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的身體里流著巨頭的血液,這讓博弈變得復雜。AI獨角獸有平臺夢,但能孵化巨頭的基礎世界巨頭云集、門檻頗高。只有極少數獨角獸能越過浪潮之巔,爬上金字塔尖
AI芯片創業公司寒武紀創始人陳氏兄弟出生在江西的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相差兩歲,先后從中科大少年班踏入計算所。哥哥陳云霽研究芯片,弟弟陳天石研究人工智能。2016年二人創立寒武紀科技,去年8月完成1億美元A輪融資,當時估值10億美元,今年完成B輪數億美元融資,估值猛增至25億美元。
這是AI領域一個典型的獨角獸養成故事——強大技術背景的創始人團隊,投資人爭相追捧,短時間內估值快速攀升。目前,中國AI領域已經有13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西方神話中的獨角獸形如白馬,額前有一個螺旋角,代表高貴、高傲和純潔。獨角獸最早被美國知名投資機構Cowboy Venture投資人Aileen Lee引入投資領域,特指那些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
獨角獸象征AI細分領域的高點。很少有人注意到,巨頭已經悄無聲息滲透到AI獨角獸的血液里。13家估值在10億-50億美元的AI獨角獸公司中,有9家都已經被納入巨頭陣營中,除阿里、騰訊外,國外巨頭也已滲透進來,其中阿里4家,騰訊2家,高通2家,谷歌與英特爾分別占1家,百度缺席。
BAT三大巨頭正在成為中國AI創業公司的收割機。機構投資人圈內流傳一個潛規則,跟投那些被巨頭相中的AI創業公司,投出獨角獸概率會大大提升。整理公開投融資資料發現,阿里系和百度已經涉足6家AI創業公司,騰訊9家,另一巨頭京東也投資了6家AI創業公司。
這并不是中國AI時代的特殊故事。從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巨頭染指獨角獸的故事已經不是秘密。中國是獨角獸最多的國家,在大約130家獨角獸公司中,有 50.8%的公司與BAT有直接或間接的股權關系。11家估值超過百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公司中,10家和BAT有關,僅大疆至今仍然和BAT保持著一定距離。
這些獨角獸,被視為新商業社會的希望,但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投資人,他們正在放棄這樣的夢想——更聰明、更靈活的新興公司可以擊敗巨頭企業。BAT為首的平臺巨頭在獨角獸尚未成長之前,就已將它們收入版圖之中,這既服務于巨頭不斷延伸邊界的平臺戰略,也客觀上阻絕了潛在顛覆者。
亞馬遜的一位中國區高管評價稱,平臺巨頭對初創公司的投資邏輯基本類似,如果說創業公司是巨頭試探未來的觸角,那么獨角獸就是它們擴張當下的最佳利器。
在AI領域,有一些獨角獸試圖延續平臺夢想,這意味著它們將在后期成為巨頭的挑戰者,它們會成為下一個谷歌和亞馬遜嗎?答案是不確定的。以史鑒今,每一輪技術變革,都是有可能催生新巨頭的,AI是公認的技術迭代大潮,但今天的商業生態多變復雜,新老巨頭邊界不斷擴張,壟斷優勢越來越明顯,創業公司很難與其爭鋒。
博弈不僅出現在巨頭與獨角獸之間,獨角獸與獨角獸、巨頭與巨頭之間,競合復雜多變。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極少數獨角獸可以成功越過浪潮之巔,爬上金字塔尖。
巨頭染指獨角獸
獨角獸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僅繞不開和平臺巨頭的競爭,更繞不開平臺巨頭的資本
“如果BAT想投資你們,你會接受嗎?”
