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光怪陸離的的星際穿越,還是頹垣敗井的廢土世界,科幻電影架空的時空,一直在努力營造距離感和割裂感拉長時間維度,將觀眾迅速帶入科幻世界。不過,正如火爆的《頭號玩家》,科幻電影的最大價值在于天馬行空描繪出可以跨越銀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為硬科幻電影的寵兒,充當了填補觀眾探尋未來意義心理溝壑的潤滑劑。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萊塢電影和現實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大銀幕上,以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制作公司,塑造了無數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為普羅大眾對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電影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啟蒙者,移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就承認,他發明第一臺移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正如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一個捧哏的話嘮動物角色,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的標配。伴隨著電影塑造的經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視為下一個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
電影2001年:人工智能飛船邁向木星
? ? 現實1969年:登月飛船算力不如手機
1968年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電影橫空出世,這就是《2001漫游太空》,電影將未來鎖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飛船向木星進發執行太空任務。除了飛行員和宇航員,還有一臺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哈爾9000被設定為一個永遠不需要關機,從不出錯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語言溝通,帶有人類情感和趨利避害的生物屬性。
哈爾9000(圖片引自網絡)
哈爾的聲音溫和友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獨旅行,它也成為了人類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爾與人類的互動,比如與鮑曼下國際象棋并輕松贏了對方。它可以毫無障礙的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能夠在人類躲著自己談話的時候,讀出唇語。在得知自己會被強行關機之后,哈爾還能夠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最終,在殺死三位宇航員之后,哈爾被男主拔出了記憶板。
哈爾與人類下國際象棋(圖片引自網絡)
這部電影展現了人們對2001年的暢想,盡管我們距離“未來”已經過去17年,人類仍未實現隨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當時一些接近想象力巔峰的預測已經實現。比如電影出現的iPad、視頻通話的雛型已經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電影維修小飛船的名字Pod。
視頻通話(圖片引自網絡)
電影中iPad的原型(圖片引自網絡)
而哈爾作為人工智能的雛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內的現有語音助手都是對哈爾的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幾個月后,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里·卡斯帕羅夫,讓深埋電影中的隱喻變為現實。
NASA登月導航計算機算力綜合不如手機(圖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類開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現實是,即便登月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電腦的性能加起來都不如現在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更不用談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支撐。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電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現,無論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還是《機械公敵》、《月球》、《銀河系漫游指南》AI 機器人 Marvin,電影更多的是披著科幻外衣去對人性復雜的探討,鮮有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
電影《人工智能》(圖片引自網絡)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幾部電影,開始繼續從硬科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能,與此前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現實。
電影中的2025與現實中的2016
電影2025年:手機女友成為現實
《星際穿越》大量展示了蟲洞、黑洞、多維空間以及廣袤的星際旅行場景,諾蘭導演甚至邀請到了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基普·索恩擔任影片的科學顧問,保證了影片科幻屬性足夠硬。TARS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帶給觀眾很多亮眼之處。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TARS會說話能思考,甚至能夠麻溜利索的變形在滔天巨浪撲來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謎甚至在五維空間里,TARS都以恪盡職守的高級助理形象出現,高效完成任務指令,可以說缺少TARS,人類的智慧無法完成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而重建TARS時,那個幽默度的橋段讓冰冷的機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觀眾偏愛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無所不能的機器人,TARS沒有被設定為擬人形象,不銹鋼拼接起來的外觀更符合人類世界設定下的工業產品,與現實更接近。
而約翰尼·德普在《超驗駭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顯得驚世駭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軀體死去精神意識卻被保留在互聯網上,而且可以無所不能,《超驗駭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設定的范疇,將我們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進一步升級,以去實體化的虛擬形態存在。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生化形態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讓德普無所不能,與此同時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讓他無處不在,如同正在火熱的區塊鏈,這種繁衍形態讓傳統勢力很難通過拔電源將其消滅。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如果說《星際穿越》和《超驗駭客》還距離我們認為的人工智能太遠,電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環境簡直是死宅單身狗的天堂。故事發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內向宅男西奧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尋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統聊以慰藉,操作系統化身為一名叫做薩曼莎的“女性”(斯嘉麗·約翰遜 聲),她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學習和進化的速度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能夠幫助以寫情書為本職工作的男主檢查拼寫和語法。
電影《Her》(圖片引自網絡)
薩曼莎脫胎于類似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這樣的智能音響,以機器人女友的形象對外展示,并以卡片機的終端對外銷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響有了長足的進步,它所有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養成邏輯,依靠語音、圖像識別和神經網絡算法,能夠與用戶溝通迅速成長,并依靠與數千名用戶“談戀愛”不斷進化,達成完美情侶,可以說這一形象幾乎滿足了人類對未來智能伴侶的所有想象。無疑,在眾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們真實生活。
