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裝置檢測實施細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條 為減少和防止雷擊危害,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規范全省防雷設施的檢測工作,保證檢測質量,根據《省氣象條例》、《省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特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 全省各級檢測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物設汁規范》(GB50057—94)(以下簡稱《規范》及現行的有關技術規范、標準,并嚴格按各級檢測機構制定的《質量管理手冊》開展工作。
第三條本《細則》適用于省各級防雷檢測機構使用。
第二章 檢測項目
第四條 建筑物(含構筑物,下同)防雷類別的判定
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質、發生雷電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照防雷要求分為三類。對各類建筑物防雷分類的判定見《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
第五條 建筑物防雷裝置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審查
防雷裝置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審查由設計審查室負責。
審查一、二、三類新建、已建建筑物的防雷設計是否有防直擊雷和雷電波入侵的措施。對第一類和《規范》第2.0.3第四、五、六款的二類防雷建筑尚應審查是否采取防雷電感應的措施。
防雷裝置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分圖紙和現場審查。主要根據防雷類別審查其防雷是否滿足規范的要求,圖紙是否規范,說明是否準確,設計單位是否具備資格,現場審查主要是審查是否按設計施工圖施工,并最終通過現場檢測判定設施的性能。審查完成后通知檢測站按照審查結果進行現場跟蹤檢測。
第六條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檢測。
1、建筑物的幾何尺寸。
表征建筑物外形構造特點,同時也可為避雷裝置檢測提供有關參數確定或判定依據的建筑物的長、寬、高、半徑等。由于建筑物的不同,本細則對建筑物幾何尺寸的測量作如下規定(見附圖)。
(1) 天面尺寸的測量
按照“常見天面形狀測量示意圖”測量天面尺寸
(2) 高度
按照“高度測量示意圖”測量建筑物高度。
(3)、建筑物幾何尺寸的測量要求
A 單位:m,儀器:皮尺(長、寬、高),準確度0.01m(高,準確度0.2m,量程0-70m)。量0-50m,視距測高儀
B 天面尺寸在參考設計圖的情況下在地面進行測量,有特殊造型天面時才在天面測量。
C 地面測量長、寬規定在距地1.2m高處測量,皮尺應保持平直,用皮尺測高時應保持垂直,用皮尺測量幾何尺寸時必須兩人讀數,當兩人讀數誤差小于±0.1m時,只作一次測量并記錄,誤差大于±0.1m時,應復測,直至滿足誤差要求。用視距測高儀測量高度時,至少選兩檔測距測量,兩次測量誤差小于±0.2m,否則復測,直至滿足誤差要求。
(4)、判定:建筑物幾何尺寸沒有標準,不作是否合格判定。
2、按閃器類型
接閃器類別有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網、避雷線等,根據設計圖和現場目測確定同—建筑物可選用不同類型的接閃器,故接閃器只作記錄,不作判定。
3、接閃器有效高度
按閃器有效高度指接閃器高出被保護物平面的高度。
(1)、避雷針有效高度=避雷針高度—被保護物的高度。
(2)、避雷針高度、被保護物高度單位為m,用視距測高儀測量,準確度0.2m,同一目標須選兩檔測距測量,兩次測量誤差應小于±0.2m,否則復測。測量人應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對避雷針和被保護物進行測量。
