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英國、俄羅斯、丹麥敷設的香港至上海、長崎至上海的水線,全長2237海里。于1871年4月,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定,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沿揚子江、黃浦江敷設到上海市內登陸,并在南京路12號設立報房。于1871年6月3日開始通報。這是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第一條電報水線和在上海租界設立的電報局。
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杰(S·A·Viguer)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了常用漢字6800多個,編成了第一部漢字電碼本,名為《電報新書》。后由我國的鄭觀應將其改編成為《中國電報新編》。這是中國最早的漢字電碼本。 中國人最早研制的電報機 華僑商人王承榮從法國回國后,與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電報機,并呈請政府自辦電報。清政府拒不采納。
1875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積極倡導創辦電報。1875年在福建船政學堂附設了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這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
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利用去***視事的機會提出設立***電報局,擬定了修建電報線路的方案,并派電報學堂學生蘇汝灼、陳平國等專司其事。先由旗后(即今高雄)造至府城(即今臺南)。負責工程的是武官沈國光。于1877年8月開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線長95華里。這是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條電報線,開創了中國電信的新篇章。
1879年,李鴻章在其所轄范圍內修建大沽(炮臺)、北塘(炮臺)至天津,以及從天津兵工廠至李鴻章衙門的電報線路。這是中國大陸上自主建設的第一條軍用電報線路。
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派盛宣懷為總辦。并在天津設立電報學堂,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和克利欽生為教師,委托大北電報公司向國外訂購電信器材,為建設津滬電報線路作準備。
1881年,從上海、天津兩端同時開工,至12月24日,全長3075華里的津滬電報線路全線竣工。1881年12月28日正式開放營業,收發公私電報,全線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濟寧、鎮江、蘇州、上海七處設立了電報分局。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
1882年,1882年2月21日,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開通了第一個人工電話交換所。當時有用戶二十多家,每個話機年租金為銀元150元。
1887年,在當時的***巡撫劉銘傳的主持下,花費重金敷設了長達433里的福州至***的電報水線--閩臺海纜,于1887年竣工。它使***與大陸聯通一氣,對***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
1889年,當時在安徽主管安慶電報業務的彭名保設計制造成我國第一部電話機,取名為"傳聲器",通話距離最遠可達300華里。
1899年,我國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的地區是廣州。早在1899年,就在廣州督署、馬口、前山、威遠等要塞以及廣海、寶壁、龍驤、江大、江鞏等江防軍艦上設立無線電機。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開辦了磁石式電話局,以后蘇州、武漢、廣州、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沈陽等城市,在1900年到1906年之間也先后自行開辦了市內電話局。使用的都是磁石式電話交換機。
1901年,丹麥人濮爾生趁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機,在天津私設電話所,稱為"電鈴公司"。1901年,該公司將電話線從天津伸展到北京,在北京城內私設電話,發展市內用戶不到百戶,都是使館、衙署等。并開通了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長途電話。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聘請意大利人葛拉斯為教師。他還托葛拉斯代購馬可尼猝滅火花式無線電機,在南苑、保定、天津等處行營及部分軍艦上裝用,用無線電進行相互聯系。
1906年,因廣東瓊州海纜中斷,在瓊州和徐聞兩地設立了無線電機,在兩地間開通了民用無線電通信。這是中國民用無線電通信之始。
1907年,北京市內電話改為共電式,4月1日,內外城電話一律改為共電式,月租費墻機由4元改為5元,桌機由5元改為6元,通話質量改善,用戶已發展到2000戶以上。同年5月15日,英商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的萬門共電式交換設備投入使用。
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匯中旅館私設了一部無線電臺,與海上船舶通報。后由清政府收買,移裝到上海電報總局內,這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無線電臺。
