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3 月,由美年健康聯合飛利浦舉辦的戰略合作發布會上,雙方推出了合作的全新成果——飛利浦超聲智i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AI Breast智能超聲系統”。未來,雙方將合作展開人工智能在超聲領域的應用。
無獨有偶,愛康國賓去年底發布了與依圖醫療、深睿醫療、Airdoc、百洋科技、百度ET醫療大腦、科大訊飛等生命科技公司合作的“IKangAI+”計劃,這家剛剛離開納斯達克的體檢巨頭在嘗試用人工智能為居民健康保障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以尋求更深入、更及時的健康管理。
公立醫院在 AI 體檢方面也做出了嘗試。6月18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上線了人工智能大健康管理平臺,通過AI及大數據分析用戶的健康情況,提供健康管理服務。
對于體檢機構來說,借 AI 之力的變革之心已蠢蠢欲動。對醫療 AI 企業來說,體檢機構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買單方。
醫生資源緊缺的困擾
優質的醫療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長期稀缺,體檢行業同樣如此。
從1998年第一家商業體檢機構在北京誕生,國內商業體檢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全國民營體檢市場規模為240億元,占市場總份額的18.1%。根據申萬宏源的研報,第三方Frost&Sullivan預測顯示,民營體檢市場規模2020年將達到549億元,占全國體檢市場份額也將上升至22.9%。
根據美年健康2018年報,公司實現營收84.58億元,同比增長34.6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21億元,同比增長40.53%。
年報顯示,2018年,美年健康在鞏固一、二線城市的同時,加大三、四線城市的布局,在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301座城市落地了633家體檢中心(含在建)。全年為超過3000萬人次提供專業健康服務。據了解,這一數字在2019年有望突破4000萬人次。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醫生少這個問題也困擾著體檢行業。按照原衛生部頒布的《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體檢醫療機構至少有兩名具有內科或外科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每個臨床檢查科室至少有一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有10名執業護士。在“僧多粥少”的現實面前,這樣的配置并不容易實現。
AI技術成為體檢行業希望所在
此前,極度短缺的醫療資源也讓美年健康一度陷入風波。2018年,美年健康廣州富海門診部前員工爆料稱,美年用冒牌醫生違規簽發醫檢報告等。
隨后,廣州天河區衛計局發布通報,稱美年廣州富海門診部涉嫌違規出具報告和違規開展診療服務。通報還稱,針對廣州美年富海門診部涉嫌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即違規開展放射診療服務的行為正立案調查,同時進一步調查核實該機構是否存在使用無資質人員上崗執業及冒用醫生簽名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體檢機構正試圖利用AI技術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AI將提升醫療質量和效率,降低閱片成本。從CT閱片診斷業務到體檢報告中的大數據分析,AI技術的運用都可以幫助醫生提高效率,減少人工誤差。另一方面,引導管理服務模式改變,包括設備要求的自動化,培訓注重的標準化,業務流程的規范化和診斷結果的智能化。
據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介紹,目前愛康已引進多項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體檢篩查、檢后管理以及治療三大領域。比如,愛康集團引進的Airdoc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分析技術,可通過視網膜照片,自動識別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腫瘤等30多種病變。
此外,愛康還引入人工智能血糖管理項目,可通過持續監測飲食和血糖關系來完成AI建模,指導用戶通過個性化的科學飲食,從而達到控糖目標。在腫瘤領域,愛康也宣布與百洋智能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在全國13個城市的14家“愛康百洋沃森腫瘤智能會診中心”可以獲得人工智能腫瘤診療方案。
早在2016年,美年健康的CT過程便運用阿里云的算法,通過AI技術的標記輔助判斷人體影像不同部位的具體問題,形成檢查的“白名單”和“黑名單”。
健康狀態下的用戶將被列入“白名單”,而一旦存在可能的病灶隱患,AI會將用戶列入為“黑名單”,并對具體問題進行注意標記,避免出現遺漏。針對這些“黑名單”中的用戶,醫生將重點照顧。此舉不僅縮短了閱片醫生在健康影像上的停留時間,提升了醫生閱片的效率,同時醫生的漏診率也有所降低。
此外,在美年健康給客戶提供的最終健康體檢報告中,包含了一份大數據的深度報告內容。該內容把體檢者個人的體檢數據與美年健康歷年的龐大數據庫做一一比對,形成個性化的深度解讀報告。報告將從日常的飲食、運動、作息以及就醫等各方面給出權威建議。
美年健康 2018 年年報顯示,2019年,美年健康將持續在各健康領域布局發展醫療AI。公司將設立全資子公司美年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構建AI生態圖譜。以體檢數據結合基因數據,進行智能風險評估;
以MRI影像系統進行腦健康預警篩查;以膠囊機器人系統進行胃健康AI診斷;以眼底輔助診斷系統進行糖網篩查;以流量樣本結合基因數據進行新藥研發;以低劑量螺旋CT進行肺小結節篩查;以體檢結合智能硬件進行健康管理。
AI 短期內無法取代“假”醫生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體檢巨頭們對 AI 寄予了無限的希望,但現階段的AI同樣存在許多能力的限制,這也對體檢機構布局 AI 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首先,目前AI解決方案需要持續優化提升。以肺結節為例,目前很多解決方案在針對于結節篩查,常常會出現假陰假陽現象,需要結合醫生的專業篩查判斷得出準確結論。
其次,醫療 AI應用領域有限。市場上絕大多數AI公司集中于CT肺結節和超聲淺表(乳腺和甲狀腺),對于體檢更急需的腹部超聲AI和MRI閱片,AI涉及很少,但極具價值。
再者,當下的AI只能做輔助工具,不能用于直接診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沒有正式批準過AI醫療產品的三類認證,目前的AI醫療技術只能作為輔助篩查疾病的工具,不能直接出具AI診斷結論。
最后,國內和國外對于智能器械的要求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以眼底為例,通過FDA認證的IDx可直接為患者出具診斷報告而無需醫生的介入,而國內即便是3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器械審批證到手,也無法脫離醫生,直接給出患者診斷結果。這意味著在國內的醫療體系中,必須有一個醫生對診斷結果負責。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