(3)、避雷線的有效高度=避雷線最低點距地高度-被保護物高度。
(4)、避雷線最低點的投影點即是避雷線兩支桿的最低的所在點,按上述方法,用視距測高儀即可測出避雷線最低點和被保護物的高度。測量方法及要求同前。
(5)、避雷帶的有效高度:避雷帶的有效高度是避雷帶高出被保護屋面的高度。對于平物屋面的避雷帶,其高度規定只能在0.1—0.3m之間,對敷設在女兒墻上的避雷帶,其高出女兒墻的高度沒有標準。
(6)、平屋面避雷帶高度用鋼卷尺或皮尺測量,準確度為0.001m,長邊每隔10-15m選一點測量,短邊只選一點測量,每點測量誤差應小于±0.005m,否則復測。女兒墑避雷帶不作高度測量。
(7)、避雷針、避雷線以及非平面避雷帶高度只是作為計算保護范圍的基本參數,不作是否合格判定;新建建筑物屋面避雷帶有效高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年檢建筑物屋面避雷帶高度應一致,無高低不一致現象,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4、接閃器規格
(1)避雷針應采用圓鋼或焊接鋼管制成,其規格應符合下列要求:
針長lm以下時,圓鋼直徑≥12mm,鋼管直徑≥20mm;
針長1-2m時,圓鋼直徑≥16mm,鋼管直徑≥25mm;
煙囪頂上的針,圓鋼直徑≥20mm,鋼管直徑≥40mm。
(2)避雷網和避雷帶的材料及規格
避雷網和避雷帶應采用圓鋼或扁鋼,其規格應符合下列要求:
圓鋼直徑≥8mm 扁鋼截面≥48mm2 厚度≥4mm。
(3)煙囪頂上的避雷采用圓鋼扁鋼
圓鋼直徑≥l2mm。 扁鋼截面≥lOOmm2 厚度≥4mm。
(4)用游標卡尺測量,準確度0.02mm,避雷針直徑應作兩次重復測量,其誤差小于0.1 mm,否則復測,避雷帶規格測量長邊至少每隔15-20m選一點,短邊至少選一點測量,
每一測點應作兩次重復測量,其誤差小于0.1mm。
(5)避雷針直徑滿足其最小規格要求時,判定合格,否則判定不合格。當避雷帶任—邊測量結果達不到最小規格要求時,即判定不合格
5、接閃器網格尺寸:
(1) 規格要求,一類≤5m×5m或4m×6m,二類≤10m×10m或≤8m×12m,三類≤20m×20m,或當寬度不超過20m時,天面四周設環形避雷帶。
(2) 測量儀器為皮尺,準確度0.01m,測量誤差為0.05m。
(3) 測量時同一天面應選不相鄰的兩塊網格測量,每邊測兩次,誤差應小于0.05m,否則復測。對第三類建筑物,當天面寬度小于20m時,因無須安裝網格,故可不測量,只作“環形帶”記錄。
(4) 當天面網格尺寸達到規定要求時,判定合格,否則判定不合格;小于20m,若為“環形帶”判定合格,若不為“環形帶”判定不合格。
6、均壓環垂直距離
第三類建筑物寬度
(1) 第—、第二、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當高度超過其滾球半徑時,其超過部份每隔12m均沿建筑物墻體四周敷設均壓帶。
(2) 均壓帶間距用皮尺測量,準確度0.1m,測量誤差≤0.2m,選擇不相鄰的兩墻面測量,每墻面測量自上而下進行。
(3) 每層均壓帶間距小于12m時,判定合格。其中任一層均壓帶間距大于12m時,判定不合格。
7、引下線
(1)規格
圓鋼直徑≥8mm
煙囪上的引下線
扁鋼截面≥48mm2 扁鋼厚度≥4mm 圓鋼直徑≥l2mm 扁鋼截面≥l00mm2 厚度≥4mm
機房引下線 多芯銅線截面≥35mm2
(2)采用多根引下線時,應在各引下線距離0.3—1.8m之間裝設斷接卡。各引下線之間的距離應≤12m(—類)、≤18m(二類)、≤25m(三類)。
(3)測量儀器:游標卡尺,精度0.02mm。引下線的檢測,其測量允許誤差為:圓鋼及鋼管直徑≤0.5mm 扁鋼厚度≤0.1 mm
(4)每根引下線距地0.1-0.5m處,任選—點測量兩次,當全部引下線達到要求時,判定合格,否則為不合格。
(5)引下線間距用皮尺測量,準確度0.1m,測量誤差≤0.2m,每次測量復讀兩次,合乎要求判定合格,否則不合格。
8、突出屋面的金屬物是否接地
依據《建筑物防雷建筑設計規范》GB50057—94的規定,突出屋面的金屬物(如水箱、架空管道等)均應作接地處理,檢查方法是目測和儀表實測,主要看其是否作了單獨的按地處理或與屋面避雷針、帶、網等作了可靠的焊接,若做了接地處理,判定合格,未作按地處理或連接不好,判定不合格。
