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云計算也慢慢滲透到我們生活當中。那什么是云計算呢?云計算的概念是什么?云計算的架構是怎樣?中國的十大云計算公司是哪些?下面小編將將一一為你解答。
云計算概要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云來表示電信網,后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因此,云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擁有這么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模擬核爆炸、預測氣候變化和市場發展趨勢。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云計算特點
(1) 超大規模
“云”具有相當的規模,Google云計算已經擁有100多萬臺服務器, Amazon、IBM、微軟、Yahoo等的“云”均擁有幾十萬臺服務器。企業私有云一般擁有數百上千臺服務器。“云”能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 虛擬化
云計算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所請求的資源來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實體。應用在“云”中某處運行,但實際上用戶無需了解、也不用擔心應用運行的具體位置。只需要一臺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絡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
(3) 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計算比使用本地計算機可靠。
(4) 通用性
云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云”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云”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5) 高可擴展性
“云”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6) 按需服務
“云”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你按需購買;云可以像自來水,電,煤氣那樣計費。
(7) 極其廉價
由于“云”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采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云,“云”的自動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業無需負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較之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優勢,經常只要花費幾百美元、幾天時間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數萬美元、數月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
云計算可以徹底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但同時也要重視環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為人類進步做貢獻,而不是簡單的技術提升。
(8) 潛在的危險性
云計算服務除了提供計算服務外,還必然提供了存儲服務。但是云計算服務當前壟斷在私人機構(企業)手中,而他們僅僅能夠提供商業信用。對于政府機構、商業機構(特別像銀行這樣持有敏感數據的商業機構)對于選擇云計算服務應保持足夠的警惕。一旦商業用戶大規模使用私人機構提供的云計算服務,無論其技術優勢有多強,都不可避免地讓這些私人機構以“數據(信息)”的重要性挾制整個社會。對于信息社會而言,“信息”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云計算中的數據對于數據所有者以外的其他用戶云計算用戶是保密的,但是對于提供云計算的商業機構而言確實毫無秘密可言。所有這些潛在的危險,是商業機構和政府機構選擇云計算服務、特別是國外機構提供的云計算服務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云計算的架構層
1.顯示層
多數數據中心云計算架構的這層主要是用于以友好的方式展現用戶所需的內容和服務體驗,并會利用到下面中間件層提供的多種服務,主要有五種技術:
HTML:標準的Web頁面技術,現在主要以HTML4為主,但是將要推出的HTML5會在很多方面推動Web頁面的發展,比如視頻[1]和本地存儲等方面
JavaScript:一種用于Web頁面的動態語言,通過JavaScript,能夠極大地豐富Web頁面的功能,并且用以JavaScript為基礎的AJAX創建更具交互性的動態頁面。
CSS:主要用于控制Web頁面的外觀,而且能使頁面的內容與其表現形式之間進行優雅地分離。
Flash:業界最常用的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技術,能夠在現階段提供HTML等技術所無法提供的基于Web的富應用,而且在用戶體驗[3]方面,非常不錯。