1911年,德商西門子德律風公司向清政府申請,要求在北京、南京設立無線電報機,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試驗。電臺分設在北京東便門和南京獅子山,通報試驗結果良好。辛亥革命時,南北有線電通信阻斷,南北通信就靠這兩地的試驗電臺溝通。
1912年,即民國元年,接管清政府郵傳部,改組為交通部,設電政、郵政、路政、航政四個司。是年: 上海電報局開始用打字機抄收電報。 京津長途電話線路加裝加感線圈(即普平線圈或負載線圈),提高通話質量。 國際無線電報公會規定我國無線電的呼號范圍為XNA--XSZ。
1913年8月,交通部傳習所設有線電工程班和高等電氣工程班,分習有線電、無線電各項工程。同年,北京設立郵電學校。設高等班(二年畢業)和中等班(一年畢業)。 1919年4月增設"電話專修班"(入學學生以國內外大專學校電機科畢業生為限),招收學員20名。 成立北京無線電報局,裝設5千瓦無線電發報機,地址在東便門外。
1919年4月,北京無線電報局遷至天壇。在北京無線電報局東便門原址設立遠程收報處,應用真空管式無線電接收機直接接收歐美各國的廣播新聞。6月28日,將直接收到的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拒簽對德和約的消息,傳報給正在總統府前靜坐示威的學生,鼓舞了"五四"后的反帝愛國運動。從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東、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壟斷傳遞國外新聞的局面
1920年9月1日,中國加入國際無線電報公約
1921年1月7日,中國加入國際電報公約(萬國電報公約
1923年1月23日,中國最早與外國通報的無線電臺建立。 5月,由英商承建的喀什噶爾電臺建成,與印度北撒孚通報,效果清晰良好。這是我國最先與外國進行無線電通報的電臺,但該電臺與烏魯木齊通報不佳,英商因此而悄然溜走。
1924年3月29日,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在租界裝設了愛立信生產的自動電話交換機投入使用。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的自動電話交換機。
1924年,在沈陽故宮八角亭先建立了無線電接收機,接收世界各國的新聞,并與德國、法國訂立了單向通信(即單向接收歐洲發至中國的電報)。
1924年秋,北大營長波電臺竣工,裝設了10千瓦真空管發報機,實現了與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和云南的遠程通信。
1927年6月,沈陽大型短波電臺竣工,裝設了10千瓦德制無線電發報機。年底,成立了沈陽國際無線電臺,與德國建立了雙向通報電路。這是中國與歐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又增設了美制10千瓦短波發報機。沈陽國際無線電臺承接轉發北京、上海、天津、漢口等各地的國際電報,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國際電臺。
1928年,這一年全國各地新建了27個短波無線電臺。
1929年1月14日,上海建設了功率為500瓦的短波無線電臺,開始與菲律賓通報,并由菲律賓中轉發往歐美的電報。
1930年12月,與舊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達無線電報通信。正式開通中美、中德、中法電路。這是當時唯一由國家經營的國際電信通信機構。 -上海南京間開辦真跡電報。
1931年起,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河北、湖南等省先后開辦省內長途電話業務。浙江省的長途電話溝通了全省各縣。 我國第一條長途電話地下電纜建成。廣東建設了廣州、香港之間的長途電話地下電纜,有線三十余對,全線長160公里。這是我國第一條地下長途電話電纜
1931年--1934年, 上海、南京、天津、青島、廣州、杭州、漢口等城市陸續開辦市內自動電話局。
1933年,中國電報通信首次使用打字電報機
1934年1月起,交通部提出建設"九省聯絡長途電話"的計劃,計劃建設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東、河北等九省聯絡長途電話線路,干線總長3173公里,于1935年8月竣工。
1936年,浙江省電話局首先在杭州、溫州間裝設德制的單路載波電話機。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的載波電話。 -中國第一條國際無線電話電路開通。 1936年,中國上海與日本東京之間開通了無線電話電路。這是中國第一條國際無線電話電路。
1937年,中國在長途干線上開始裝用單路或三路載波機。
1942年,中美試辦無線電相片傳真。
1943年,中國利用載波電話電路試通雙工音頻電報。
1946年,中國開始建設特高頻(超短波)電路。
1947年,上海國際電臺開放電傳機電路。
1948年,上海、舊金山間開放單向無線電相片傳真。
1950年12月12日,我國第一條有線國際電話電路--北京至莫斯科的電話電路開通。經由蘇聯轉接通往東歐各國的國際電話電路也陸續開通。
1950年6月,開始建設的北京國際電臺的中央收信臺和中央發信臺,于1951年相繼竣工。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重點通信建設工程。
1952年9月10日,北京至上海的相片傳真業務開放。 9月24日,北京至莫斯科的國際相片傳真業務開放。我國首次開通明線十二路載波電話電路。
1952年9月30日,第一套明線12路載波機(J2)裝機,開通北京至石家莊的載波電路。
1954年,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無線電發射機
1956年,上海試制成功55型電傳打字電報機 我國第一次開放會議電話業務
1956年2月28日,北京長途電話局開放會議電話業務。首次會議電話會議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的十省市電話會議。