去年,多位AI創業者,他們大多表示不排斥,并且能夠理性分析接受巨頭入股的好處。
而到了今年,當這個問題被再次拋出,不少創始人開始猶豫,并陷入思考,他們很難再說清這其中的利弊關系。
在中國的AI投資版圖上,BAT、京東、高通、谷歌等巨頭公司的活躍度,甚至已經超過了投資機構。公開數據顯示,僅2018年上半年,BAT三家共投資AI初創公司21家,幾乎都是B輪以后的中期項目。
相比只追求財務回報的機構投資人,巨頭們的心思更加復雜,單個項目的財務回報往往不是它們考慮的重點,如何通過外部投資來增加自身砝碼才是核心。
這也讓這場資本游戲開始變得復雜。
對于急需擴大規模的獨角獸們來說,有巨頭的加持,在某些階段能夠起到關鍵作用,除了能夠獲得巨頭本身的資源,還能通過巨頭,拿到更多訂單,創造更多的收入,進一步抬高估值。
這樣的方式被稱為“做局”,這在AI圈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一家AI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說:“這類訂單價格都是內部自己來定,只是為了做出更好看的財務數據,能夠特別有效地拉高估值。”
但這也只是“看上去很美”——過高的估值帶來泡沫,稍有不慎,泡沫破裂,那些已經“站隊”的獨角獸們,很有可能淪為巨頭股東的一個服務部門,失去獨立發展能力。
多位投資人表示,阿里的投資風格最為“野蠻”。以視覺識別領域為例,阿里先后投資了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以及依圖科技——目前視覺領域的三家頭部獨角獸公司。這已經顛覆了阿里此前的投資邏輯。此前,為了避免內部競爭,阿里在某一細分領域,只會選擇投資一家公司。
不僅如此,阿里對于被投企業的管控力度也是巨頭中最大的。一位專注AI領域融資的財務顧問表示,阿里是絕對不允許被投企業再去拿騰訊或是京東的投資,“但是騰訊相對開放,他們投資的公司,大部分都能夠獨立自由發展,也出現了拼多多這樣的小巨頭”。
明面上看,阿里一直在與被投企業展開合作,包括與商湯成立香港實驗室。但阿里的野心在于進一步擴大云計算業務的優勢,以及后續更為關鍵的“智慧城市”戰略。
智慧城市蛋糕極大,包括了政務、交通、零售等市場,是巨頭的必爭之地。應用場景相對簡單的安防市場,是各方力量最先突破的領域。阿里的野心已經凸顯,過去兩年,阿里合作的城市數量超過50個,甚至已經開始布局海外。
這意味著,未來,阿里很有可能會成為視覺獨角獸公司們的競爭對手,而阿里作為股東,再加上各方資源優勢,獨角獸們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只能選擇通過與阿里的合作,分一小杯羹。
和國際巨頭合作,似乎空間稍大一些。
谷歌是出門問問的投資方,在中國,出門問問運營谷歌的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統,提供操作系統里面的語音交互、應用商店服務。“這個在谷歌的歷史上從沒發生過。”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志飛說道,而在海外,出門問問用谷歌的交互系統,能夠創造營收,并更好地將產品推向全球化。對于谷歌來說,谷歌獲得的是更加豐富的智能硬件嫡系子弟。
巨頭實力強大,積累豐富的AI技術能力,但并不會輕易對創業公司開放。谷歌是目前世界上AI實力最強的公司之一,背靠谷歌的出門問問始終在獨立進行技術研發。
而更多時候,巨頭公司甚至通過拋出投資橄欖枝,去了解和借鑒創業公司的技術實力。一位語音技術公司的創始人透露,“巨頭經常說想投你,但很多時候最后的結果是直接搬走你的技術團隊。”
除了國內的BAT和京東,美國科技巨頭也在通過投資滲透中國的AI產業。
2014年,獨角獸公司云知聲獲得高通投資,云知聲創始人兼CEO黃偉說,當時公司已經開始進行芯片研發,而高通在芯片領域有絕對優勢,這也是他們考慮引入高通投資的主要目的。
但為了掌握主動權,高通在云知聲的占股比例很小。
為了盡量避免受巨頭掣肘,控制股份比例,引入多方投資是這些獨角獸們的普遍做法。AI領域另一家大公司科大訊飛也投資了不少初創企業,包括優必選、寒武紀、ROOBO等。多位獨角獸創始人表示,科大訊飛對這些公司的占股比例非常低,基本都在0.5%到1%之間,“這樣的股東對于公司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
AI獨角獸之所以能夠迅速長成,資本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紅點中國合伙人張涵表示,AI獨角獸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本優勢,“資本有馬太效應,錢來了,很多好處也會跟著來,現在的AI人才都很貴”。
如何處理好與投資方,尤其是極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投資方的關系,是每個創始人都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而另一方面,獨角獸們的優勢在于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作為技術驅動的公司,這或許是能夠幫助它們突圍的有效手段。
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CB Insights在去年7月發表的題為“Nearly Half Of China’s Unicorns Backed By Baidu, Alibaba, Tencent, Or JD.com”的數據分析文章中指出,中國互聯網企業四巨頭BATJ(即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過去幾年投資了中國及亞洲近一半的獨角獸企業。
放眼望去,整個互聯網圈已成BAT角力場。IT桔子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互聯網獨角獸公司中,估值超過100億元的互聯網公司,三家中有兩家(螞蟻金服和滴滴出行)在BAT麾下。8家估值在100億元-500億元的互聯網獨角獸公司中,有10家屬于BAT陣營,其中騰訊7家,阿里3家,百度1家。估值在50億-10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共有12家,其中9家都有BATJ的投資背景,其中百度4家,阿里4家,騰訊5家,京東1家。
AI領域的獨角獸公司似乎在重復互聯網獨角獸的故事。所不同的是,AI獨角獸目前還不夠強大,估值最高的優必選為50億美元,次之的商湯僅為45億美元,在整個獨角獸金字塔中處于中下層。這一方面由AI獨角獸的基因決定,從本質上來說,它們是一個窄眾的技術公司,另一方面也因為它們的創立時間較其他獨角獸更短。
它們和位于金字塔中上端的其他獨角獸相同——在還沒有成長為真正的巨頭前,就都被巨頭拿下了,它們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僅繞不開和平臺巨頭的競爭,更繞不開平臺巨頭的資本。
微妙的共生關系
獨角獸如何與互聯網巨頭、傳統行業巨頭從容相處?