9、突出屋面非金屬是否受防雷保護
突出屋面非金屈物是否受防雷保護主要指屋面非金屬物是否在其上安裝有按閃器并接地。
檢查方法是目測,受到保護或裝有接閃器并接地,判定合格,否則不合格。
10、按地電阻的測量
(1) 技術要求: 一、二類防雷建筑物每組接地裝置接地電阻R≤10Ω每組接地裝置接地電阻R≤30Ω。
(2) 測量儀器: M4102、ZC-8,準確度0.2Ω。
(3) 測量方法:按儀器使用說明書操作,每組接地裝置的測量位置不變的情況下重復測量兩次,其誤差應小于±0.2Ω,否則復測。如出現觀量數據接近標準值時,應在至少兩個選不相鄰的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測量。
(4) 每組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都達到技術要求時,可判定合格,否則判定不合格。
(5) 接地電阻測量布線方法
測量地網的接地電阻時,通常使用的布線方法一般是直線法,另一種方法就是三角形法,或稱夾角法。
① 電極直線布置法:
電流極與接地體邊緣距離d13 =4--5倍地網對角線長度,d12= 50%--60% d13。測量 時,將電壓極沿接地體和電流極的連線上移動三次,每次移動距離為d13的5%,三次測得的數差值小于5%即可。然后取三次平均即為接地電阻值。在土壤電阻率均勻的地區,d13=2D ,d12=1.2D 。
② 電極三角形法:
一般取d13= d12≥2D 夾角α≈30°
測量微波站地網時,按照其行業標準,必須采用電極三角形布置,
且 d13=d12≥4--5D
實踐表明:
三角形法測量所得的接地電阻值小于直線法所測得的接地電阻值。但是用直線法所得的接地電阻值比較可信。測量大型地網時,應用電壓、電流表法,電極采用三角形布置。
③ 對測量儀表的要求
(1) 表內阻:
由于表的內阻直接影響測量讀數,在要求由于表內阻引起的誤差小于2%時,表內阻應等于或大于電壓極內阻50倍。
(2)表計準確級:
測量接地電阻所用的電壓表、電流表、電流互感器等的準確級,不應低于0.5級。(共分為7級)
導線截面:
測量時電壓級引線的截面不應小于1.0-1.5平方毫米;電流極引線的截面積由電流值的大小而定,以每平方毫米5A為宜。與被測接地體連接的導線電阻,應不大于接地電阻的2-3%,并要求接地體的引線處需除銹處理,接觸良好,以免測量誤差。
11、按地體規格測量
(1) 技術要求:
人工垂直接地體應采用角鋼、鋼管、或圓鋼。 人工水平接地體應采用扁鋼或圓鋼。
其規格如下:
圓鋼直徑≥10mm 扁鋼截面≥100mm2 厚度≥4mm 角鋼厚度≥4mm 鋼管厚度≥3.5mm
人工垂直接地體規格的檢查,一般采用查閱基建資料、施工驗收圖的方法獲得數據,該數據在填寫時加小括號,表明非直接測量數據,只作參考用。但如有條件可直接測量時,應如實測量并記錄。測量儀器、測量方法以及判定原則同接閃器規格的測量。
12、屋面放散管及室內設計是否接地的檢查
(1)技術要求:《規范》規定,第一類和第二類第3、2、1條,四、五、六款的防雷建筑物,屋面放散管及室內設備均應作防雷電感
(2)測量方法:目測屋面放散管,室內設備是否接地。若有接地且接地電阻小于10Ω,判定合格,否則不合格。
13、平行管、線跨接間距
(1)技術要求:當平行金屬管、線凈距離小于100mm時,每隔30m應作一次跨接。
(2) 測量方法:用皮尺(準確度0.1m)測量跨接間距,每一間距復讀兩次,誤差小于0.1m,達到要求時,判定合格,否則判定不合格。
14、架空管、線接地間距測量
(1)技術要求:架空金屬管道、線路進出建筑物處及每隔25m應作接地處理,接地電阻R≤20Ω。
(2)檢測方法:用皮尺(準確度0.1m)測量接地間距,每一間距復讀兩次,誤差小于0.2m,接地電阻同前。
(3)接地間距和接地電阻均達到要求時,判定合格,否則判定不合格。
15、低壓線路埋地長度的測量
(1)技術要求:低壓線路埋地長度L=2√ρ,ρ為土壤電阻率,可通過查表得出,再計算出L值。且必須大于15m。
(2)檢測方法:用皮尺(準確度0.1m)測量接地間距,每一間距復讀兩次,誤差小于0.2m,接地電阻測量同前。
(3)接地間距和接地電阻均達到要求時,判定合格,否則判定不合格。
15、低壓線路埋地長度的測量
(1)技術要求:精度0.1m,測量值應是實際長度,測量數據應復讀兩次,誤差小于0.5m。
(2)測量儀器:皮尺,精度:0.1m,測量值應是實際長度,測量數據應復讀兩次,誤差小于0.5m。
