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航天公司“銀河航天“宣布已經制造完成首顆 5G 衛星,預計將于年內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發射任務由航天科工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承擔。
該 5G 衛星為低軌寬帶衛星,軌道高度 1200Km,具備廣覆蓋、低時延、高流量、全空間的優勢,是全球首顆 Q/V 頻段的低軌寬帶衛星。衛星升空運行后,可提供 10Gbps 帶寬 5G 通訊能力,覆蓋 30 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大約 50 個上海市的面積。根據“銀河航天“的規劃,整個 5G 衛星形成真正網絡的覆蓋需要 3 年左右的時間,第一批星座目前的設計是 144 顆衛星,然后會升級到 800 多顆衛星,再升級到 2800 多顆衛星。分析師普遍認為,低軌通信衛星已經解決了主要的技術難題,這是 6G 時代開始的標志,盡管目前 5G 移動通信網絡已經開始建設,并提供服務,但 5G 全球網絡的覆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地面基站很難覆沙漠、海洋等所有區域,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可以解決全球網絡覆蓋和接入的難題,有望讓全球處于信息貧困的 40 億人暢享網絡世界。
閱讀本文之前,請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什么是第一宇宙速度?
通信衛星都是同步衛星么?
通信衛星的高度有多高?
這么遠的距離,為什么衛星的通信頻率還高達幾十 GHz?
注意,上面新聞稿中畫紅色標注部分為考點,但局限在高中物理知識,絕不超綱。
首先,這篇新聞稿中提到的衛星,雖然被稱為“5G 衛星”,但其實跟移動通信領域里的 5G,并無直接關系,衛星通信和蜂窩移動通信,雖然都是基礎電信業務的兩個分支,專業性差別很大,屬于不同的領域。
比如中國衛通,也獲得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是除了電信、聯通、移動、廣電之外,為數不多的持牌機構。雖然基礎電信業務范圍中涵蓋了固定通信和移動蜂窩通信,但術業有專攻,中國衛通只會在全國范圍內經營衛星通信業務。
至于 6G,也只是處于遙遠的想象之中,目前 5G 尚未大規模商用,對于 6G,更是連具體的概念尚未明確。不過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6G 將是一個“天地一體”網絡,“5G+衛星網絡(通導遙)”,即在 5G 蜂窩移動網絡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來實現全球覆蓋。
從無線通信頻段劃分角度看,“5G 衛星”和 5G 蜂窩移動通信也是有區別的,我們用的 5G,工作頻段在 5GHz 以下,比如,中國電信獲得的 5G 頻段為 3.4-3.5GHz;中國聯通獲得的 5G 頻段為 3.5-3.6Ghz;中國移動獲得的 5G 頻段為 2515-2675Mhz 及 4.8-4.9Ghz。
衛星的通信頻率一般都在 5GHz 以上,C 頻段(4-8GHz),Ku 頻段(12-18GHz),Ka 頻段(27-40GHz)……而此次即將發射的“5G 衛星”,則工作在更高的 Q/V 頻段,這個 Q/V 頻段有多高呢?
30-75GHz。
因此,但從工作頻率看,“5G 衛星”中的 5G,和 5G 蜂窩移動通信中的 5G,并不是一回事。
其實,筆者一直以來對于衛星通信的大眾化應用并不是持樂觀態度。一個原因是,從事風險投資這么多年來,聽多了融資大忽悠天天鼓吹“發射 WiFi 衛星”;另一個原因,是受上世紀 90 年代的“銥星計劃”失敗影響,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銥星計劃是 1990 年由摩托羅拉提出,計劃發射 77 顆近地衛星,組成衛星通信星群,實現全球無縫通信。由于金屬元素銥有 77 個電子,這項計劃就被稱為了“銥星計劃”。
然而,銥星計劃付諸實施之后,耗資 50 億美元,1998 年投入使用,2000 年就宣告破產,最后以 2500 萬美元的價格出售。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偏見,就是按照蜂窩移動通信的原理,很多通信原理常識,似乎跟衛星通信好像有沖突,比如頻率的問題。
我們依據常識,頻率越低,穿透性越強,越容易傳播。
比如我們聽廣播的 CRI 的 FM 91.5MHz,覆蓋范圍可以達到幾百公里,即便我們在小山溝溝里,捧著心愛的德生牌收音機,都可以接收到節目信號,再不濟,把天線拉的長長的,總能斷斷續續收聽節目。
而再高的頻率,比如我們的 2G、3G、4G 移動通信,頻率范圍在 400MHz ~ 3GHz, 覆蓋范圍最多幾十公里,在偏遠一點兒的地方,打通電話就有點兒困難了。
而衛星通信的工資頻率,高達 40GHz!
