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頻看似是浪費帶寬,但它增加了頻道容量,保護了數據安全,并能免除信號的擁堵與衰減。
提示
1.跳頻擴頻法是從一個子頻道轉到另一個子頻道,從而改變發射頻率。它能解決遠近干擾問題。
2.直接序列擴頻是將一個消息的每個信號位都乘以一個位序列,再做發射。結果信號被分布在較寬的頻段上。
3.DSSS中的PN碼與FHSS中的跳頻序列都能防止被竊聽,不過一個序列必須滿足更嚴格的要求,才能用做DSSS的PN碼。
4.對DSSS系統性能而言,PN碼的選擇是關鍵,它必須有高的處理增益、最低自相關以及最低互相關。
5.每種異步數字通信都要求接收機與發射機同步。擴頻系統必須為DSSS同步PN碼,為FHSS同步跳頻模式。
無線通信起源于1915年,當時出現了跨越美國大陸的第一次無線語音傳輸,之后得到快速發展,1920年出現了首個商業無線電廣播,1921年第一次使用警車無線調度,而1935年則實現了第一個全球性電話呼叫。無線技術的商業化帶來了全球性的無線電大爆炸,但早期由于缺乏對頻段的使用限制,無線電頻道嘈雜不堪,流量亦無法管理。
這種對通信質量的負面作用,促成了通過發放頻段許可證來管制流量的方法。不過,即使有了法規,仍然需要更多的技術進步來抑制干擾。
此外,可能并非每個頻段都實現了許可,因為對于短距離應用來說,頻段的重新利用也很重要。例如,當某個頻道被用于某建筑內的通信時,就不應禁止用于某個不同的物理位置,否則這種限制會導致頻譜的低效使用,因為這類系統永遠不會產生相互干擾。但是,由于一個免許可頻帶內可以有任意數量的用戶,因此增強抗干擾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擴頻技術就是這類改進技術中的一種。擴頻概念出現于40年代初,在80年代得到普及,因為軍隊將其用于數據安全保密,并且它天生具有對信號擁堵的抑制能力。
擴頻是一種傳輸方法,此時信號占用的帶寬超過了發送信息所需要的最小帶寬。采用擴頻技術時,一個窄帶頻率(fm)內包含的信息被轉換(或擴展)到一個較寬的頻帶(fs),然后再做傳輸(圖1)。這種轉換不會顯著地增加需要的總功率,因為傳輸的時長保持不變,改變的只是頻率。
擴頻的實現方法有兩種: 跳頻擴頻(FHSS) , 以及直接序列擴頻(DSSS)。很多無線通信協議都在物理層上采用了擴頻技術,例如藍牙。
為什么要擴頻?
雖然擴頻看似會“ 浪費”帶寬,但它實際上是增加了頻道的容量。Shannon-Hartley理論給出了頻道容量與頻道帶寬之間的關系式式(1):
式中,C是頻道容量,或可以同時使用頻道的最大用戶數;B是頻道帶寬;而S/N是信噪比。
合理的假設是,(式1)中頻道容量與帶寬的比率與所需要的系統信噪比成正比式(2):
但其關系卻是非線性的。
對于一個有固定信噪比需求的系統,增加頻道容量的唯一方式是提高頻道帶寬。因此,增加潛在用戶的數量就可以補償帶寬的浪費。將一個信號分配到較大頻帶上還有以下優點:
(1)抗干擾。干擾機也是無線發射機,它會向某個特定頻道持續發射大功率信號。收到這個功率信號的其它設備的噪聲水平提高,從而無法使用這個頻道。如果頻道中有通信,整個消息信號就會丟失。而采用了擴頻技術后,只有一小部分信號丟失。
(2)抗衰減。在無線系統中,每次傳輸的信號不可能都走相同路徑。在信號真正到達接收機以前,它會面臨多次反射(或折射)。
這些反射會產生多個波陣面,它們相互間會產生有益或有害的干擾。干擾會在所接收信號中產生失真或降低信號強度(衰減)。如果衰減足夠大,
接收信號強度(RSS)水平降到了所需最低閾值以下,則接收機就不能成功地譯碼信號。
由于衰減取決于系統的實際環境,其模型為一種隨機現象。但衰減已被認為僅對特定頻率有主要影響。因此,擴頻就提供了一種抑制衰減的措施, 因為衰減只影響到一小部分信號。
FHSS工作原理
跳頻擴頻方法是以固定的時間間隔,從一個子頻道跳到另一個子頻道,從而改變發射頻率(圖2)。如從時間平均角度看,FHSS需要高得多的帶寬,不過其即時帶寬等同于原消息信號的帶寬。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