Silverlight:來自業界巨擎微軟[4]的RIA技術,雖然其現在市場占有率稍遜于Flash,但由于其可以使用C#[5]來進行編程,所以對開發者非常友好。
2.中間層
這層是承上啟下的,它在下面的基礎設施層所提供資源的基礎上提供了多種服務,比如緩存服務和REST服務等,而且這些服務即可用于支撐顯示層,也可以直接讓用戶調用,并主要有五種技術:
REST:通過REST技術,能夠非常方便和優雅地將中間件層所支撐的部分服務提供給調用者。
多租戶:就是能讓一個單獨的應用實例可以為多個組織服務,而且保持良好的隔離性和安全性,并且通過這種技術,能有效地降低應用的購置和維護成本。
并行處理:為了處理海量的數據,需要利用龐大的X86集群進行規模巨大的并行處理,Google的MapReduce是這方面的代表之作。
應用服務器:在原有的應用服務器的基礎上為云計算做了一定程度的優化,比如用于Google App Engine的Jetty應用服務器。
分布式緩存:通過分布式緩存技術,不僅能有效地降低對后臺服務器的壓力,而且還能加快相應的反應速度,最著名的分布式緩存例子莫過于Memcached。
3.基礎設施層
這層作用是為給上面的中間件層或者用戶準備其所需的計算和存儲等資源,主要有四種技術:
虛擬化:也可以理解它為基礎設施層的“多租戶”,因為通過虛擬化技術,能夠在一個物理服務器上生成多個虛擬 機,并且能在這些虛擬機之間能實現全面的隔離,這樣不僅能減低服務器的購置成本,而且還能同時降低服務器的運維成本,成熟的X86虛擬化技術有 VMware的ESX和開源的Xen。
分布式存儲:為了承載海量的數據,同時也要保證這些數據的可管理性,所以需要一整套分布式的存儲系統。
關系型數據庫:基本是在原有的關系型數據庫的基礎上做了擴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化,使其在云中更適應。
NoSQL:為了滿足一些關系數據庫所無法滿足的目標,比如支撐海量的數據等,一些公司特地設計一批不是基于關系模型的數據庫。
4.管理層
這層是為橫向的三層服務的,并給這三層提供多種管理和維護等方面的技術,主要有下面這六個方面:
帳號管理:通過良好的帳號管理技術,能夠在安全的條件下方便用戶地登錄,并方便管理員對帳號的管理。
SLA監控:對各個層次運行的虛擬機,服務和應用等進行性能方面的監控,以使它們都能在滿足預先設定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情況下運行。
計費管理:也就是對每個用戶所消耗的資源等進行統計,來準確地向用戶索取費用。
安全管理:對數據,應用和帳號等IT[6]資源采取全面地保護,使其免受犯罪分子和惡意程序的侵害。
負載均衡:通過將流量分發給一個應用或者服務的多個實例來應對突發情況。
運維管理:主要是使運維操作盡可能地專業和自動化,從而降低云計算中心的運維成本。
云計算架構其中有三層是橫向的,分別是顯示層、中間件層和基礎設施層,通過這三層技術能夠提供非常豐富的云計算能力和友好的用戶界面,云計算架構還有一層是縱向的,稱為管理層,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和維護橫向的三層而存在的。
云計算架構分層
一般來說,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云架構是劃分為基礎設施層、平臺層和軟件服務層三個層次的。對應名稱為IaaS,PaaS和SaaS。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中文名為基礎設施即服務,有點拗口,大家習慣了就好。如圖1所示。
圖1 云計算架構示意圖
IaaS主要包括計算機服務器、通信設備、存儲設備等,能夠按需向用戶提供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或網絡能力等IT基礎設施類服務,也就是能在基礎設施層面提供的服務。今天IaaS能夠得到成熟應用的核心在于虛擬化技術,通過虛擬化技術可以將形形色色計算設備統一虛擬化為虛擬資源池中的計算資源,將存儲設備統一虛擬化為虛擬資源池中的存儲資源,將網絡設備統一虛擬化為虛擬資源池中的網絡資源。當用戶訂購這些資源時,數據中心管理者直接將訂購的份額打包提供給用戶,從而實現了IaaS。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中文名為平臺即服務。如果以傳統計算機架構中“硬件+操作系統/開發工具+應用軟件”的觀點來看待,那么云計算的平臺層應該提供類似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的功能。實際上也的確如此,PaaS定位于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一整套開發、運行和運營應用軟件的支撐平臺。就像在個人計算機軟件開發模式下,程序員可能會在一臺裝有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上使用開發工具開發并部署應用軟件一樣。微軟公司的Windows Azure和谷歌公司的GAE,可以算是目前PaaS平臺中最為知名的兩個產品了。
SaaS,軟件即服務。簡單地說,就是一種通過互聯網提供軟件服務的軟件應用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用戶不需要再花費大量投資用于硬件、軟件和開發團隊的建設,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賃費用,就可以通過互聯網享受到相應的服務,而且整個系統的維護也由廠商負責。
中國十大云計算公司
1. 阿里云
2008年阿里云正式成立,2013年純粹收入據公開資料顯示是6億元,2014或許會達到10億人民幣,在國內的公有云市場上占有的地位。
