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衛星互聯網首次被明確列入“新基建”的范圍之內。
互聯網,人們很熟悉,但是加上衛星二字,就變得難以理解。其實衛星互聯網,指的是利用大量的衛星組成通訊網絡,利用衛星通信覆蓋面廣、容量大、不受地域影響等優勢,有效解決邊遠、分散地區以及空中、海上用戶的互聯網服務問題。
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一同構成了新型的信息基礎設施,也就是所謂的“新基建”。搭上“新基建”順風車的衛星互聯網,也成為了一個不小的風口。
新基建風口
新基建的春風猛烈,也為衛星互聯網這個風口帶來了一陣不小的春風。
在政府的新聞發布會結束之后,當日下午衛星互聯網概念股走強,多家相關公司股票股價上漲。截至當天收盤,中國衛通漲停,中國衛星上漲7.83%,華力創通上漲5.25%,北斗星通上漲4.5%。此外,航天信息、四維圖新、航天電子、航天發展均有小幅上漲。
衛星通信是目前僅有的可同時實現抗毀性強、覆蓋范圍廣、部署快速靈活、傳輸容量大、性能穩定可靠、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的通信技術。衛星通信可以實現有線電話網和地面移動通信網均無法實現的廣域無縫隙覆蓋,尤其適用于傳統陸地通信不宜覆蓋的地區。
對于廣大低業務密度地區與通信基礎設施嚴重缺失地區人口來說,搭建衛星互聯網基礎設施來使其接入全球互聯網是核心解決方案之一。而根據聯合國披露的關于全球互聯網接入數據顯示,全球有49%的人口依然未進入互聯網世界。
可想而知,如果衛星互聯網真的可以將這近一半地球人口開發成其用戶,將會取得何等的收益。
而衛星互聯網的這種覆蓋率剛好和即將商用的5G實現互補。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區,5G保證了大量用戶同時使用的高速網絡,而在5G覆蓋較少的偏遠地區,諸如大海、沙漠、林區等人煙罕至的地區,衛星互聯網確保了區域之中用戶的網絡使用。
衛星互聯網:商業沃土
廣袤的太空不再是一片神秘空間,而是一片商業沃土。
2019年,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營業總收入總和為1.41萬億元。按照“太空狂人”馬斯克推出的“星鏈”系統客戶約占傳統電信用戶的3%—4%比例來估算,未來我國衛星互聯網的市場空間有望達到420—560億元。
當然,衛星互聯網也將為全產業鏈提供投資機會,從衛星制造到火箭發射,每一個細分行業都充滿了商機。
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主要由衛星制造及火箭發射、地面基站及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三部分。按照美國衛星協會(SIA)的預測,三部分的市場規模占比約為7.5%、44.6%和47.9%。
因此,與衛星制造和火箭發射相關的公司將首先受益,與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相關的公司將在后期受益,但市場空間更大。
根據天風證券預估,我國衛星互聯網年產值將有望于2028年達到0.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衛星制造年產值403.62億元,火箭發射年產值180.7億元,地面設備1716.1億元,衛星應用1733.9億元。
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的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全球航天經濟規模已經到達3600億美元。不難看出,未來在這方面的市場仍然有十分巨大的發展潛力。
當然,如此巨大的市場中,早已經是風起云涌。
率先發力的國外科技巨頭
雖然人類出生在地球、生長在地球,但是人類的眼光卻不僅僅局限于地球。
馬斯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5年,馬斯克正式提出“星鏈計劃”,計劃將在2019-2024年間發射約1.2萬顆衛星組成“星鏈”網絡,并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低成本的互聯網服務。
2019年5月,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用獵鷹9號火箭將“星鏈計劃”首批60顆衛星送入軌道。截至2020年3月,SpaceX已成功將第六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根據報道,SpaceX今后將計劃每兩周發射一批衛星,以完善其“星鏈計劃”。
雖然與計劃的1.2萬顆衛星相比,已經發射的180顆衛星僅僅是九牛一毛,但這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商業衛星星座。
此外,OneWeb公司作為星鏈計劃的主要競爭對手,其造星能力也不容小覷。
