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 機失調問題
近年來, 雖已開始對人在生產制造系統中的核心地位有所認識, 但對如何處理好系統中人機的關系,尚無具體的研究成果。
本文提出利用“代理人”的思想來實現人機協調, 將agent 技術和方法應用于人機接口, 并設計了一個決策支持系統中的基于Agent 的人機接口模型, 應用Agent 接口實現人、機器和其它設備的三位一體模型, 并給出了該系統的工作流程。
2 智能人機接口技術實現人機協調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早就指出“: 當我們使用有理智的機器的時候, 我們自己應該在利用這些機器之前, 表現出更大的理智和才能”。在復雜工業系統中,人與機器的合理分工、協同和集成是有效實施智能管理系統集成及優化技術的關鍵。
2.1 人機一體化思想
在制造環境中, 人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制造智能管理自動化系統的人機關系問題上, 最初的思想是強調高度自動化, 但在研究和應用實踐中產生的種種問題, 使人們逐漸認識到適度自動化的重要性, 進而提出了“人件”(Humanware) 與“軟件”、“硬件”具有同等重要性。1990 年錢學森在研究思維科學時,提出了“綜合集成工程”(Meta- syntheTIc Engineering),其中蘊涵了人在集成系統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路甬祥院士提出了“人機一體化系統”, 其核心內容是強調人在系統中的重要性, 人機協同感知、思維和執行實現人與機械的整體綜合(Metasynthesis), 強調人在回路中的重要性, 通過超介質(hypermedia) 實現人機耦合(human- machine coupling), 從而實現人機最佳協同合作(human - machine synergy)。
人與機器是兩種具有重大區別的系統, 要實現二者有機的結合, 達到最佳協同的目的, 首先必須了解各自的特點, 然后尋求二者通過超介質, 如智能人機接口結合實現人機一體化系統。
2.2 智能人機接口
涂序彥教授指出的“人機協調”意味著: 人與自動化機器設備組成的人機系統(Man-Machine System)中, 人與機器通過多媒體智能界面(Multimedia IntelligentInterface) 進行人機友好通信, 在人機合理分工的基礎上, 進行人機協同工作, 實現人機“智能集成”(IntelligenceIntegratiON), 促進人機“智能共生”( IntelligenceCo- growing) , 達到“人機和諧”(Man-MachineHarmonization) 。為了實現人機協調, 在系統設計中要做到人機合理分工, 而在實現中則要提供多媒體的人機智能接口, 以便在系統運行中能夠進行人機的友好交互, 實現人機智能結合, 人機協同工作。在多庫協同軟件支持下, 可以為智能管理系統設計和實現可視化的多媒體人機智能界面, 建立人機協調的智能管理系統。
借助智能人機接口實現人機協調的要求:
( 1) 要實現人機協同的思想, 必須充分發揮人與機器各自的特點, 以協同最優為目標, 借助一個既能理解人的思維和行為, 又能理解機器行為的人機接口, 在人與機器之間建立一種柔性的耦合關系, 是將具有本質區別的兩個事物有機融合的一種可行思路。
( 2) 人特有的認知和行為特點, 決定了人機接口的視線中應該設計由人根據自身特點、經驗知識創造的, 并具有人類某些重要意識屬性和行為特點的“代理人”。這個“代理人”駐留在人機接口系統中。
( 3)“代理人”需要具有適用于不同人的認知和行為特點的能力, 這是建立在對人的認知和行為特點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中間體本質上是一個知識系統。
( 4) 讓“代理人”作為人和機器之間信息、知識、情感溝通的橋梁, 既不需要構建具有超人的智能機器(實踐已經證明一味追求智能化機器的道路已經步履維艱) , 又避免了人與機器地生硬的直接接觸。這就是一種智能化人機—體的超介質。
3 智體( Agent ) 的特點和結構
智體(Agent) 是很好的實現上述“代理人”的工具。
Agent 代表擬人的智能實體, 具有類似于人的特性和功能, 如:
(1)自律性(Autonomy)。Agent 具有根據自己的信念、愿望和意圖, 自律地、獨立地自行決策的性能。
(2)主動性(Activity)。Agent 能預見環境的變化并按照其目的和需求主動地采取行動。
(3)敏感性(Sensibility)。Agent 具有感知、識別和理解環境或其它智體的性能。
(4)反應性(Reactivity)。Agent 能輸入刺激信息和輸出反應行為, 能接收指示并執行任務。
(5)機動性(Mobility)。Agent 具有機動性、靈活性和適應性, 能在其生存環境中隨意移動, 并實現某些遠程操作。
(6)社團性(Sociality)。各種Agent 之間可以相互通信、協商、協作和協調。若干Agent 可組成Agent 團隊或Agent 社會。
為了表達agent 的特性和功能, agent 的模型可用一個六元素的數據集來給出。如下:
A={Au, Ac, Se, Re, Mo, So} ( 1)其中: A—Agent; Au—自律性; Ac—主動性; Se—感知性; Re—反應性;Mo—移動性; So—社團性作為擬人的智能實體, 智體的結構應類似于人。
智體的一般結構如圖1 所示。在圖中,智體包括如下3 個單元素:
?
