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隨著小米集團2018年財報公布,雷軍與董明珠長達5年的賭約塵埃落地。去年小米營收1749億元,格力營收約為2000億~2010億元,至少高出小米251億,顯然董明珠贏了。
5年前,雷軍和董明珠共同作為2013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在央視的頒獎晚會上相遇,在相愛相殺的火花下,兩人立下一個賭約。
雷軍提出:如果小米5年內營業額超過格力,董明珠輸他1塊錢。董明珠霸氣回應,“第一不可能,第二我跟你賭10個億”。
隨著2018年財報出爐,盡管增幅也不錯,小米總營收同比增長52.6%達1749億元,但離董明珠之前公布的格力去年2000億~2010億元的營收,顯然還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小米是新經濟、互聯網模式的代表,而格力則是制造業、重資產的代表;一方是互聯網新銳,一方是傳統家電大鱷。當時小米與格力的PK,似乎已經上升為互聯網企業挑戰傳統制造業的一個縮影。
而經歷五年的發展,二者的企業發展模式也在變化與交融。小米逐漸走向線下零售,近期又有了發力白電的趨勢,一而再布局空調,還喊出了“All in AIoT”的口號;格力也做起了手機、芯片,將觸角向智能裝備、智能家居、機器人、新能源等延伸。
如果單從營收來看,小米確實輸了。但小米與格力的背后遠不只是251億營收!
如果從這5年的增幅來看,小米營收增幅達6.6倍,利潤增幅24.8倍,遠高于格力營收、利潤的2倍左右,這不得不說是雷軍的成功。
再往深一步,到底誰更具核心競爭力,誰更具發展潛力,誰更代表中國制造業的未來?這251億營收差距背后到底還有什么?
小米PK格力:一個格力凈利潤的差距
2013年,小米科技的年營收約為265.83億元,凈利潤約為3.47億元。同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總收入1200.43億元,凈利潤為108.71億元。
彼時,格力營收是小米的4.5倍,凈利潤是小米的31倍。
再來看2018年,根據小米最新發布的2018年年報顯示,小米去年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為86億元,同比增長59.5%。
盡管格力還未正式發布2018年的財報,不過此前格力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全年營業總收入在2000億元-2010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260億元-270億元。
對比來看,2018年格力整體營收超小米約251億-261億元,幾乎接近格力去年一年的凈利潤。格力的凈利潤約是小米的3倍。如果說營收代表著一家公司的體量,那么凈利潤則代表一家公司的發展質量。
從市值來看,3月21日,格力總市值約為2783.48億元,小米為2699.23億元,二者差距已僅為84.25億元。
對比兩家的營收與凈利潤來看,格力依然保持領先。如果小米能夠保持50%以上的營收增速,那么有望在2019年超過格力。
但如果從5年間的增長速度來看,小米營收增長約6.6倍,利潤增長約24.8倍;而格力營收增長不足2倍,凈利潤約為2.4倍。顯然小米作為新興經濟的代表又更具活力。
營收是考驗企業實力的一個重要要素,它代表著企業當下的業務能力、發展狀況,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發展模式的后勁。企業實力的PK,還需要綜合考慮企業核心業務的行業地位、技術壁壘、行業市場容量、業務多元化等情況。
核心業務:格力23年領跑 小米排行老四
企業核心業務在行業所處地位到底如何,最能夠反映一家企業的實力與積淀。
通過對總營收的貢獻比重不難發現,小米的核心業務還是手機,格力的核心業務還是空調,無論是造AIoT的概念也好,還是造芯也罷,至少當下,核心業務是最能說明問題。
先看手機行業,根據IDC最新發布的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最新報告來看,華為第一,OV緊隨其后拿下二三名,小米獲得國內行業老四。
▲數據來自IDC
再看國際市場,據IDC數據顯示,2018年Q4季度前五名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小米,小米拿下全球第五。
而翻開小米手機的歷史來看,盡管2014年小米手機在銷量上取得國內頭把交椅,但在全球銷量中仍排名第六。隨后的幾年國內老大的位置一直由華為手機搶占。而在全球手機市場,小米2015年~2018年也都在5~9名徘徊。
國內老四,全球第五,大致是當下小米手機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
反觀空調行業,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從2018年國內家用空調線下市場銷售額來看,格力零售額占比為37.86%,零售量占比為33.12%,雙雙位于行業第一。