2014年11月,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明顯感覺更有錢了,在公有云的投入也更加兇猛,各種降價、各種促銷、大量代金券促動云的銷售。
在金融、政府等行業的滲透進展的不錯,每個一小段時間,會有各個地方政府遷移入阿里云的新聞出來。雖然,作為業人人士我們都知道,這種消息宣傳的目的性比較強,但是,也不可否認阿里云在2014年業務進展確實不錯。
作為互聯網公司本身是各種快節奏,使得阿里云的進步相當快,比之國內的一些的通信公司的云、IDC轉行做的云等整體節奏快很多。
阿里云的問題也是有的,整體的運營質量還需要再提高。雖然,官方承諾宕機賠償等各種措施,但是,沒有人喜歡宕機了業務不能進行,然后再費力的去找阿里云索賠。同時,阿里的無客服,不能保證7*24也是很多人吐槽的梗。
2. 盛大云
2009年盛大云開始做,算是國內做云服務最早的公司之一,可惜整個業務團隊多次變動,最終整個云業務發展受阻。在別人都高歌猛進的情況下,2014年云收入是否還有萎縮也還不得而知。
2012年的時候,看到盛大云感覺做的還是挺專業的,服務類型也挺多,沒想到2013、2014聲勢不再了,盛大云在整個盛大集團的地位也逐步下降,今年4月份還傳出來盛大云要和其他的一些資產打包一起賣給阿里云的消息。
盛大云的沒落很可惜,從我的角度看,主要是“人和”問題。季新華、何剛等負責人相繼出走,陳天橋對于云戰略也有所猶豫,導致盛大云逐步從和阿里競爭的態勢,變得越來越弱視。把它放在這里不是說他的收入能排在第二,而是因為他是個先行者。
3. 網宿科技(藍訊科技)
網宿科技和藍訊科技是比較類似的,都是在2000年前后成立的,專注IDC相關服務,這兩年在CDN方面業務開展得相當不錯,2014年收入在15-20億人民幣左右。
很多外行人,提起這兩個公司都不會把他當作云公司看待,好像因為他們沒有IaaS、PaaS、SaaS(或者說沒成規模)。其實,國內CDN收入來說,他們的收入是極高的,還有個企業叫Akamai在國內份額也很大,是美國公司。
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很多云公司的CDN服務,都是同這兩家公司合作的。CDN是云服務嗎?當然是!所以,如果如果哪個媒體不把網宿科技、藍訊科技放進來,實在是太外行了。
這兩家公司面臨的挑戰,主要是CDN太過于單一了,未來增長空間和速度有限,另外,是阿里、騰訊等會在適當的時候,自己獨立構建寧提供CDN服務,這樣會對這兩家公司的CDN收入來說影響很大。
4. 騰訊云
2014年初,騰訊云正式開始商用,然后逐步上線了IaaS和一些簡單的PaaS服務。騰訊云的優勢在于騰訊在社交、游戲等領域的龐大客戶群和龐大的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生態環境。這些都是騰訊云發展的基礎,至少在中小企業用戶領域,完全可以和阿里一較長短。
下半年騰訊也逐步加強了和IBM等企業IT廠商的合作,可見對于云領域還是愿意進行推動的,騰訊云的陳磊出走去了360,這對于剛起步的騰訊云肯定有一些影響。
騰訊有很好的基礎,或者說“地利”有一些優勢,“人和”方面還有待觀察,希望不要像盛大云一樣后勁不足。總之,我希望國內的公有云市場越來越紅火。
5.快云
快云在中小企業云計算領域,算是做的的。作為依托河南標準的T3+數據中心,在機房質量、網絡服務還是有些優勢的。當然了在技術方面方面還是不能和老大、老二比,但是本人看好老三、老四,只有它們的存在才能給終端用戶謀取福利。像滴滴和優步不合并,我才不用擠公交了。
6. 景安網絡
在中國的公有云市場,景安網絡不是主角,但是誰又能忽略他呢。2010年的BGP機房、2012年的IDC云計算產業園以及2016年云機房,無一不為云計算、IDC、CDN服務商提供穩定安全的基礎設施。像我所知道的西部數碼、快云、華夏名網、中國數據都是景安的客戶。
當然作為個人的我,看中景安的,還是服務,無論基礎、網絡、系統、硬件等方面均提供免費且快速響應服務。
7. 百度云
2014年中,百度云發布,隨后也開始重點宣傳。百度云、百度數據工廠、百度大腦,是李彥宏推動的百度未來戰略。
在這里面,百度云是基礎,用于支撐大數據方面的戰略發展,云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支撐內部的平臺。對外,百度云實際的推廣和發展目標會是什么樣?目前,看起來百度沒有重點推廣云,或許對百度來說,“云”遠不如“大腦”重要。
8. 京東云
2013年,京東云正式上線,2014年京東云業發展的紅紅火火,糾集了一大批京東合作伙伴和賣家服務商到了京東云平臺上來。
為什么說三流的AWS云呢,并不是筆者對京東的云有什么偏見。阿里云、京東云都是學習AWS的,他們都是電商領域的巨頭,學習甚至抄襲都無可厚非。只是目前京東云剛開始,它的影響力和收入相對AWS差距太大,說是三流實在是實至名歸。
阿里云的云收入不到10億,是AWS云收入的大概1/25,最多算是二流的AWS,那么京東云以不到1億的云收入,又能算幾流呢。
9.Ucloud
2014年,國內最火的云計算初創公司非UCloud莫屬,特別是5000萬美元的一筆融資,讓UCLoud好好的火了一把。目前員工數估計100人左右了,并不斷地在擴大數據中心、布局從國內走向世界,2015估計能做的聲勢更大,或許能更好的融資吧。
它在游戲領域確實做得不錯,自己號稱最懂游戲的云,所以我也沿用了這個稱號。
10. 青云
2013年青云正式商用,以獨到的技術入手,秒級計費、性能超越AWS等對外宣傳,確實吸引了很多眼球。
2014年業務做得相當不錯,從純公有云的服務,也逐步進行混合云業務方向拓展。和其CEO黃允松的訪談,感受到了滿滿的技術情懷,和對公有云行業的熱愛。
青云業務、人員以及國際化的速度都很快,希望2015的青云能有更好的發展。順便說一句,我和黃允松都曾經在IBM工作多年,所以筆者對青云總是感覺相對親切一些。特別是那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某種久違的情懷。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