和此前的互聯網獨角獸類似,AI獨角獸和巨頭之間的生態體系目前來看是相對穩定的。
巨頭手中握有獨角獸望而不及的平臺資源:巨量的超算平臺規模和通用數據積累;應用服務的生態系統上超強的聚集吸附能力。其實,這兩點也構成了這個時代巨頭的基礎標準。
AI領域的創業公司,尤其獨角獸,又有其獨特優勢,它們有著更強的B端客戶服務能力,它們有大把的熱情和資源反復優化、打磨、定制自己的產品形態、性能和應用場景,它們的AI技術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斷改進產品體驗。
這正是巨頭所急迫需要的。反之,AI創業公司又需要巨頭強大的生態平臺,快速做大業務規模和估值,并最終跨入獨角獸的門檻,一步一步往金字塔尖上走。
這樣的互補生態,如果處理得當,巨頭和獨角獸的共生關系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形成相對平衡的狀態。
阿里的一位高管表示,BAT的AI策略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商業需求驅動的,從業務入手,收購甚至模仿別人的東西,這種做法避免了漫無目的研究和不必要的失敗。
從2014年開始,AI視覺獨角獸曠視科技獲得阿里旗下螞蟻金服多輪投資。曠視科技為螞蟻金服提供面部掃描系統。螞蟻金服集團旗下及相關業務包括生活服務平臺支付寶、智慧理財平臺螞蟻聚寶、云計算服務平臺螞蟻金融云、獨立第三方信用評價體系芝麻信用,以及網商銀行等。
除了戰略投資獨角獸補強自有業務短板,巨頭還在利用獨角獸的能力開拓更多市場。
移動互聯時代,巨頭僅憑一己之力已經無法完成對各個垂直細分領域的深耕。到了AI物聯網時代,智能設備分散而巨量,巨頭將更加難以完成在所有設備和行業應用方向上的全面覆蓋,聯合獨角獸和創業公司顯然是一條捷徑。
不過,表面上的平衡之下,雙方的關系其實也微妙。
對于平臺來說,它們常見的打法是為體系內的獨角獸們提供平臺,甚至向后者開放標準化AI技術接口,在基本服務2B、2G(企業和政府市場)的AI領域,這會讓它們失去與客戶在產品層面的深度對接磨合,不接地氣。
對于獨角獸來說,它們暫時只是具體市場的一個環節,或者一顆棋子,難以取得主導權,如果一開始就只在巨頭的開源平臺上開發AI技術體系,它們甚至無法走向獨立平臺化的道路,而擁有獨立的底層技術,又是獨角獸成長為巨頭的必備要素。這意味著,從一開始,獨角獸們就失去了成長為巨頭的機會。
AI視覺領域跑得最快的獨角獸商湯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商湯以擁有底層AI視覺技術起家,但它從一開始就走平臺化策略。
傳統的技術公司遵循的是工業化線性思維,以技術為資本,以生產為主線,“生產產品——建立渠道——定價售出”。而平臺型公司的特點是傘型思維,以平臺為起點,結合不同合作伙伴,連接一個個供給端,對接需求端。它以需求端為起點,以拉動需求為運營手段。
商湯將自己的平臺模式總結為“1+1+X”。第一個“1”代表研發,第二個“1”代表技術產業化,“X”代表“賦能百業合作伙伴”。
商湯的基因是一家技術公司,這和現在谷歌主打的AI賦能有點類似。技術公司的市場天然在B端,商湯的打法是先找一個垂直領域的傳統公司合作,摸索AI技術落地,從項目到產品;然后再垂直打通某個行業生態,做平臺。
商湯目前最大的垂直市場是安防,截至2017年三季度,商湯的業務收入分布中,安防監控視覺、深度學習超算和實名身份證認證業務占比較大,分別為26%、22%和16%。
在這個看起來很不性感,但需求巨大的垂直市場里,當商湯把前端攝像頭、后端云平臺甚至芯片整個鏈條都打通,那就能做到最大的行業技術平臺。
不過,商湯目前在安防市場還不能做到完整的打包服務,僅能提供定制化的AI軟件解決方案。這個市場最大的買家是公安系統,他們通常的做法是從傳統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采購硬件產品,這些產品里,部分打包了商湯的AI軟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商湯是海康的算法分包商。
一位AI領域資深人士透露,海康和商湯之間的合作有諸多波折,原因是海康想通過和商湯合作獲取技術。商湯相關負責人稱:“涉及客戶信息,不例透露。”