(1)決策生成器(Decision Maker)。具有自律性Au和主動性Ac 的決策生成器根據自己的信念、愿望、意圖和感受器輸入的信息, 輸出指令給效應器。
(2)感受器(Sensor)。具有敏感性能的感受器, 從外界環境或其他Agent 接受輸入的刺激信息, 并提供經過處理的信息給決策生成器。
(3)效應器(Actuator)。具有反應性能的效應器接收決策生成器的指令, 并產生輸出行動, 作用于外界環境或其它Agent。
基于Agent 的體系結構, 可以利用軟件、硬件或“軟一硬”件的方法和技術來設計和實現。
4 基于Agent 的人機接口在決策支持系統中的實現模型
決策支持系統強調決策過程的人機交互, 它比一般的軟件系統更需要一個界面友好的人機交互系統.
人機接口, Agent 可充當用戶和機器信息溝通的橋梁,形成一種人機互相激發、優勢互補、共同尋求問題的有效途徑, 從而構成基于網絡的分布式人機共存環境。
4.1 基于Agent 的人機協調機制
這種用于充當人和機器信息溝通的橋梁的人機接口Agent 將人(管理者、決策人、操作者、調度員等)和計算機及其它機器設備有機地結合起來, 形成了一種人與機器相互激發、優勢互補、共同尋求問題求解的協同機制(如圖2) 。
?
上述模型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結構, 打破了傳統的人- 機二元綜合的思路。Agent 具有人和機器的各自特點, 將原來的人與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之間的“硬接口”
分解為若干組“人—Agent”和“Agent —機器”的雙柔性接口。在很大程度上, Agent 充當了人的代理。實現人機協同的任務就轉變為研制具有雙向人機接口的Agent。
4.2 人機接口Agent 的工作方式
人機接口Agent 強調Agent 的自主性和學習性,它可作為人的助手, 通過與用戶協作替用戶傳達決策任務。在決策過程中, Agent 可采用以下幾種學習方式來適應問題的變化: 通過發現和模擬用戶學習知識、通過獲得用戶的正向和負向反饋學習知識、通過用戶的指導獲得知識、通過與其它Agent 通訊獲得知識。人機接口Agent 的工作模式如圖3 所示。
?
通過人機接口Agent 可實現人機智能結合, 通過多Agent 系統的集成, 可提高人—機系統的綜合智能水平, 可以為人和機器的雙向通信提供友好交互、自然對話的條件, 構成人機協調系統。例如, 可以理解用戶發出的命令、并替用戶執行諸如數據庫搜索或替用戶記錄和處理信息等。
在本系統中, 界面Agent 一方面要通過系統提供信息, 提出任務要求; 另一方面系統也要通過界面向用戶提供解答和各種輔助決策信息, 或者向用戶索取為完成任務需要的補充信息, 不同的界面Agent 對應處理不同的用戶要求和不同的任務。
本系統的Agent 的工作流程如下:
(1) 根據用戶的登錄情況為新用戶建立初步用戶模型或為舊用戶查詢得到其用戶模型。
(2)根據用戶模型, 確定人機接口Agent 的工作方式。
(3)用戶按人機接口Agent 提供的輸入方式錄入信息, 包括數據信息或一些定性信息。
(4)根據系統模型, 觸發適當的功能Agent , 由它們相互協作完成相應的決策功能。
(5)接受其它Agent 傳送來的處理結果, 按確定的輸出方式輸出結果。
用戶模型采用紀錄形式表達, 存儲于范例庫中,其中的字段代表用戶的特征, 形式為: 用戶模型{用戶類型, 對系統熟悉程度, 知識背景, 決策背景, 決策風格}, 系統提取這些主要是因為它們與用戶所偏好的界面形式有密切關系。界面Agent 中的學習主要用于用戶模型的調整、修正、知識庫的完善等。
5 結束語
本文的創新點是: 利用基于Agent 的人機接口技術, 改進傳統方式的許多不足, 提高系統的適應性和靈敏性。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將對此模型作進一步的細化, 并改進該模型在自主學習和主動性等方面的不足。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