匈牙利的工廠。
另一方面,為了支持電動車的發售,奧迪將聯合大眾集團、保時捷、寶馬、奔馳、福特等企業,開始在歐洲以及美國,全面建設超級充電站。
在歐洲,一家名為IONITY的合資公司,將負責于2020年之前,在歐洲全境建設400個超級充電站,每120km擁有一個充電站,每個充電站擁有6個功率為350Kw的充電樁,現階段,特斯拉主要的充電樁功率僅為120Kw。
在美國,大眾集團斥資20億美金,在2019年之前,橫跨美國40個州,也將建設500個超級充電站。
對于任何一個車企而言,如果要想與特斯拉展開競爭,或者說希望能夠銷售電動車,如果不能解決充電問題,顯然難以在用戶體驗上與燃油車展開競爭,也不可能擊敗特斯拉。
Audi e-tron的問世,背后帶來的是奧迪集團乃至大眾集團,在電動車領域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研發上的電動車平臺PPE(奧迪也與大眾乘用車在聯合研發MEB平臺),以及投入巨資建設的制造工廠,以及龐大的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
再往后,人們將會看到,傳統汽車產業的制造機器,將向這個領域,傾瀉源源不斷的資源,對造車新勢力展開“絞殺”。
當然,如果僅僅是電動車平臺和充電網絡,奧迪恐怕會不好意思動員1600多號人跑到硅谷,舉辦聲勢浩大的發布會。
與奧迪e-tron一同來到舊金山的,還包括它的自動駕駛技術和面向汽車互聯網的系統myAudi。
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想象,在慕尼黑,有一些名叫Autonomous Intelligent Driving GmbH(后面簡稱AID)的公司,是一家奧迪全資所有的純軟件公司,該公司的核心人員主要是AI、深度學習、機器人、感知算法等方面的專家,有將近600多人。
這個團隊在2017年4月組建,與福特的Argo時間相當,遲于通用的Cruise,早于豐田的TRI-ADVANCED。
這個團隊的核心工作是打造“自動駕駛大腦”,技術將應用于整個大眾集團,他們計劃在2021年實現L4級別的無人駕駛技術。
AID的第一個作品就是2017年發布于巴塞羅那奧迪全球品牌峰會A8的L3級別自動駕駛技術。
奧迪A8是全球首款配置固態激光雷達的量產車。
當然,傳統車企的當務之急不僅僅是研發L4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技術,同時要將L2和L3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以用戶能夠負擔的成本,應用在量產車上,尤其是量產的電動車上。
這對于豪華汽車品牌而言,顯得尤為急迫。AID的工作成果,尚未體現在奧迪第一款純電動汽車上。
汽車互聯網是另外一個所有的傳統車企必須要面對的戰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方面能力體系以及應用生態的建設,將會日益超越自動駕駛,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關鍵因素。
奧迪在這方面的答卷是MMI和myAudi。
我們可以將奧迪的MMI視為該公司的車載OS,而myAudi是用戶端的控制界面。現階段,奧迪全系車型配置的還是MMI二代,車評君從這次奧迪全球品牌峰會上得到的消息是,MMI三代正在緊鑼密鼓地投入研發,并有望在2019年OTA到奧迪的車型上去。
更引人關注的是,奧迪MMI三代產品的研發將會以中國為重心。這顯然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因為中國人在汽車互聯網系統的研發上,具備全球領先的實力,而中國又是奧迪全球最大的市場。
另一個值得期待的事情是,大眾乘用車以及計劃投入35億歐元,研發vw.OS。該項目計劃打通MEB模塊平臺里汽車絕大多數底層的ECU(70多個),將其統一到為數不多的幾個計算平臺上,并使用統一的操作系統,而不是像現在各個供應商為特定的ECU編寫底層軟件代碼,vw.OS將會允許APP開發者能夠調用汽車底層傳感器以及控制系統的數據和權限。
MMI和vw.OS未來的協同效應,會怎么發揮呢?