多位安防行業人士透露,能夠與地方公安部門保持長期的良好合作,決定了項目主導權的歸屬。
“海康在這一點很強,甚至很多縣級公安部門,都會有2人-3人的團隊長期駐守。”其中一名行業人士表示。
靠大量人力去覆蓋如此體量的安防版圖,這是傳統巨頭的力量,但這并不是安防市場決定的,而是傳統巨頭有意無意造出來的壁壘。
如果往前追溯,海康和大華一開始就采取低價策略,一位曾經就職于大華的人士回憶,五六年前的時候,海康和大華開始推出價格更低的安防硬件產品,低價的代價就是產品性能并不穩定,“一般來說,安防攝像頭更換周期是五年,且期間基本不會出現問題,也不需要有固定人員的長期維護”。
而當市場上開始全面鋪上海康和大華的設備之后,設備更換周期變成了2年-3年,并且經常出故障,也就需要極強的售后服務能力。中國廠商以此更改了行業游戲規則,并成功將這一點變成了自己的競爭力。
而AI安防技術解決方案的游戲規則是什么,這一點現在幾乎沒有人說的清。
政府主導的安防市場的蛋糕越來越大,AI安防領域也出現了多個過億元人民幣的訂單,但問題在于各地的AI安防數據并不能打通,也很難與其他視覺識別應用領域的數據進行結合,也就很難形成生態鏈的一環。
這么來看,能夠制定規則的海康、大華這樣的傳統巨頭反而更有機會形成這個細分市場的平臺巨頭,獨角獸們,更多時候是被整合者。
傳統安防公司宇視科技總工程師黃海軍近期在公開場合評價稱,AI視覺新貴最大的優勢是對算法的掌握,成立初期就握有很多專利。但它們也存在弱點,如果僅提供算法,很難與安防客戶直接產生關聯,價值不會得到充分體現,很有可能被行業本身的特性拉下來。
獨角獸們并非不明白這個道理。由于落戶深圳,深圳市公安局與商湯科技深入合作,但在深圳市下屬的區、縣里,則并不完全使用商湯的技術。
一家AI獨角獸公司負責安防業務的人士表示,目前主要城市的安防硬件基本已經全面覆蓋,更換頻次很低,更換成本又高,即使獨角獸公司有自己的硬件,也很難鋪出去,“還是以軟件為主”。
如果商湯只打算成為一個安防領域的算法分包商,那么它的獨角獸進階之路將走到盡頭。但安防只是這家公司的起點,商湯已經涉足14個行業,在金融、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和智慧城市領域,市占率均為第一。
其他AI視覺獨角獸和創業公司也相繼進入了安防,但也同時布局了其他諸如金融、醫療、移動、物聯網市場。這個過程中,獨角獸背后的投資人正在全力推動獨角獸發掘更多更新的落地行業,單個市場得到的,更多是短期營收的上漲,為后面的故事提供支撐。
耐人尋味的是,商湯之外,包括曠視科技、出門問問、依圖科技等AI獨角獸,目前尚未有平臺化計劃。一家獨角獸公司技術負責人表示:“AI技術距離通用化的程度還很遠,而獨角獸們的優勢更多地在于能夠專注于某一項領域的技術突破,現在談平臺,還為時尚早。”
不過,無論是定位平臺還是技術公司,在抵御巨頭競爭這個問題上,優秀的獨角獸必須具備出色的B端客戶服務能力、量產出貨的標桿客戶產品以及垂直場景高質量數據積累。
夾縫中成長
一旦喪失了技術優勢,獨角獸就會失速。但單靠技術,天花板很低,也很危險
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圈子里,僅憑資本和流量就能誕生多個獨角獸完全不是秘密。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之下,直接復制一個美國的模式,就完全可以做得比原創更好。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會誕生拼多多這樣的小巨頭的核心原因。
但在AI圈子里,一家公司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哪怕是基于巨頭開放平臺的二次技術,它甚至沒有繼續做大的可能性,更不可能進入獨角獸俱樂部。
2014年,啟明創投合伙人葉冠泰在一次AI大賽上,認識了曠視科技的創始人印奇。當時曠視科技已經成立三年,也拿到了幾百萬美元的融資,但前景迷茫。
2014年的投資人和創業者都還沒能預料到曠視科技會成為獨角獸。“在那個時間點,我們不知道這家公司要怎么賺錢,它們當時也沒有具體的業務。”葉冠泰表示,“吸引我們投資的,就是它們的技術能力。”
如果說資本是巨頭手里的利器,那么技術就是AI獨角獸吸引和抗衡巨頭的武器。