(3)當測量值達到計算值且大于15m時,判定合格,否則判定不合格。
16、線路如何端金屬管線是否接地的檢查
線路入戶端金屬管線是否接地通過目測判定,有接地判定合格,無接地判定合格,無接地判定不合格,此項不作接地電阻測量。
17、電源入戶處是否安裝避雷器檢查
電源入戶處是否安裝避雷器通過目測判定,有判定合格,無判定不合格。
18、避雷器接地電阻的檢測
避雷器接地電阻的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判定原則同前。
19、避雷器啟動電壓、漏電流的檢測
啟動電壓、漏電流用防雷元件測試儀器測試,準確度2V,0.1μA,每片壓敏電阻測試兩次,誤差小于5V,0.5μA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
第七條石油類設施避雷裝置的檢測
1、避雷針高度的測量同第6條第3款。
2、避雷針與被保護物距離
(1)避雷針與被保護物的最近直線距離標準≥3.0m,與被保護物最遠距離沒有標準。
(2)測量用具:皮尺,準確度:0.1m,每次測量需復讀兩次,誤差≤0.1m。
(3)當避雷針與被保護最近直線≤3.0m時,判定合格,否則不合格。與被保護物最遠距離只作測量不作判定。
3、避雷針保護半徑
(1)避雷針保護半徑按滾球法計算
按GB50057-94標準附錄四計算
(2)避雷針距被保護物最遠處再避雷針保護范圍內時,即判定合格,否則不合格。
4、雷針規格、引下線規格及罐體引下線規格的測量同第6條第4款、第6條第7款。
5、接地地電阻的測量
防雷設施接地電阻小于10Ω,測量要求同第6條第10款。
6、行管道跨間距的測量要求與第6條第13、14款相同。
7、電源線是否裝避雷器與第6條第17款的要求相同。
第三章 檢測程序
第八條檢測過程
1、現場檢測必須有兩名以上持證人員參加。
2、檢查所用的儀器設備,保證其性能完好,并在檢定周期內。
3、查閱被檢測建筑物或設施的基建檔案,包括設計圖紙,施工圖及竣工圖。
4、對被檢測的防雷設施進行現場勘查。
對本細則第6條、第7條規定的檢測項目進行檢測判定。
第九條原始記錄及數據處理
1、避雷裝置檢測原始記錄
(1)檢測使用的原始記錄為省防雷減災辦公室統一制定的表格,如實記載對防雷裝置檢測的結果。
(2)檢測數據有效位數與檢測系統儀器設備精密度相適應,不足部分以“0”補齊,以使測試數據的有效位數相等。
(3)原始記錄表應在檢測過程中由檢測過程中由檢測員如實填寫,內容填寫完整,經復核人員認真復核后,由檢測人員和復核人員簽名認可。
(4)記錄一律用鋼筆填寫,不準用鉛筆和圓珠筆填寫。不允許隨意涂改、刪減。若復核發現某一數據記錄有疑問時,現場對該項進行復測或經檢測人員認定確系記錄錯誤需更改或作廢時,應在有二名以上的檢測人員監督情況下,在被改數據欄畫上兩條水平線,將正確的數據填寫在該欄被改數據上方,并加蓋更改人的印章。
(5)原始數據在檢測報告發出的同時,由檢測員交技術資料報關員歸檔,保存期二年。
(6)原始記錄原則上不允許外單位查閱、抄錄。當發生檢測爭議或出現檢測質量事故時,受檢單位要求出具公證性證明時,應經技術負責人批準后,方可查閱,并加蓋檢測站公章。
(7)原始記錄采取領用、交回制度。記錄要編頁碼,不準撕毀,作廢頁必須保留。書寫認真,字跡工整,保持記錄的清潔。
2、數據處理
(1)數據處理過程中,如發現某一檢測數據偏離同一檢測項目二個以上數據較大的異常值時,可對該異常值剔除,另采用其他數據,當出現某一檢測項目的檢測數據偏離檢測系統準確值較遠的異常值時,對該系統異常值不能踢除,并查找出偏離原因,判定誤差類型,如因儀器系統誤差所致,應查明原因加以修正,如果超出誤差范圍,則應安排重新檢測。
(2)檢測項目中,規范要求大于等于的項目如接閃器規格等,取實測數據中的最小值填入原始記錄中的處理結果欄;規范要求小于等于的項目如接地電阻劑等,取實測數據中的最大值填入原始記錄中的處理結果欄。
(3)臨界值處理
避雷帶、引下線直徑或厚度大于或等于臨界值時,判定為合格。
當接地裝置測試數據接近或等于技術規范規定值時,按照下列辦法處理:
如果接地裝置為環行接地裝置或基礎地網時,取四個方向接地電阻值的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如果接地裝置為線行接地裝置,使用標準直線測試法法線方向測試一次,在法線方向正負30度,各測試一次,三次數據平均值為最終結果。或沿線型接地裝置正反法線方向、線型接地裝置末端方向各測試一次,三次數據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4)處理后的檢測數據避雷帶高度保留小數后二位,其余保留小數后一位并填入原始記錄處理結果欄,與檢測標準值相對照,進行單項評定。