OneWeb公司聲稱,它是第一個利用商業化和批量生產技術大大降低衛星生產時間和成本的公司。相比于行業內制造每顆衛星一般需要12—18個月的速度,OneWeb衛星公司的衛星制造速度高達每天2顆。
同樣發力衛星的還有亞馬遜。其“柯伊伯項目”計劃將3236顆衛星發射入軌,并為全球提供低延遲、高速度的太空互聯網服務。盡管亞馬遜官方還沒有表示何時發射其第一顆柯伊伯衛星,但根據亞馬遜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了為期7年的頻段來看,衛星升空指日可待。
而根據彭博社的報道,蘋果公司也正在研發衛星網絡技術,試圖找到將數據(如互聯網連接)直接傳輸到其設備上的方法。報道中提及,蘋果已經擁有約12名相關行業的工程師,預計五年內部署其成果。
無論是SpaceX還是OneWeb,或者是亞馬遜和蘋果,他們早已經瞄準了廣袤無垠的太空,正在或是已經建設了其衛星互聯網體系。這也讓他們捷足先登,搶占了市場。
窮追不舍的國內企業
當然,仰望星空的不只是馬斯克他們,在國內,依舊有不少的企業將目光匯聚在了頭頂的那片天空。
盡管在衛星互聯網這個賽道中,相比于美國的建設進度,中國落后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但目前兩國仍然同處于第一梯隊。
央企集團方面,早在2015年中國航天科技和中國航天科工就分別提出自己的低軌通信項目“鴻雁星座”和“虹云工程”。這兩項工程均在2018年底發射了自己的首顆驗證衛星。
鴻雁星座計劃由300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可以為用戶提供全球實時數據通信和綜合信息服務。虹云工程計劃發射156顆衛星,計劃組成一個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科技下屬的上市公司中國衛通,作為一家從事衛星運營服務的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通信衛星資源且自主可控的衛星通信運營企業。
除了這些“國家隊”之外,同樣發力的還有民營航天公司。
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成功發射其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該衛星可通過衛星終端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服務。九天微星則計劃用72顆衛星,構建低軌物聯網星座。按照計劃,九天微星的物聯網衛星星座,將在2022年前完成部署。
而汽車企業吉利科技旗下的時空道宇公司,也著手招聘火箭工程師,預備涉足火箭領域。并得到了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的證實。
雖然我國對商業衛星產業規劃及低軌小衛星組網技術的探索起步相對較晚,但目前國企和民營衛星星座計劃整體呈現出更加多樣化和多點位的格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起步晚的不足。
衛星互聯網早已是一片紅海
不難看出,這一片風起云涌的市場,早已不是一片藍海。但是身處“新基建”的風頭浪尖之上,難免會有人被熱情沖昏頭腦,失去理智。
事實上,所謂太空互聯網或者衛星互聯網并非是一個新興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就推出了由11條軌道、每條軌道7顆衛星組成的低軌移動衛星通信系統——銥星計劃。其理念和如今的衛星互聯網計劃別無二致,都是通過衛星網絡來保證通信。
但是銥星計劃本身的優勢并沒有掩蓋掉高昂成本帶來的劣勢。在銥星計劃還沒有完成衛星網絡布局的時候,通信運營商已經實現了蜂窩移動通信的全覆蓋,在加上網速的提升和費用的下降,直接讓銥星公司在本世紀初宣布破產。
同樣深陷破產危機的還有之前提及的OneWeb公司。在疫情影響之下,OneWeb正在考慮申請破產,以解決在應對高成本和激烈競爭之時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
不難看出,成本問題依舊是衛星互聯網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此外,盡管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想在市場中保持一席之地,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還有如何在競爭中生存。
衛星這種硬科技行業,需要的不是噱頭和風向,而是科技含量和技術壁壘。這片市場早已被頭部玩家占據,如果不能確保自身的科技實力和差異化競爭能力,僅僅將衛星互聯網作為噱頭,那還是遠離這個行業為妙。
新風口的風很大,未來的市場也同樣巨大,衛星互聯網更是不可否認的未來趨勢。但這個行業并非想象中的藍海一片,市場中的競爭依舊十分劇烈。新基建的確吹來了春風,但是能不能順勢而上,需要的卻是更加基礎的實力。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