1958年,上海試制成功第一部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 ,第一套國產明線12路載波電話機研制成功
1959年,第一套60路長途電纜載波電話機研制成功 ,北京與莫斯科之間開通國際用戶電報業務,1月20日正式開放 北京市內電話開始由五位號碼向六位號碼過渡
1963年,120路高頻對稱電纜研制成功
1964年,北京至石家莊7×4高頻電纜60路載波試驗段建成,開始試通電報、電話業務。 開始研制晶體管載波電話機
1966年,我國第一套長途自動電話編碼縱橫制交換機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裝使用
1967年,電子式中文譯碼機樣機試制成功,在上海安裝試用
1970年,960路微波通信系統Ⅰ型機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
1972年,北京開始建設地球站一號站,1973年建成投產。
1974年,北京衛星地球站二號站建成投產,通信容量為132條話路和一條雙向彩色電視。通過印度洋上空的國際通信衛星與亞非各國和地區開通直達電路。 -研制成功石英光纖。
1978年,120路脈碼調制系統通過鑒定。 -研制成功多模光纖光纜。
1980年,64路自動轉報系統(DJ5-131型)研制成功
1982年,首次在市內電話局間使用短波長局間中繼光纖通信系統。 -256線程控用戶電報自動交換系統研制成功并投戶使用。 -我國自行設計的8頻道公用移動電話系統在上海投入運營。
1983年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頻段開通了我國第一個模擬尋呼系統。 -438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研制成功,并通過國家鑒定。
1984年4月8日,我國的DFH-2(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定點高度為35786公里,4月16日定點于東經125°E赤道上空。通過該星進行了電視傳輸、聲音廣播、電話傳送等試驗。我國開始在長途通信線路上使用單模光纖,進入了第三代光纖通信系統。
1984年5月1日,廣州用150MHz頻段開通了我國第一個數字尋呼系統。程控中文電報譯碼機通過鑒定并推廣使用。首次具備國際直撥功能的編碼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HJ09型)研制成功。
1985年,上海貝爾公司組裝第一批S-1240程控交換機,廣州與香港、深圳、珠海開通電子郵件。 深圳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電話卡,共3枚,面值87元。 我國正式經國際衛星組織的C頻段全球波束轉發中央電視臺的電視節目。北京至南極無線電話通話成功。這是我國電信史上最遠距離的短波通信。
1986年,7月1日,以北京為中心的國內衛星通信網建成投產。2日,我國第二顆實用通信衛星發射成功。第一臺局用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DS-2000)研制成功。
1987年,第一個長距離架空光纜通信系統(34Mb/s)在武漢至荊州、沙市間試通。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此為中國人使用因特網之始。
1987年11月,廣州開通了我國第一個移動電話局,首批用戶有700個。 -我國第一個160人工信息臺在上海投入使用。
1988年,第一個實用單模光纖通信系統(34Kb/s)在揚州、高郵之間開通,全長為75公里。 北京高能物理所成為我國最早使用因特網的單位。它利用因特網實現了與歐洲及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1988年3月27日,我國分別發射了實用通信衛星。
1988年5月9日,北京、波恩國際衛星數字式電視會議系統試通。
1989年,第一條1920路(140Mb/s)單模長途干線在合肥、蕪湖間建成開通
1989年5月,我國的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通過鑒定,并于11月正式投產使用。1989年6月,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首先實現了移動電話自動漫游。
1990年7月,上海引進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800MC集群調度移動通信系統。140Mb/s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研制成功。
1991年,一萬門程控數字市內電話交換機通過鑒定。1920路(6GHz)大容量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和一點對多點微波通信設備通過鑒定。
1991年3月,第一個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的模型網在北京完成聯網試驗,并于通過了技術鑒定。622Mb/s光纖通信數字復用設備(五次群復用設備)研制成功,3月通過了技術鑒定。
1991年11月15日,上海首先在150MHz頻段上開通漢字尋呼系統。
1992年7月,我國第一個168自動聲訊臺在廣東省南海開通。
1993年9月19日,我國第一個數字移動電話通信網于在浙江省嘉興市首先開通
1994年10月,我國第一個省級數字移動通信網在廣東省開通,容量為5萬門。
1998年5月15日,北京電信長城CDMA網商用試驗網--133網,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投入試驗。
1999年1月14日,我國第一條開通在國家一級干線上的,傳輸速率為8×2.5Gb/s的密集波分復用(DWDM)系統通過了信息產業部鑒定,使原來光纖的通信容量擴大了8倍。
- 中國通信(7512)
- 通信簡史(5394)
相關推薦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