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AI行業的商業價值,破解落地難、盈利難的問題,是人工智能超越技術概念,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立足點的關鍵。
人工智能稱得上繼蒸汽機、電氣之后的第三次生產力革命。
在歷經科研實驗、構建機器學習的基礎設施之后,2015年,人工智能迎來了以應用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為主的第三波浪潮,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847家,次年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更是將行業推向了高潮。
四年過去了,邁過大規模融資圈地的草莽階段,行業中的玩家也逐漸沉淀,開始深耕垂直細分領域,構建從技術到行業的全方位壁壘。
近日,曠視科技遞交了港股招股書,吹響了AI行業上市的號角。招股書顯示, 曠視科技16-18年收入分別為6700萬元,3.132億元,14.2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58.8%。2019年上半年,收入9.49億元。
與不斷攀升的營收同步增長的還有研發開支與虧損額度,16-18年曠視分別虧損人民幣3.428億元、7.588億和33.516億,三年研發開支近9億,2019年上半年虧損更擴大至52.002億元。
上市意味著面向更加成熟,公開和透明的一級市場,但曠視的經營現狀卻不禁讓外界產生質疑:被鼓吹多年的AI究竟是一場技術概念的虛火還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這場不斷突圍的無限戰爭中,AI企業的盈利破局點究竟在哪兒?
“盈利難,難于上青天”
AI是典型的硬科技行業,作為一項戰略性技術它本身并不產生商業價值,只有深度嵌入到各行各業中才能具有價值。AI落地難,盈利難是行業共識,研發燒錢更是在所難免。
風險投資公司安德森霍格沃茲基金的一位負責人曾表示,人工智能將會使人類預測未來并作出正確反應,谷歌的Gmail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協助下具備了根據郵件內容自動回復的能力就是人工智能未來的早期例證。
同過去PC和智能手機的誕生催生了浪潮一樣,人工智能有潛力通過幫助科技巨頭改造現有業務和激發新業務,讓科技領域重新洗牌。
換言之,人工智能有望成為引領下一個時代的觸點,這種誘惑鼓吹著投資人和創業者,也造就了AI行業的融資狂潮。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AI創業公司融資總額為1131億人民幣,增長率超100%。其中“CV四小龍”商湯、曠視、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合計拿到其中200多億,占總額的五分之一。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頭部效應在人工智能領域依舊顯著,資本的追捧卻沒有緩解現實的焦慮。《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稱,過去一年,產業對人工智能期待值很高,各種應用層出不窮,但收獲卻很少。
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獲得的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但2017年中國AI商業落地100強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入卻不足100億元,90%以上的AI企業虧損,絕大多數企業年營收不足兩億,10%賺錢的企業基本都是技術提供商。
硬科技的行業特點就是既需要燒錢研發,還需要燒錢打市場,華為創立32年都還沒有上市部分原因也是早期長期燒錢投入研發造成的。
翻看AI行業幾家頭部企業的財報數據也不難發現,目前AI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狀況都不及預期。
曠視2019年調整后凈利潤為327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52.002億元虧損中包含了51.21億元的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這部分虧損是由于在港交所國際會計準則下,優先股被賬面記錄為了對股東的負債,IPO后會被劃歸進所有者權益中,屬于賬面虧損而非實際虧損。
即便如此,曠視9.49億元的營收想要覆蓋逐年上漲的研發成本也頗有些吃力。
今年二季度獵豹財報營收9.701億元,同比下降12.1%,毛利人民幣6.432億元,同比下降14.5%。作為獵豹移動營收三駕馬車之一的人工智能業務為獵豹貢獻了4860萬元收入,僅占營收比的5%。
搜狗今年二季度總收入20.7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滑了1190萬美元,加大投入的AI智能硬件戰略目前來看還沒能扛起營收的大旗。
成立20年的老牌科技巨頭科大訊飛在成立初期曾試水TO C產品“暢言2000”,這款針對PC端的軟件不但沒能實現劉慶峰兩三年10億甚至100億的營收,反而讓訊飛陷入了破產邊緣。
每個入局的玩家都或多或少有過那么一段坎坷的經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目前全世界的企業和部分學界對于深度學習技術的判斷過于樂觀,人工智能迫切需要推動到新的階段,而這注定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賴于與數學、腦科學等結合實現底層理論的突破。