第十條防雷裝置檢測報告
1、檢測報告的質量是檢測站檢測工作質量優劣的最終體現和集中反映,也是本站對受檢單位和社會提供的公證性證明的文本,必須認真填寫和審核;
2、檢測報告是檢測人員根據現場原始記錄數據的處理結果,應完整的填寫各欄目,要求數據準確、語言規范、文字簡潔、字跡清晰,進行判斷的結論準確。不準用鉛筆和圓珠筆填寫,只能用碳素墨水筆和籃墨水填寫。經檢測人員和復核人(主檢工程師)簽名后,交技術負責人審核簽發,若系監督檢測和仲裁檢測的報告,由站長簽發。并加蓋檢測站的公章。
3、全部檢測數據均使用國家規定的法定計量單位。檢測報告不允許涂改。
4、檢測報告一式三份:一份交受檢單位,一份報有關主管部門,一份留本站存檔。無關單位及人員不得列入發放范圍。發放時嚴格履行登記簽名手續。
5、檢測報告作為技術資料由保管員負責歸檔保存,保存期為五年。借閱檢測報告必須經技術負責人批準,借閱人不得對檢測報告進行復印及抄錄。
6、作為技術爭議使用的檢測報告可以采用復印件,但復印件必須有站長簽名并加蓋檢測站公章。
第四章 檢測前后對檢測儀器的檢查措施
第十一條 檢測人員在赴現場檢測前統一領取儀器時,應注意檢查儀器性能、外觀、是否經過檢定,是否在檢定周期內使用,是否貼有綠色合格證。
第十二條 檢測儀器設備在運往檢測現場的路途中應妥善保管,避免劇烈震動及損壞。到測試現場后應對儀器進行性能檢查,當確認儀器正常后,才能進行檢測。
第十三條 對各種檢測用儀器設備,檢測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儀器使用說明及操作規程進行使用。
第十四條 現場檢測完畢后,檢測人員應將貴重檢測儀器設備交保管人員,保管人員應對儀器設備使用情況進行詢問、檢查、驗收,并填寫儀器使用情況登記表;使用頻繁檢測儀器經站長批準后,由檢測人員妥善保管。
第五章 檢測過程中出現異常現象時的處理
第十五條 被檢測的防雷裝置其技術指標未達到要求,起不到防雷作用時,必須填寫有整改期限的整改通知書,由技術負責人或站長簽發并交付受檢單位。
第十六條 對限期整改的防雷設施,整改后必須重新按照檢測程序進行復測,合格者發合格證。在整改期限內受檢單位未整改時,交由法制部門按程序處理。。
第十七條 在檢測過程中,發現首次測量超差或檢測結果散布太大時,按下列方法處理:
1、排除人為因素
(1)檢查儀器安裝時否正確。
(2)接地體與引下線是否斷開。
(3)探測電極是否與用電線路或地下金屬管道沿垂直方向布置。
(4)是否雨雪后立即測量接地電阻。
(5)人為讀數偏差
2、排除客觀因素
(1)接地電阻測量儀是否受外界強磁的影響。
(2)接地裝置是否嚴重銹蝕,埋于地下部分是否被破壞。
(3)避雷器因遭雷擊損壞后未即使更換。
(4)如探針處為沙質土壤,測試時沿探針注入一定清水,在水未干時立即測試。
第十八條 排除上述因素后,重新進行檢測。
第六章 檢測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的處理
第十九條 檢測站負責人應對全體檢測人員進行經常性的安全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第二十條 在檢測過程中,如出現儀器、設備的意外損壞,應停止檢測,待重新更換儀器設備后再進行檢測。對損壞的儀器,要分析儀器設備損害的原因,寫出事故報告,報上級有關部門。對人為事故,應追究其責任。
第二十一條 在檢測過程中,如發生意外人身事故,應采取應急措施,首先組織搶救和治療,并保護現場。對事故現場及原因進行認真調查,填寫事故報告表,由現場負責人寫出書面事故書面調查報告,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報上級有關部門處理,并妥善安排遺留問題。
第二十二條 受檢單位對檢測質量有異議時,按《質量管理手冊》相關規定執行。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三條 本細則由省防雷減災辦公室負責解釋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