▲數據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
據日本經濟新聞發布的“2017年全球主要商品與服務市場份額調查”來看,格力在家用空調全球市場占有率21.90%,位居全球第一。
據了解,截止到2018年,格力空調已經連續23年全國銷量第一,連續13年領跑全球市場,且自2012年以來,格力還在國內商用空調市場銷量排名第一。
一面是空調行業雙雙第一的格力,一面是國內第四、全球第五的小米,對比之下企業核心業務在行業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空調市場所能提供的發展潛力更高
探討完核心業務的行業地位后,還有一個要素不容忽視——既有核心業務的市場增量空間,這一市場未來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代表了企業的發展潛力。
賭約這5年,手機市場可謂經歷驚天逆轉。據IDC數據顯示,2013年~2015年間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分別為10.19億部、13.00億部、14.3億部,同比增長分別為38.4%、27.7%、10.1%,增長可謂迅猛。
然而,2016年手機市場發展大為放緩,出貨量為14.71億臺,同比增長僅2.87%。隨后,2017年智能手機市場迎來首次下跌,出貨量為14.62億臺,同比下滑0.5%。根據IDC數據,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同比下滑3%至14.2億部。
這也是全球手機市場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下滑。盡管針對2019年手機市場的銷量的預測尚存分歧,但全球手機市場的疲軟已是不爭的事實。綜合各家數據機構的預測來看,2019年全球手機市場的銷量會在14億~15億臺上下。
在手機市場增量空間逐漸喪失的情況下,面對華為、OPPO、vivo等對手的圍追堵截,目前看小米手機未來的增量空間似乎相對有限。
再來看空調市場,在經歷了2014年~2015年緩慢增長后,2016年我國空調總出貨量便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整體出貨量達到1.13億臺,同比增幅近10%。2017年空調行業銷量達1.42億臺,同比增長31%,增長迅猛。
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國內空調市場累計實現產量8792萬臺,銷量9070萬臺,分別同比增長13.17%和14.26%。
可以看出,近兩年空調行業的出貨量都保持著10%以上的年增長率,未來增幅空間仍然巨大。
一直以來空調業務都占格力總營收的八成以上,而5年時間(2013年~2018年),格力的營業額從1200億元增長到2000億以上。這意味著僅空調業務這一成熟賽道,就在5年間推動格力營收近乎翻一番,其市場潛力可謂巨大,而目前依然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長。
此外,根據中怡康數據,2018年上半年,空調是主要家電品類中唯一取得兩位數的增長品類,位居各家電品類增長率之首。
以此來看,相比手機行業這個已經飽和的市場,空調行業的市場增量空間更大,它所給予企業的發展潛力與想象空間更好。
核心技術:格力專利是小米5倍
是否有核心技術,能否構建其強大的行業壁壘,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也一定程度決定了企業能夠走多遠。
基礎能力的構建、核心技術的布局,都離不開研發投入,而專利數據正是這一投入的一個結果。我們從發明專利、研發投入等維度,管中窺豹一下兩家公司的技術壁壘及競爭力到底如何。
先從發明專利來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專利排名顯示,格力排名第七,為787件,而小米并不在前十之列。另外兩家手機廠商,華為排名第一,發明專利為1775件,OPPO排名第三為1520件。
▲數據來自網絡
可以說,格力是唯一一家進入發明專利前十名的家電企業。
根據格力2017年財報披露數據來看,截止2017年底,格力累計申請技術專利35000 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5000 余項,2017年授權發明專利1273 件,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列全國第七。
再來看小米。2018年,小米在招股書中披露,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專利儲備包括1.6萬多項正在受理中的專利申請,及7000多項已授權專利,其中約50%的授權專利在海外獲得授權。
2017年小米也官方公布一個數字,截止2017年3月底,小米已經擁有4043件專利。而據數據研究中心incoPat數據顯示,小米2017年發明授權專利為644件。