巨頭公司成型后,往往會形成大而全的局面,內部組織架構復雜,雖然手握海量通用數據,但由于涉及多個業務部門,很難高效率地進行數據與技術的整合。
以語音交互技術為例,國內巨頭公司中,最重視語音交互技術的是百度,而一位熟悉百度的語音交互獨角獸公司創始人表示,業內公認語音技術實力最強的公司是科大訊飛,其次是幾家頭部的獨角獸公司。“百度并沒有多大成果,雖然組建了一個近千人的團隊來趕超科大訊飛,依然非常吃力。”
專攻語音交互的創業公司團隊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提高技術水平上。“我們是在拿全部的資源去打,巨頭不可能花費很多精力在只貢獻了財報千分之一利潤的業務上。”李志飛說。
AI圖像識別領域,動作最大的是阿里。一位接近阿里投資部的核心人士透露,阿里非常看好圖像識別領域,會持續重金投入,“但阿里內部的共識是,視覺識別領域的核心人才都在幾家獨角獸公司里,阿里在這件事上如果要親自來做,甚是吃力”。
AI獨角獸在技術上確實有過人之處。僅商湯一家,就有超過200名視覺識別領域的頂尖AI人才。
人才帶來技術,技術在關鍵時刻凸顯長板。至少在安防的客戶那里,獨角獸們的技術實力已經得到驗證。
深圳一位負責安防采購的公安人士說,目前商湯、曠視、依圖等頭部公司的AI實力確實不錯,“這幾家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能夠做到80分了,這是海康和大華做不到的”。
在這個賽道里,它們互為對手。前述公安人士提到,“頭部的幾家AI公司的技術沒有太大差異。”
“這幾家獨角獸的優勢就是在某一個細分領域,技術實力能夠做到領先巨頭半年的時間。”一位曾在兩家獨角獸公司就職的人士表示,“這是硬實力,但這也要求它們必須繼續不停地往前跑,稍微慢下來一點,很快就會被超越。”
一旦喪失了技術優勢,獨角獸就會失速。但單純靠技術,天花板很低,也很危險。
前車之鑒表明,如果僅憑技術就可高枕無憂,那么手握高端技術的東芝、恩智浦就不應該被巨頭收入囊中。
2018年,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發布會上,寒武紀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陳天石和他的老師、中科院院士陳國良一起發布芯片。當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國內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理論峰值速度達每秒128萬億次定點運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圖/視覺中國
商湯的辦法是跑馬圈地。在與深圳市政府達成合作之后,去年9月,商湯又與西安、成都等地合作。無論是巨頭還是獨角獸,一座城市的得失都相當關鍵。
或者說,技術之外,行業壁壘才是獨角獸的護城河,唯有在深耕一個或者多個落地行業這件事情上,巨頭與獨角獸才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一個通用的AI創業公司的進階路徑很有可能是:基礎技術服務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AI產品化——生態構筑者。今天的AI獨角獸普遍集中在前兩個階段。僅憑基礎AI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本身,很容易觸碰到天花板,難以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圖/視覺中國
剛剛起步的初創公司,確實可以專心致志地進行技術研發,而到了獨角獸級別,綜合實力更加重要,除了技術實力之外,融資能力、公關能力、市場推廣能力、政府關系能力等,獨角獸面對的考驗是全方位的。
巨頭和資本為它們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可以放手去招攬人才,投入研發;而同時也為它們套上一層枷鎖——如果無法填滿提前用資本吹起來的泡泡,被巨頭吃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摩天大樓還是小洋房?
