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冷的家電銷量遇冷了,冰箱制造商們的銷售數據開始“失守”。
奧維云網(AVC)日前發布的全渠道推總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冰箱市場零售量達636萬臺,同比下降3.0%,零售額為191億元,同比下降4.3%。整體市場呈現出需求不旺,價格下探等特點。相較之下,另一大件洗衣機市場一季度零售量為831萬臺,仍然保持了1.0%的增長。
冰箱銷量開始下滑
冰箱制造商們面臨的,是人們飲食消費習慣變化帶來的嚴峻的挑戰——便利店餐飲、外賣等快捷的飲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解決一日三餐的主要方式,冰箱銷量下滑,也不難理解。
近半90后每周在家做飯次數少于4次 外出就餐頻率高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表示,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消費結構和觀念都發生著變化,人們在家做飯或者就餐的比例在逐步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準成品銷售越來越多,代餐、簡食受到歡迎,外賣代替了大量的家庭就餐需求以及外出就餐比例的增加。
艾瑞咨詢《2018年中國新餐飲消費趨勢研究報告》調研數據顯示:從外出就餐的頻次變化來看,51.8%受訪者最近一年外出就餐的頻次在增加,僅有10.7%的消費者外出就餐頻次減少。此外,42.5%受訪的90后每周在家做飯次數少于4次,且每月在家做飯少于3次的比重是其他年齡段的2倍以上。
很多年輕人都習慣了靠外賣解決三餐
“家庭單位正在日益小型化,現在兩口、三口之家就算比較大的家庭單位了,尤其在城市,大量的單身青年單獨或者租房居住,生活相對獨立,這樣的人群比例越來越高。”
賴陽表示,這帶來了餐飲市場結構的變化。一方面,人們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休閑娛樂的生活中,另一方面,無論是80后、90后還是年輕的00后,都是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這四十年間,人們收入不斷增高,社會環境越來越好,這幾代人的安全感很強,在外就餐的經濟顧慮更少。“以前,外出就餐被叫做‘下館子’,一般都是節假日或者一些需要慶祝的特殊日子。現在,在外就餐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中老年人的餐飲習慣也發生了改變,外出就餐的頻率和對便捷餐飲的接受度都有所提高。”
便利店爭奪日常飲食市場 15分鐘生活圈填補商業空白與配送效率的縫隙
我國外賣市場已經相當成熟,但層出不窮的“外賣專門店”以及食品衛生問題,讓很多“不開伙”的人對外賣餐飲產生了一定信賴危機。
便利店的餐飲開始加入戰局,想爭奪除了早餐之外的另兩餐的廣闊市場。
全家便利店下調了便當的價格
5月7日,日系便利店全家上線了全新盒飯系列產品,最低售價從8.8元每份起,盒飯平均售價相比之前被認為下調了30%-40%,這是日系便利店罕見地在自己的利潤舒適區打起價格戰。
宿敵沒有動作,全家一改常態用降價吸引食客,其實既有對外賣餐食的反擊,也有對新物種的防御。
2016年,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創辦了便利店品牌便利蜂,次年于北京開出第一家店,只2019年在號稱“便利店荒漠”的北京已經開出了500多家全自營門店。
便利蜂對日系便利店餐飲業務的“侵略”,始于2018年。
2018年5月,上海市首張小型超市(便利店)從事菜肴復熱、分裝類食品經營許可證被便利蜂拿下。這張上海的首張便利店熱餐牌照,揭開了滬上便利店混戰的序幕。
白領們中午在便利店吃飯
彼時剛剛進軍上海不久的便利蜂,把在北京已經得到充分市場驗證的熱餐業務,帶到了此前由日系便利店盒飯便當主導的上海,當時很多已經習慣了在便利店買冷便當再用微波爐加熱的上班族們,突然之間有了價格更低,但更加新鮮可口的日常餐飲選擇。
隨著外賣補貼大戰的偃旗息鼓,越來越多人面對高昂的外賣點餐成本,以及依然需要等待的配送時間,選擇了回歸傳統就近用餐,這時開在商圈、寫字樓下的便利店成了看重衛生、便捷的食客的首選。
記者5月9日實地探訪了便利蜂北京光華路店,中午12點左右,來到店里選擇熱餐的白領很多,當日店里最貴的菜單價為11.9元,一葷一素兩菜的搭配在15元以內也有不少組合。
在店里選好午餐的阿諾告訴記者,之前自己習慣叫外賣,但現在外賣越來越貴了,而且還要等配送,高峰時經常不能按時送到。“正好公司樓下有便利店,我看也蠻便宜衛生的,直接下來吃了還能回去多休息一會兒。”阿諾說。
莊辰超曾為便利蜂提出“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即顧客逛店時間15分鐘以內,單次消費15元以下,這個概念在便利蜂的熱餐領域依然適用,且相比外賣或者街邊其他連鎖餐飲,也更加靈活。
目前,在中國市場規模最大的日系便利店全家依然沒有開設熱餐檔口,近期將冷盒便當價格下調,也是想從便利店熱餐和外賣的手中搶回消費者的信號,而7-11和羅森因為在不同城市的經營范圍有明顯差異,大力推廣熱餐或者將便當降價的浪潮并沒有興起。
但不管便利店、外賣平臺們怎么爭奪,可以預見的是,在高昂的住房成本和快節奏生活的新時代里,冰箱的銷量要難以挽回地繼續下滑了。
評論
查看更多