寒武紀成立四年,完成B輪估值25億美金;地平線成立五年,完成B輪估值30億美金,依圖科技成立八年,完成C輪估值21億美金,這些AI領域的明星獨角獸都處在同一階段:尚未盈利。
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研發投入周期長,研發難度大,AI全技術鏈條長,短時間內無法盈利甚至產生虧損都是行業普遍現象。
多點突圍,盈利破局之戰
AI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技術實力并不等于變現能力。AI行業需要巨大的試錯成本,非十年之功不可待。
大規模長周期的燒錢也讓資本回歸了理性,市場開始降溫。據IT桔子統計,2019年前四個月,AI行業資本交易量下降,平均單筆交易融資額1.07 億,相較于2018年1.8億的平均單筆融資金額,近乎腰斬。
與互聯網相比,人工智能想要實現大躍進是難上加難。算法、算力和數據是人工智能三個核心要素,可目前現狀是,算法缺乏大數據和項目落地的能力,集成廠商缺乏技術支撐,AI芯片缺乏提供高性價比、高質量、穩定可靠、簡單易用的底層軟件工具鏈的產品能力……這些仿佛一座座大山壓在AI企業的肩上,讓他們寸步難行。
外界大環境不夠成熟,AI企業不得不通過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來突破盈利的困局,“AI公司VC化”成為行業一個獨特的商業化路徑。
商湯、曠視成立了投資部門直投項目,思必馳、中科視拓等與傳統VC、PE等機構聯合成立產業基金,募集外部資金補充資金池。
AI技術落地慢,需要與場景深度融合,很多公司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實現,也沒辦法覆蓋多個場景和賽道,這時投資就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手段。
高估值、高融資的AI獨角獸企業既有開拓業務支撐其高估值的需求,也有充足的資金去布局,投資行業上下游企業還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數據閉環提升技術能力;而對于被投資的企業來說,同處行業的陪伴者遠比想掙快錢的資本更靠譜,雙方還能在資源、落地場景上深度合作,可謂雙贏。
除此之外,回歸初心修煉內功,優化自身業務結構,提高毛利率也不失為一個解決辦法。毛利率代表產品盈利能力,一家公司毛利率越高代表其產品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強。
縱覽行業盈利現狀,在其他玩家還掙扎于盈虧平衡邊緣的時刻,科大訊飛能夠將毛利率穩定在50%左右,今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5.06%,連續六年研發投入占比超20%,還保持營收連年攀升實屬不易,而這也為AI行業尋求盈利突破釋放了利好信號。
一場無限戰爭
AI行業是個萬億生意場。
智研咨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運行態勢及戰略咨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AI市場規模約為1.2萬億美元,并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到2022年有望達到3.9萬億美元。
國家戰略規劃中,人工智能已經超越技術概念,上升為產業轉型升級,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發展立足點和新機遇。
對人工智能領域而言,語音是極為關鍵的組成部分,也蘊藏著巨大機會。雖說人類獲取信息80%來自于視覺,但輸出信息的90%是通過語音。
尤其在人機交互變革催動的人工智能時代,想要把信息傳遞給機器,語音依舊是人機交互最自然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的結合,讓人工智能更容易進入大家的生活。
如果說人工智能是產業進化的心臟,那么語音技術就是為心臟供血的毛細血管。
語音平臺提供的核心技術能力如麥克風陣列、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合成等都是大多數行業產品需要的全鏈條技術,因此語音技術在人工智能產業中也有著更為特殊的價值。
梳理AI企業的財報數據能夠發現,B端業務依舊是AI行業的營收大頭,可TO B客戶應收賬款交付周期長,營收速度跟不上放賬速度,成為企業規模化最大的桎梏,巨額的研發投入也讓企業業績承壓。
這是一個愈發焦灼的戰場,在安防、金融、智慧城市、物聯網……無論是語音技術還是視覺感知都面臨著激烈競爭,行業互探時有發生。
人工智能領域的比拼是一場多邊戰,單靠基礎的AI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并不足以立足,尤其隨著人工智能開源軟件的普及,進入門檻變低,全球科技公司都來搶食市場,AI企業要面臨的問題只多不少。
不過做生意,本就是危險與機遇并存。在產業互聯網高喊的當下,TO B依然有大量機會,起碼商湯和曠視已對外宣稱實現了盈虧平衡,科大訊飛今年上半年實現了45.06%的凈利增長率……這些成績都提振了從業者的信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I行業,還需要更多耐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