如果myAudi僅僅只是遠程遙控汽車,開關空調、門窗、將地圖地址發到車上以及與奧迪工作人員互動之類的,其實還是蠻常規的。
汽車互聯網除了OS和用戶端的控制APP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整個APP生態,即有多少開發者,通過奧迪汽車的OS系統,為車主提供手機不可替代的、有價值的服務。
這個應用生態,也許是奧迪相對于所有的競爭對手,甚至于特斯拉而言,具有優勢的地方。
從2014年起,這家企業就在中國做一個名為“奧迪創新實驗室”的項目,每年吸引上千家汽車互聯網生態相關的APP開發者參與活動,這些開發者的類型包括車聯網、移動出行、車內交互、未來零售以及其他所有具有潛力的應用形態。
比如,2017年入圍“奧迪創新實驗室”的一些開發者如速騰聚創、roadstar.ai、極豆車聯網均是國內在各自領域頂尖的開發者。
“奧迪創新實驗室”,從某種程度上看,已經形成了面向未來的汽車APP生態。
這個生態,在未來如果與MMI以及vw.OS有效結合起來,將會成為這個豪車品牌巨大的財富,并在智能汽車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盡管如此,傳統汽車對造車新勢力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反擊,在2020年之前,并不會真正形成。核心的原因總結如下:
在動力總成上,德系三強的核心動力電池供應商包括韓國的LG和三星,以及中國的寧德時代,其新一代的三元811電池,至少需要在2019年才會規模量產。而特斯拉的松下2170(三元811)電池在2017年就已經投入了試生產,并在2018年大規模量產。因此,在2020年之前,傳統車企在動力電池上還難以與特斯拉正面對抗。
車企自建超級充電站也需要時間。比較樂觀的預測是,在2020年左右,傳統車企巨頭才能在全球主要汽車市場,完成超級充電站的初步布局,并能令電動車主有愉快的充電體驗。
哪怕是比較激進的傳統車企,在推出全新的純電動車型之后,在核心平臺、制造和供應鏈上的磨合,還需要很多的時間,不能指望在短期之內就會形成很強的能力。
傳統車企開始在汽車互聯網的研發上投入巨資,但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并給用戶帶來令人驚叫的體驗,依然需要時間。2019年恐怕是試水,2020年也許才能發力。
傳統車企盡管在各個單項能力上,比如自動駕駛、汽車互聯網、純電動等方面都已經初步完成了能力體系的建設,但如何把這些核心能力整合到一起,體現在一款產品之內,依然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從以上種種因素上看,Audi e-tron在美國和歐洲的發售時間都定在了2019年年中的樣子,而在中國市場,2019年只會通過進口的方式展開銷售,真正的國產時間則定到了2020年。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之內,還將會發生很多事情。
對于造車新勢力們而言,一款Audi e-tron并不值得憂慮,真正值得憂慮的是,這一款車型的背后所代表的整個資源體系,已經開始啟動,并將會有源源不斷地新資源注入,最終會像坦克般碾壓而來。
對于像奧迪這樣的傳統汽車巨頭而言,時間上的一點點落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車型產品形態急劇變化的時代,不能迅速凝聚內部共識,重構組織和企業文化,打造出面向未來的、有競爭力的產品。
對于傳統車企而言,有錢并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不然要企業家做什么?銀行就把所有的生意做掉了。
奧迪在硅谷核心區的新品發布,至少讓我們看見了它的攻擊欲,它求變的決心,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征兆。
幾乎可以將其視為一個規律,任何一個企業或組織,在啟動大型變革之前,都需要一場痛徹心扉的失敗。
從這個角度而言,對于奧迪及其背后的大眾集團而言,“排放門”在帶來沉重打擊的同時,也催動了這個龐大的“帝國”,進行大刀闊斧的自我變革。
傳統車企巨頭與造車新勢力的激烈碰撞,定會促進創新、促進產業的發展,最終讓消費者受益。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