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相關的法律問題是我國學術界的熱點之一。2019年4月26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結了我國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著作權案“北京菲林律師事務所訴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首次以判決的形式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問題進行了探索,給學術討論提供了寶貴的司法實例。
為了充分探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相關法律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網絡與智慧社會法治研究中心聯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亞太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共同舉辦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相關法律問題研討會”。會議圍繞“菲林律所訴百度”案及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問題展開,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人工智能及其生成物的法律地位、權利歸屬和保護等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北京互聯網法院盧正新法官:
自然人創作仍是著作權法上作品的必要條件
北京互聯網法院盧正新法官作為“菲林律所訴百度”案的主審法官,對案情進行了簡要介紹,并闡述了判決的相關思路。盧法官認為,法官不能拒絕審判,對案件進行裁判是法院、法官的本職工作。然而現行法律缺乏對軟件或人工智能自動生成內容著作權的直接規定,“自然人創作完成”仍是著作權法上作品的必要條件。同時,菲林律師事務所的涉案分析報告雖有一定獨創性,但并非是軟件用戶感情、思想的獨創性表達,因此不能將分析報告認定為作品。盧法官也認為,雖然分析報告不構成作品,但由于軟件使用者進行了一定投入,軟件使用者應當享有一定權益。
北京大學法學院楊明教授:
人工智能是創作的工具作品權利與人工智能無關
北京大學法學院楊明教授認為,至少在現階段,人工智能還不是法律主體,也無必要以主體對待。在討論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不是作品時,應該先從作品本身出發,而不是先考察是否有作者。人工智能同樣是創作的工具,作品權利與人工智能無關。權利歸屬的本質是賦權,按照科斯的理論,所有賦權的目的都是服務于交易,所以后續交易成本最低的原因理應被賦權。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特殊性上,楊明教授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相比一般意義上的作品沒有特殊性,未改變由人創作的事實,只是外部力量介入的方式有了一些變化,但創作的根本還是自然人。
最高法院互聯網司法研究中心宋健寶主任:
人工智能生成物缺乏思想性
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互聯網司法研究中心宋健寶主任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表現形式是一篇文章,從文章整體來看,我們可以對有獨創性的部分進行保護。至于這個案件,實際上就是向檢索軟件輸入關鍵詞,最后生成一個報告。獨創性也好,原創性也好,必須有一個思想。而人工智能中,相同的輸入經過軟件以后輸出,輸出是一樣的,它的表達就是確定的。這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思想不能相比的地方。
騰訊研究院張欽坤秘書長:
人工智能自動寫作的體育新聞作者是誰
騰訊研究院張欽坤秘書長從騰訊自身的實踐出發,向與會專家提出問題:騰訊在新聞領域如體育新聞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自動寫作,從軟件開發到軟件使用再到內容發送在騰訊公司內部形成閉環,那么新聞的作者是誰?楊明教授回答道,使用人工智能創作也屬于創作,其過程必然有人力介入,對新聞有實質性貢獻的人應享有著作權。宋健寶主任回答,他同意“菲林律所訴百度”案判決書的邏輯,在目前法律下,此類新聞不構成作品。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夏揚教授則認為,是否將人工智能設置為主體是法律技術的問題,在傳統法律無法解決作者問題或者解決成本過大時,立法承認人工智能的主體地位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北京師范大學吳沈括副教授:
此案被告侵害了原告數據的完整性
北京師范大學吳沈括副教授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法律問題,這個話題特別新,而且特別有價值,這個判例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在這個案件中,要考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屬性,可能需要判斷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層面是強人工智能,第二個層面是弱人工智能。隨后他還從數據流轉的角度談了這個問題,從數據的輸入、數據的處理到最后數據的生成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基于現有的網絡安全法,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對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處理者有保護完整和保密義務,處理者對這個完整性有法律責任。“菲林律所訴百度”案中,被告實際上侵害了原告數據的完整性。
清華大學法學院吳偉光副教授:
人工智能生成物獨創性不高但仍屬于作品
清華大學法學院吳偉光副教授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認為人工智能目前無須賦予主體地位。其次,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保護,應當先分析作品再分析作者。作品的獨創性是否構成作品的判斷標準,主觀獨創性標準違背了民事主體民事權利能力平等的原則,應當采用客觀標準。獨創性在著作權中的功能是識別作品,人工干預越多,獨創性就越強。然而隨著時代變化,標準化程度日益提高,獨創性要求的高低也在發生變化。若以獨創性的高低論是否是作品,法官在司法審判中就要面對無數種個案情況,不僅制度成本高昂,而且難以實現。獨創性越低,經濟成本就越低,制度成本也越低。人工智能生成物雖然獨創性不高,但仍然屬于作品。
華為大中華終端高端法務部部長王高明律師: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相關權益需要保護