就算低軌的通信衛星,高度也在幾百公里,上千公里,比如此次的“5G 衛星”,軌道高度為 1200 公里!而對于最常見的同步通信衛星,軌道高度更是高達 35786 公里!這么遠的傳播距離,這么高的工作頻率,似乎與常識不符。
其實,這確實是被傳統的地面移動通信誤導了。
在地球空間領域,有這么一個區域,叫做電離層,大概范圍是從離地面約 50 公里 -1000 公里高度的空間區域。電離層存在相當多的自由電子和離子,會對無線電波形成干擾,發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只有高頻的微波、毫米波,才能不受干擾地直接穿透電離層。
所以,衛星通信采用高頻無線電波,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即便低頻無線電有更好的穿透性、抗干擾能力,也不適用于衛星通信。
至于高頻無線電波會在傳播過程中發生高損耗,也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比如提高發射功率,將天線由全向改為定向,以提高發射和接受的增益……
反正衛星和地面接收站之間很少有遮攔,一大片空曠的天空,實現定向天線也不是不可能。
而地面移動通信就不行了,就算不考慮山啊、樓宇啊、樹木啊的遮擋,至少地球還是圓的呢!
如果這么來看,移動通信衛星似乎還是可以實現并普及的,為什么“銥星計劃”會破產呢?
注意,我們高中物理中有這么一個常識性的知識點,那就是“通信衛星都是同步衛星”,至少在我上學那會兒,選擇題里有這么一項,是要按照正確答案來選擇的。
按照衛星軌道高度的不同,通信衛星可以分為低軌通信衛星(LEO)、中軌通信衛星(MEO)和高軌地球同步通信衛星(GEO)。LEO 衛星軌道高度 500km~2000km,MEO 衛星軌道高度 2000km~36000km,GEO 衛星軌道高度為 36000km。
所謂同步衛星,運行于赤道上空,高度為 35786 公里,運行一周為 24 小時,因此,從地球表面來看,這顆衛星相對于地球是靜止的,因此也就很容易捕獲衛星信號。一般來說,三顆同步通信衛星,就可以覆蓋地球大部分的面積。
而“銥星計劃”的衛星,則屬于低軌衛星,遠遠低于同步衛星的 36000 公里的高度。
低軌衛星具有地面高度的優勢,但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劣勢,那就是速度極快!這時,我們需要回憶一下“第一宇宙速度”——7.9km/s,這是近地衛星的最高環繞速度。隨著衛星高度增加,環繞速度也會降低,到了 36000 公里的同步衛星,運行速度降到 3.08km/s。
也就是說,低軌衛星的運行速度在 3.08km/s-7.9km/s 之間。
這么快的速度,就算移動通信也不是這么移動的啊,你在高鐵上,速度也不過 350km/ 小時,打通電話都費勁兒。想象一下,頭頂上有個 5km/s 的衛星從你頭上掠過,也許沒等你掏出手機,信號就消失了……
特別是非同步衛星,位置不固定,要捕獲這顆衛星的信號,都很麻煩。
而要實現無障礙的衛星通信,就必須要發射多顆衛星,實現衛星組網,比如本篇開頭的“銀河航天”,就號稱要升級到 2800 多顆衛星,把地球表面發射的密密麻麻。
在通信過程中,一旦與你手機鏈接的衛星要飛出通信范圍,就可以快速切換到另一顆離你更近的衛星,這樣才能保證不掉線。
但是,如此高頻、高效的處理能力,在 90 年代的“銥星計劃”時期,是很難實現的,這也是“銥星計劃”失敗的主要原因。
隨著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衛星組網等問題都得到解決,“新銥星計劃”也開始浮出水面。
近年來波音、空客、亞馬遜、Google、Facebook、SpaceX 等高科技企業紛紛投資低軌衛星通信領域,目標是實現全球互聯網覆蓋,未來五年內將有 20000 余顆低軌衛星進入太空。
特別是馬斯克的 SpaceX 火箭成功回收,大大降低了衛星發射成本,為大量的低軌通信衛星上天鋪平了道路。
至于“5G 衛星”的覆蓋范圍,文中提及,“覆蓋 30 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大約 50 個上海市的面積。”但是,這個覆蓋只是理論值,30 萬平方公里的地界上,就算不考慮衛星切換因素,一顆衛星也無法支撐。
特別是考慮到高頻、定向發射的問題,要實現大范圍、高容量的接入覆蓋,還是很困難的。
最合適的解決辦法,就是“衛星組網+地面接收組網”的方式,通過地面接收站和地面中繼的方式,實現無死角的信號接收。
最后談談為什么國外公司這么熱心于低軌通信衛星,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搶奪資源,特別是軌道和頻譜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
軌道好理解,空間畢竟是有限的,衛星和衛星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安全空間。
而頻率資源,太空無國界,一個國家的衛星,其實大部分時間都運行在別的國家上空。由于頻率資源是一種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頻率資源的獲取不是一個國家能主宰的,各國都必須依據國際電聯制定的規則進行開發利用,頻率軌道的使用必須進行國際協調。
所以,涉及到衛星通信領域的頻譜劃分,別人搶到了,留給你的就會越來越少,剩下的也都是些邊角料。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