它們會成為下一個亞馬遜、谷歌或BAT嗎?對于絕大多數AI獨角獸和創業公司來說,答案是否定的
為避免和BAT正面沖突,財務投資機構的投資人既希望投出獨角獸,又對前景不甚樂觀。
“這些公司肯定能找到活干,但能變成Facebook、谷歌嗎?我覺得不能。”一位中國頭部投資機構高層人士說,“底層的機會,我覺得沒有了,這些公司最后都會變成應用公司。比如,一些視覺識別公司最后可能會變成一家安防解決方案公司。”
“技術創業公司就算往平臺方向走了,也會很難。”上述投資人說,“即使是商湯也一樣。一個好的選擇是時機成熟的時候,賣給平臺巨頭。”
獨立上市也是選擇之一。“最好拿人民幣基金,奔創業板,更容易,更保值。”他說。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獨角獸們扎根行業,發展成垂直行業的小巨頭公司,是一條相對穩妥且前景可期的路徑。
人工智能產業鏈可大致分為三層。最底層是基礎技術層,包含云計算、芯片和開源框架等。這一層門檻很高,芯片的機會留給了英偉達、高通和英特爾等巨頭,開源框架和云計算則被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巨頭把持。
中間層是技術層。被外界廣為熟悉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通用技術,就在這一層。BAT將這一層視作關鍵要塞,是它們搭建生態系統的核心。這一層也盛產以技術取勝的獨角獸。
位于最上方的應用層賽道最為寬闊,是AI應用創業公司最簡單的打法,它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選擇一個垂直領域,一頭扎進去。
投資人對獨角獸在中間層抗衡BAT沒有信心。“中間層不限定具體行業賽道,AI其實是算法與數據的博弈,當算法能力已經沒有太大差異的時候,數據獲取能力成為關鍵因素,BAT最不缺的就是數據。”葉冠泰說。
而且,所謂搭建生態系統,基本等同于未來通用技術免費,然后靠云計算等其他服務收費,這是BAT,尤其是阿里和騰訊正在干的事情。擠在這一層的AI創業公司,只能繼續靠技術本身賺錢,這條路會越走越窄。
如果選擇垂直行業一頭扎進去,成為大獨角獸的機會相對更大。
“扛大旗的還得是巨頭。”華創資本合伙人熊偉銘說。讓他感到興奮的是,平臺巨頭正在大力推進公有云,這給資本投出更多AI獨角獸創造了機會。“云起來之后,AI可以普遍上云,技術變成產品,項目制公司變成產品制公司。”
他看到的另一個機會是,如果平臺巨頭在云上打起來,“AI公司就是大家會搶的資源”。這可能是催生下一批AI獨角獸的大機會。
一些掙扎在生死線邊緣的二線AI創業公司創始人說,如果干得好,那么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就需要選擇是接受騰訊的投資還是阿里巴巴的投資。如果不接受巨頭的投資,那么競爭對手就會這樣做。
一個通用的AI創業公司的進階路徑很有可能是:基礎技術服務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AI產品化——生態構筑者。今天的AI獨角獸普遍集中在前兩個階段。僅憑基礎AI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本身,很容易觸碰到天花板,難以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
AI獨角獸要往金字塔尖上端走得更遠,產品化是必經之路,它們需要繞開科大訊飛和百度走過的彎路,推出市場上具有影響力以及黏性的工業級/消費級AI產品。
象征著獨角獸進入巨頭起跑線的終極狀態是基于產品構筑生態平臺。以AI產品為中心,驅動大量開發者和合作方加入到生態之中。
此時重提亞馬遜推Echo的故事頗有借鑒意義。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剛推出時就面向應用開發者,但幾乎無人問津。隨后一年,Echo出貨量爆炸式增長,有大量開發者涌入,貢獻數萬個應用。
產品銷量暴增是一個因素,但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亞馬遜強大的云計算能力和AI語音識別技術的開源。這兩者為開發者搭建了一個開發門檻低得不能再低的生態,開發者甚至完全不需要有任何技術積累,只管開發有創意的應用。
對于目前的AI獨角獸來說,由于手中掌握AI底層技術的少之又少,這讓它們復制這條道路漫長且難。巨頭并不是它們的終極敵人,獨角獸如果選擇平臺之路,它們最終要面對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