華為大中華終端高端法務部部長王高明律師認為,通過這個案例,思考到了作品完整性、署名權以及相關的權益,就相關權益付出人的利益對權屬收益進行分配、保護。侵權責任的問題,也需要從立法、司法角度進行思考。從一個企業角度來看,對人工智能生成物相關權益需要進行保護,這樣才能激勵人工智能后面付出勞動的人。
百度法務部徐佳航律師:
構不成著作權的人工智能生成物該如何保護
百度法務部徐佳航律師結合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域外的一些經驗,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和問題:第一,當下人工智能的概念到底是什么,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不是應該重新定義。第二,人工智能的產業化已經在無時無刻不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保護數據,目前沒有一個專門的法律規定。第三,人工智能的創造過程離不開開發者的努力,構成著作權的作品可以有著作權法的保護,構不成著作權的該如何保護。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夏揚教授:
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或更有利于解決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夏揚教授認為,法官本來就是以保守的態度來面對社會現實。通過這個案件,怎么在現有的法律制度下做出一個大眾可以接受的合理判決,在這個案件中看到了法官的智慧。說到人工智能的主體問題、獨創性問題、作品的定義等等,在這方面,近年來英美法的影響越來越讓人接受,法人也可以成為著作權的主體,這對著作權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給人工智能以擬制人格也并非將之人格化。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著作權法同樣也會受到一定影響,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或許更有利于解決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劉德良教授:
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以是作品并受版權法保護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網絡與智慧社會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亞太人工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長劉德良教授最后發言。
首先,劉德良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在法律上是否應該賦予其主體地位,應該從人類發展人工智能的初衷,即為何要發展人工智能的角度上考慮。在此基礎上,再思考如何發展人工智能的問題。我們發展人工智能的宗旨是提高生產力,實現人類自身的解放,使人類獲得更大、更多的自由,而不是取代人類,使人類成為被奴役的對象。因此,安全可控應該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人工智能的基本準則;不安全、不可控的人工智能不應當被發展,應該受到控制乃至禁止。為此,必須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制要求人工智能的算法必須公開,接受整個人類社會的監督,對人工智能產品實行市場準入,只有軟硬件都符合技術標準的才能進入市場;二是法律上拒絕承認人工智能的主體地位。
劉德良教授認為,算法公開顯然會遭受一些先進公司和技術強國的反對。技術先進的人工智能公司和國家往往以商業秘密或技術秘密為借口拒絕公開其算法,從而實現保持競爭優勢的目的。而學術界,尤其是主流法學界,要么是沒有看到安全可控是整個人類發展人工智能的基本準則,要么是出于優先發展本國技術的想法,繼續秉持傳統的思維將人工智能算法視為商業秘密。這種觀念及其產業政策和立法的后果將有悖于安全可控這一基本準則的落實,進而最終導致人工智能的事與愿違。
很多學者沒有從我們為什么要發展人工智能這一根本立場出發去思考,而是基于功利的思維,認為應該按照公司理論賦予人工智能主體資格。顯然,這種觀點并沒有看到人工智能與公司的本質區別:公司是自然人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設計,其無法自主行為,必須借助于自然人的行為來實現其行為目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規范人的行為來實現規范公司行為的目的。而人工智能則不然,一旦賦予其獨立的主體資格,那么,通用型、超強人工智能或有獨立意識的人工智能,就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行為去實現自己而非其所有人的利益。如此一來,必將跟人類發生沖突,人類也將因此而面臨由主體淪落為客體的境地。
其次,劉德良教授指出,目前,之所以很多人對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屬性存在分歧和認識偏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對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缺乏應有的認知。實際上,目前的人工智能往往功能單一,不同類型的人工智能,其工作原理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我們不能以對一種功能的人工智能工作原理的認知來代替對其他類型的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的認知。目前的人工智能,不僅在其算法設計出來后需要用大量的數據對其進行訓練,即使在人工智能的后續使用過程中,仍然需要不斷地給予新的數據來訓練它,以實現其不斷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時,有的人工智能還可以自主學習,從而獲得新的智能。因此,那種認為人工智能一旦設計出來后,無須再用數據訓練,或者不會自主學習,從而“相同的輸入必將產生相同的輸出”,其結果,人工智能生成物一定不符合版權法上的獨創性要件的見解是不成立的。
最后,劉德良教授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所產生的內容或成果的版權性問題,應該首先從人工智能所產生的內容本身是否符合版權法對作品的獨創性要求而不是看它創作的“主體”出發。如果符合,它就是作品,就應該受版權法保護,其權利屬于人工智能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所有。那種先從生成物是人工智能而非自然人完成的角度出發,認為版權法上作品的創作是自然人的創作,而人工智能生成物由于不是人的創作產物,所以就不是版權法上的作品、不受版權法保護的觀點是有悖于人類發展人工智能的初衷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