盡管小米授權發明專利數在快速擴充,但與格力仍有較大差距。以2017年的數據來看,格力發明專利數是小米的近2倍;從累計專利總數來看,格力約是小米的5倍。
從研發投入來看,據資料顯示小米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研發投入依次為15.12億元、21.04億元、31.51億元,研發投入占當年總營收的比重依次為2.26%、3.07%、2.75%。
跟據小米2018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小米總收入796.48億元,而研發投入約24.67億元,約占總營收3.10%。盡管近幾年加強研發投入與專利申請,但從研發投入比重來看,仍為3%左右,并無過高增長。
再來看格力,2016年格力營業收入1083.03億元,研發投入46.25億元,約占營收比重4.27%;2017年格力研發投入57.67億元,占總營收3.89%。
相比而言,格力的研發投入比略高于小米,結合2016~2017年來看,格力的研發投入總額大約是小米的2倍。
格力累計專利數是小米5倍,研發投入是小米2倍,這其間的技術積淀、核心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的差異,小米還需時日加緊追趕。
小米業務多元化略勝一籌
面向未來,在多元化新興業務中搶占先機的企業,往往更具發展潛力。新興業務的多元化布局,一方面與主營業務形成聯動,助力主營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布局具有前景的市場,形成新的增長點,能夠撬動更大的機遇。
在剛剛過去的小米年會上,雷軍宣布了手機+AIoT的“雙引擎”,并稱這就是小米未來5年的核心戰略。
雷軍稱,AIoT對外是AI+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平臺),但對內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并聲稱5年要在這一領域投入100億元,可謂極度重視。
從小米2018年Q3季度財報來看,小米集團總營收508億元,其中I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89.8%,已占總營收21.26%。
通過對比小米IoT業務在2015~2017年的進展發現,其占小米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13.0%、18.1%、20.5%,均呈逐年增加。
從外部來看,小米宣布小米IoT平臺已支持設備近2000款,智能設備連接數超過1.32億臺,在智能家居領域保持領先,這可謂是小米多元化最為成功的布局。
然而面對IoT領域的廣闊前景,對手華為緊追不舍,后面還有互聯網巨頭與家電巨頭爭奪家庭入口的野心,小米IoT領先背后仍面臨較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何雷軍發出All in IoT的決心。
相比雷軍,董明珠同樣跨界,智能手機、新能源車、芯片一個沒落下。
2018年,格力在一次股東大會上發布了一張產業規劃圖,分為空調、高端裝備、生活品類和通信設備公司四大塊,這代表了董明珠多元化布局的構想,將格力引向智能裝備、機器人、健康家電等智能制造與智能家電領域。
根據格力2017年財報來看,空調業務之外,生活電器與智能裝備占格力的總營收微乎其微,僅為1.55%、1.43%,不過這兩塊業務發展速度迅猛,智能裝備實現1220倍的同比增幅。
再看格力2018年中報告,生活電器與智能裝備營收分別為15.65億元、3.56億元,占總營收分別為1.72%、0.39%。其中,生活電器同比增長55.68%,而智能裝備下降63.02%。
可見相比小米在IoT及智能家居領域取得的成績,格力在新興業務上僅僅是剛起步,無論是對營收的貢獻,還是新興業務的增長都尚不穩定,有待進一步發展。
結語:251億差距背后 是萬里長征的開始
盡管小米在營收上輸給了格力,但成立不到9年的小米,在雷軍的帶領下,僅用5年時間便在營收上便取得約6.6倍增長,并依然保持50%以上的增速,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但如果真正比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潛力,比拼誰代表中國制造的未來,那么小米只是萬里長征的開始。
在2013年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主持人問馬云和王健林更看好誰的發展模式,馬云選擇站在董明珠這邊,他的一段話讓人印象頗為深刻。他說:“董總身上看到的是企業家的精神,互聯網創業的思想。小米這兩年確實進步非常了不起,但像我們這樣的新經濟企業,成長快是必須的,做的久才是最艱難的,3年的小米這樣,13年的小米這樣,23年的小米這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注定是一場長跑,格力走了近30年,而小米剛走了近9年。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