OS1幫助男主檢查語法和錯別字(圖片引自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計算機科學家 Pierre 受電影中 AI 作音樂的啟發,研制了一款先進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僅所作曲子出了專輯,應用到重要慶典、NVIDIA GTC 2017 中,而且 Avia 還成了國際作曲家。
OS1的終端形態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機(圖片引自網絡)
這是觀眾的反饋,同時也有這足夠牢固的現實基礎。OS1有著足夠強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與現實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邏輯和演化路線,增強了用戶的認同感。
從亞馬遜Echo到OS1還有17年的路要走。
單拿語音識別來說,從1952年貝爾實驗室研制了第一個可十個英文數字的特定人語音增強系統一Audry系統,到2016年微軟發表論文稱語音識別上的技術已經高于專業的人工速記員,達到了與人類同等交流對話的水平,中間走了64年。這背后涉及到的卷積神經網絡及LSTM神經網絡,以及自由格人機界面聽覺訓練雖非易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機。
從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電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發保守,好萊塢電影開始通過與現實接軌的方式應對觀眾的審美疲勞。對應到現實世界,人類的人工智能則來到了一個集中爆發的階段。在看過了無數個哈爾、Marvin、TARS之后,我們也正在按照電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藍超級電腦有著同樣舉足輕重的意義,意味著人工智能的時代從電影銀幕走到現實中來。
人工智能對弈圍棋(圖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寶還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經網絡的Google翻譯、會主動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幫你看到東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組裝一款超級人工智能終端的模塊化產品。
而這一切模塊化產品都可以組裝在一款智能手機上,尤其是5G網絡帶來的速度和數據支撐,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最終爆發增長的終端。隨著移動設備的增加,數據也逐漸海量,尤其是5G時代,大數據的支撐,讓人工智能有了爆發基礎。
手機中Siri曾經被視為人工智能在現實中的形象,但爛尾的效果最終讓Siri成為眾人調侃的形象,甚至對消費者對人工智能產生了負面影響,據一份2016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用戶在公共場合使用過Siri,如此尷尬的數據以至于最后庫克不得不連夜從Google挖人。
手機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蘋果公司宣布,前一天離職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約翰·詹南德雷)加入蘋果,擔任“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戰略”總負責人,成為蘋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層高管,直接向CEO庫克匯報。急切的挖人舉動讓蘋果的AI焦慮一覽無遺。
吾家有AI初長成 Jovi初探銀幕夢想
除了蘋果,趕赴人工智能這波浪潮的手機公司大有所在,并開始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這里面還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爾、TARS、Alexa一樣,是駐留在智能手機中的人工智能。
現在Jovi雖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階段,但卻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徑。背靠驍龍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PE)軟件框架和神經網絡(NN)庫為接口的異構計算方案。其具有廣泛接納性的邏輯,極高的兼容性,精準而龐大的計算力,成為了Jovi AI的推動力,并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實現智能場景應用的vivo X21手機。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擁有系統全局級的智慧識屏功能,可以讓用戶的所有操作節點智能化,替代繁瑣重復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讓我們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長按一段文字即可觸發識屏功能,該功能會快速識別并智能提取用戶長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戶就可以就此信息進行快速查閱/擴展及相關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應用到相機,Jovi則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膚質、膚色、性別、年齡,并且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在你每次自拍的時候為你選擇一種最適合的美顏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爾,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過不是在宇宙飛船,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車票、機票,它會提醒你時間、目的地天氣和機場路況;你上網購買了快遞,它會告訴你快遞單號是多少并一鍵幫你快速查詢物流;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它會幫你跟蹤歐冠和NBA賽事;它能在你出行前,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們可能習慣了手機作為一個冰冷的連通機器,但Jovi賦予了機器血肉,Jovi能夠不斷地學習,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樣,認識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隨時給你最好的生活建議,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來,你和手機不再是簡單的交互,而是養成關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養成高效貼心的商務管家,也可以被養成為體貼入微的女友。它不會隨著你更換設備而丟失,正如《超驗駭客》中的德普一樣,跟隨互聯網隨遇而安。現在Jovi所代表的手機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盡管霍金臨終前曾警告人類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認“創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會因為人工智能改變。”
我們在綠洲匯聚 還是在2049相遇
我們會在“綠洲”里匯聚,還是在2049相遇
時間隨著電影往前走,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經失控并崩潰。虛擬人工智能喬伊成為復制人K慰藉的對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虛擬人可以隨意出售,出了沒有實體,她已經完全和人類無異,情商智商超高也更為體貼,成為不少宅男傾慕的對象。
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投射人工智能(圖片引自網絡)
作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產品,我們在電影里見證了喬伊從機械裝置投影到投影設備移動化全新升級的過程。盡管很多人認為復制人是鬼扯,但這個投射裝置的升級讓不少人認為在2049年更容易實現。距離2049還有21年,依靠現有的人工智能基礎,我們相信喬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從銀幕走出來與我們相遇。
可移動版喬伊(圖片引自網絡)
無獨有偶,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中也將2045年設定為世界崩潰的邊緣,眼花繚亂的VR世界讓快要涼了的VR廠商起死回生,終于有了用例可以背書。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終極產物,或許那天世界依舊運轉良好,我們和朋友在“綠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纏綿。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電影則完全源于天馬行空的想象,科幻與現實看似兩條平行的世界,我們深信二者的時間線和想象力最終會因為不懈努力在未來交匯在一起,這一天我想并不遙遠。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