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華為消費者業務半年度業績報告中,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告訴智東西,他們也正在做智能音箱,并且很快會發布。
而在去年年底,華為對于智能音箱的態度還是堅決不做。但在今年1月底風向就變了,華為消費者BG智能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當時告訴我們,華為有望在2018年推出智能音箱。
為何華為在智能音箱上變卦,今年又要做智能音箱?
去年11月份,華為生態負責人Robert Yu告訴媒體,華為的云、AI、語音技術已全部成熟,做一個智能音箱出來輕而易舉。
可是為何這樣一個輕而易舉的產品,華為做的如此猶豫,產品遲遲未出,華為又到底在遲疑什么?
此外,華為打造的智能音箱究竟有何不同,又會呈現何種不一樣的打法?帶著這些疑問,智東西近期起底智能音箱產業鏈上下,力圖還原華為在智能音箱這一役背后,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結合產業鏈各方消息,我們發現華為正在搭建整套語音體系,圍繞智能音箱的團隊已超過百人,華為為此還跑到騰訊挖了不少墻角。
有趣的是,有消息爆料,華為在兩年前便有一個智能音箱團隊,但不幸后來經評估后團隊被解散,直到今年才再次復活這個項目。
遙想蘋果HomePod當年難產背后,歷時5年數次砍掉。華為的智能音箱可以跟其稱為“難兄難弟”,據智東西了解,華為極有可能在今年10月前后發布這款智能音箱。
兩年前曾解散智能音箱團隊
如果說蘋果做智能音箱,歷時5年數次砍掉是“難產”,那么華為做智能音箱就是“糾結”。
蘋果智能音箱HomePod
一位久經沙場的消費電子圈老炮王峰曾告訴智東西,至少在兩年前,華為就有了智能音箱的團隊,但是后來經過內部評估,華為否定了這個項目,并直接把團隊解散了。
此后兩年間,智能音箱也在華為內部經歷數次討論,但都被一次次否定。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曾說過,智能音箱確實是一個風口,但要搞清楚這是誰的風口。
言下之意,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核心仍在手機入口,不會追逐這一風口。直到去年年底,智能音箱在華為內部仍是被否定的狀態。
而在今年CES(美國消費電子展)后,華為消費者BG智能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透露道,華為今年有望推出智能音箱,但更偏向于智能家居的控制。
智東西通過產業鏈得知,華為極有可能是在今年年初復活這個項目,開始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接觸。
等到今年3月份,邵洋也公開表示華為會做智能音箱。當談到智能音箱與手機之間的關系時,他稱在華為看來,手機仍是主中心,音箱、平板、電視都有可能成為副中心,未來的家庭副中心是多元化的,主中心會驅動其他副中心。
這進一步明確了華為做智能音箱這件事,也明確了智能音箱在華為體系中的定位——一個場景的副中心。
挖騰訊墻角
我們先拋開華為為何在2018年初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拋棄過去兩年的堅持,去做了智能音箱。既然決定要做這件事,總要有人、有資源、有供應鏈,而關于人,華為沒少從騰訊挖墻腳。
騰訊聽聽智能音箱
據業內人士透露,華為的智能音箱來自華為消費者業務智能家居下面的團隊,該團隊已經超過百人,整套語音的AI系統都自己打造,包括遠場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決策對話等。
王峰也談到,華為智能音箱團隊不少人都來自騰訊,過去一年華為從騰訊叮當和騰訊云小微沒少挖人。“過去一年,華為跟騰訊過的并不愉快,還吵過幾次架,但就像三星跟蘋果一樣,也并不影響他們的合作”,他如數家珍地說道。
而騰訊云小微和騰訊叮當正是騰訊內部主要的兩支智能語音團隊。此外,再爆個料,之前推出騰訊聽聽的耳朵音箱團隊已經并入騰訊叮當,可見騰訊內部也在上演團隊與資源的整合。
此外,與智能音箱相伴的還有兒童智能機器人,余承東還告訴智東西,“機器人類的產品在做,至于有沒有胳膊有沒有腿不重要,重要還是核心能力,要把自然交互做好”。
可見,華為并不單純的做一個智能音箱,其所圖謀的是背后的整個語音交互能力。
預計十萬量級10月前后發布
通過與多位智能音箱圈的業內人士溝通,我們獲得了關于華為智能音箱產品的更多爆料,悉數奉上:
盡管華為會親自打造整套語音技術,但是也有人稱,短期內華為的遠場語音識別技術不一定成熟,語音識別與語音合成技術仍會采取外購,自身打磨核心的語義理解部分。
雖然我們尚不知曉華為智能音箱的具體外觀,但智東西了解到,該產品外觀由洛客(寧波洛客科技有限公司)參與設計,這家公司是洛可可設計集團董事長賈偉再創業的項目。
華為智能音箱可能采用思必馳的遠場語音方案和前端聲學技術。至于生產方,據了解華為已經對接了通力電子、三諾電子、國光電器等,具體首批產品有誰生產還尚未知曉。
但結合生產方與華為推產品的一貫作風, 華為智能音箱不太會走低端路線,因此未必會走燒錢搶入口的路。
至于該音箱未來的產能量級,消費電子圈的資深人士王峰稱,“至少是十萬量級”,“如果量太少,恐怕內部立項都不會通過”。
至于發布時間,結合華為智能音箱的進展,我們推斷其不會在今年8月底德國IFA消費展上推出。結合國內下半年各家發布新品的節奏,華為應該不會錯過雙十一這波購物潮,預計會在十月前后發布產品。
關于產品賣點,這款產品應該會與其智能家居平臺HiLink體系相結合。目前智能家居平臺也是華為消費者BG的一個重點項目,除了手機扮演家庭控制中樞外,華為也確實缺少一個更加便捷的交互中樞。華為消費者BG智能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也曾告訴智東西,其智能音箱將更偏向于智能家居的控制。
此外,一位通信圈的業內人士猜測,華為還可能在智能音箱中加入4G模塊,跟其通信優勢相結合,并與運營商結合呈現更多的打法。
華為的猶豫不決
華為一向推崇“狼性文化”,認準目標,果敢出擊。但是在智能音箱上,為何華為會猶豫不決,為何否定兩年的項目再度復活?
據智東西了解,隨著整個智能音箱產業鏈的成熟,一款智能音箱一般半年即可產品落地,而如今已到8月,為何以速度見長華為在智能音箱上卻遲遲不發?
通過與多位業內人士溝通后,我們發現,最初華為仍把手機作為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的核心入口,但隨著華為智能家居業務的鋪開,華為確實需要為家庭場景尋找一個更加便捷的入口,以進一步豐富手機周邊生態。
隨著去年底到今年初,華為對外開始講述“主入口”與“副入口”的說辭,可以算作對家庭場景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在手機與其他產品之間做的一個平衡。
至于華為的糾結和遲遲不發,一種觀點認為,華為之前的語音助手多采用科大訊飛或者百度的語音技術,盡管華為在研發上不差錢,但打造整套語音方案畢竟還需要時間。再結合華為在2016年末發布的AI手機榮耀Magic,其中確實融合了不少AI技術,但是缺少自有的AI芯片和語音助手,而傳言將要推出的Magic 2則很有可能加入這兩項功能。
另一位沙場老兵李明則細數這背后的游戲套路,“猶豫不決也是正常的,說白了(智能)音箱就是虧錢玩意兒,你玩不玩吧,大家都在做誰敢落后”。
他認為,華為本身是一家正常做硬件銷售的公司,在補貼這件事上并沒有太多經驗,再說無論是做手機、做路由器都是賺錢的,現在為什么要做一個不賺錢的項目,并且還可能要賠錢?
“(智能音箱)硬件開套模具,所有開發費也就是百來萬、兩百萬的事情,大家都不差幾百萬做預研發,但是差幾個億來補貼”。
“不是硬件本身的問題,這東西真有多難?問題是怎么玩,猶豫是大家心底沒譜”,李明說道。
似乎李明說的已經不再是華為的猶豫不決,而是整個行業的現狀。
整個全球背景下,智能音箱形式大好,預計今年出貨量會突破6000萬臺。而國內市場相較于去年至少會實現10倍增長,銷量達到1500萬~2000萬臺。據智東西了解,目前阿里、小米兩家的智能音箱銷量累計已接近千萬。
一方面是智能音箱市場在不斷變大,在智能家居中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阿里小米百度的低價策略,意味著入口型產品的布局短時間內必須還要依托低價和補貼的玩法打入市場。
正如李明所言,幾百萬的預研發無論是家電廠商還是手機廠商都出得起,但是要拿幾個億來補貼做一件未必靠譜的事情,估計所有廠商都要暗自掂量一下了。
結語:手機圈坐不住了
對華為而言,隨著整套語音技術的打造,智能音箱應運而生,可謂時機成熟了。據智東西推算,華為智能音箱已箭在弦上,產品已完成70%~80%,并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與大家相見。
關于做智能音箱糾結的不止華為,BAT同樣很糾結,傳統家電廠商、手機公司、創業公司也很糾結,做不是,不做更不是,畢竟在AI的大浪潮下,誰也承擔不起錯失風口的風險。
事實上,不止華為,其他手機廠商的智能音箱也在路上,而華為智能音箱的出現,或許也會引出手機這波暗中積蓄、隨時噴涌而發的力量。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